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振中 《百科知识》2001,(6):62-63
2000年12月,我国龙门石窟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和龙门石窟同在洛阳的还有一处闻名中外的古迹,这便是我国佛教发祥地、被誉为“中国第一古刹”的白马寺。千年古刹,缘子帝王一梦距古都洛阳城东12公里处,沿汉魏城残垣西去不远,在郁郁葱葱的长林古木丛中,隐隐透出  相似文献   

2.
佛教典籍中极其丰富的博物学知识及其著作,主要存留于佛教类书。文章从博物学的角度,以四部佛教类书(《经律异相》、《诸经集要》、《法苑珠林》、《释氏六帖》)为典型,分别从编纂宗旨、知识分类模式、古代博物学知识的扩展这三方面,论述佛教类书的博物学特色的演变过程,力求丰富中国古代科技史研究的内容、拓展其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3.
曲琳 《知识窗》2011,(6X):20-21
<正>一、道教美术、佛教美术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道教美术与佛教美术均属于宗教美术。宗教美术是以宣传宗教思想,教育宗教信徒为目的,以宗教的教义、故事和传说为题材的美术形式。在中国的宗教发展史上,道教美术与佛教美  相似文献   

4.
<正>纵观中国历史,历代封建王朝为维护统治,都十分重视建立发展军队。虽然各朝军队的名称和组织不同,但一般都由帝王控制和指挥,主要征募农民服役,通常区分为中央军、地方军和边防军。中央军由帝王直接统领,负责宿卫京城,战时扩编出征;地方军由地方政府管辖,负责驻防各地,并听从帝王调遣,参加  相似文献   

5.
佛教最初起源于古代印度,自汉朝传入我国开始,经过两汉、三国、南北朝时期,在古代中国不断兴盛起来,特别是到了隋唐前期,佛教在古代印度逐渐转向衰弱的时候,却在古代中国大地上遍地开花,各个阶层都对佛教经典推崇备至,人们捐赠巨资兴建和支持寺院的发展。然而到了唐朝末年,佛教却迅速地转向衰退,取而代之的是本土儒学大行其道。为什么儒学能够在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具体资料及数据在建筑结构上对山西唐代五台山佛光寺,辽金时期大同华严寺,元代洪洞广胜寺三座佛教建筑加以比较区别,进一步了解这些伟大的建筑在结构工程和艺术方面的成就、发展及其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国佛教发展史上第一次较大规模的“法难”,北魏太武帝灭佛以政治因素为首要原因和主要根源;其灭佛政策的推行,对中国佛教的整体发展格局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吴璇 《科教文汇》2011,(35):202-203
译场是翻译佛教经典的场所,也是我国古代佛经经典典籍集体合作翻译的组织机构。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译场发展演变的论述,探讨古代译场随着历史变迁功能和管理得到了不断充实和完善,评述其科学性。并且通过论述古代译场的组织结构和翻译程序以及集体合作的翻译形式,探讨了古代译场对后世的翻译事业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中国帝王的陵寝建筑文化举世闻名,灿烂辉煌,是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简要介绍了古代墓葬制度的起源及墓葬制度普及的原因。并且以秦始皇陵、唐太宗昭陵和明十三陵为例说明了古代帝王陵寝的建筑特色和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0.
李冰林 《科教文汇》2014,(4):135-137
帝王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是一道特有的书法景观,其中以唐太宗、宋徽宗、清高宗三位帝王书法最为著名。在书法方面,他们都走了一条宗法名师的道路,并在各自统治时期内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而他们各自取得的书法艺术成就却各有千秋。  相似文献   

11.
帝王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是一道特有的书法景观,其中以唐太宗、宋徽宗、清高宗三位帝王书法最为著名。在书法方面,他们都走了一条宗法名师的道路,并在各自统治时期内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而他们各自取得的书法艺术成就却各有千秋。  相似文献   

12.
中国帝王的陵寝建筑文化举世闻名,灿烂辉煌,是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简要介绍了古代墓葬制度的起源及墓葬制度普及的原因.并且以秦始皇陵、唐太宗昭陵和明十三陵为例说明了古代帝王陵寝的建筑特色和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对中国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厚的影响,成为富有鲜明特色的重要宗教。无论从历史、文化,还是民情风俗的角度而言,我们都应对佛教知识有正确和基本的了解。从本期开始,我们特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魏道儒先生撰写了有关佛教的系列文章。文章以简洁、通俗的语言,讲解了关于佛教的基本内容和知识。  相似文献   

14.
林笑 《华夏星火》2014,(7):50-52
农业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让沿线国家越走越近,也给沿线国家农业合作带来了新机遇。2100多年前,汉朝使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横贯中国与地中海的丝绸之路。以长安城为起点,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通过这条国际贸易通道源源不断销往西域各国,甚至远达欧洲,而西域的商品也通过驼队源源不断运抵中国;1300多年前,唐朝玄奘法师经丝绸之路到达天竺,并将佛教经典带回中国,丝绸之路再一次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帝王出行时,多设仪仗扈从,前拥后簇,车乘相衔,旌旗招展,充分显示帝王至尊的地位。仪仗,即仪卫兵仗,自汉代起称为卤簿。"天子出,车驾次第,谓之卤簿。帝王出行时,需要护卫及官员随从,以防不测。根据帝王出行的等级,确定随从护卫及官员的数量、规模以及各种装备  相似文献   

16.
柴瑞 《科教文汇》2008,(34):256-256
佛教对中国古典小说影响深远。佛教典籍在文体形式、审美情趣、叙事模式等三个方面都与中国古典小说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为佛教与中国古典小说的结合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佛教思想,对广大民众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存在着深刻的影响。佛教中所强调的众生平等、依正不二、戒杀护生、节俭惜福等伦理思想,不仅有助于人们正确的认识自然,也成为合理利用自然,坚持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文化资源。从而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现代生态意识,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对中国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厚的影响,成为富有鲜明特色的重要宗教。无论从历史、文化,还是民情风俗的角度而言,我们都应对佛教知识有正确和基本的了解。从本期开始,我们特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魏道儒先生撰写了有关佛教的系列文章。文章以简洁、通俗的语言,讲解了关于佛教的基本内容和知识。  相似文献   

19.
佛教东来两千年,已经内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其传入伊始,佛教并不被广泛接受。究其原因,佛教在进入华夏大地时还保留着较多南亚文明的特点。在“传道授业”的过程中,佛教与东亚文明在价值观念方面屡有冲突。但在佛教缓和并解决一个个矛盾和冲突的过程中,佛教也逐渐“中国化”了。  相似文献   

20.
钟正和 《知识窗》2007,(1):20-21
从公元937年绵延至1253年的大理王朝22代国王中。先后有9位国王禅位为僧,再加上被迫逊位的1人,便足足有10个国王最后都当了和尚,送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现象。南北朝时期,梁武帝萧衍笃信佛教,曾四次皈依佛门,都因群臣的苦谏仍然归座龙椅。清朝顺治皇帝也曾因爱情不得意而试图出家,却被其母后阻止。此外就别无帝王出家之事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