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课标明确说明高中数学教学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言:“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多想、多做、多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做数学和用数学中学会求知、学会创新。  相似文献   

2.
深入研究题型 提高解题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中学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解题的训练.”当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思考,学会归纳、总结,学会发散和创造,已成为我们教学中重点研究的课题.多年的教学实践,本人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力求通过题型及其解法的归纳、总结、变式、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提高学生的归纳、猜想、推理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通过三个方面来谈谈.  相似文献   

3.
有人说:“‘最好的教育’就是培养创新人才。”那么,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下面,就谈一下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1.质疑问难中培养创新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促使他们把在学习中遇到的不懂问题和不同见解提出来,学会“问”,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如在教“梯形认识与面积计算”时,先出示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  相似文献   

4.
傅余宏 《云南教育》2002,(34):29-29
在自然课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创新,首先应让学生从产生疑问开始。学生有了疑问就会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主动地开发自身的创造潜能。孔子说:“知之者不知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自然课教学中让学生成为“乐之者”的途径之一就是实验演示。一、悬念演示教学“摩擦起电”一课,教师将一根事先经过丝绸摩擦过的鸭毛往黑板上一扬,鸭毛像“着魔”似的贴在黑板上而不掉下来,学生惊奇不已产生“为什么鸭毛不会掉下来”的疑问,并随教师的引导,积极参与对问题的探讨。又如“热传导”一课,教师在烧瓶里盛适量的自…  相似文献   

5.
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历史教学要实现学生“养成学会生存,生活和发展的经验.最要紧的就是培养学生根据历史的经验思考和认识现实问题”,“并为未来提供明智选择的基础”,其宗旨要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生存,养成正确的历史态度和社会态度。”  相似文献   

6.
教学理论要为教师所掌握,并切实贯彻到课堂教学中去,需要一个“中介”环节。教学模式就是沟通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媒介”和“桥梁”。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通过构建以科学方法教育为主线,以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是改变学生现有的学习方式,使他们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从而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条有效、可行的途径。在研究与实验的基础上,潍坊市奎文区科学方法教育与学生创新素质培养课题组对新授课教学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提出了“三段式”教学模式。一、创设…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实际上就是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怎样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也就是要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让学生参与教学,让学生在参与中掌握知识并学会学习。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提升和实践一种新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应当在教学过程中要能激励学生主动学习、探索,要能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而这种模式就是——“问题教学”。  相似文献   

8.
邬泽富 《云南教育》2001,(19):18-19
小学语文新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健康的个性,培养良好的意志品格。”问题就是创新之源,正如发明家保乐·麦克克里德所说:“惟一愚蠢的问题是你不问问题。”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学会提问,在整合资料,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营造民主氛围,鼓励学生提问,诱发创新意识陶行知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而民主的氛围使学生敢于提问,敢于怀疑,而传统的…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教学要实现以人为本,还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从“装知识的容器”中解脱出来,实现“学会”为“会学”,开启学生的心智,培养创新精神,缔造创新人才。今年,喀喇沁旗教研室要求各校进行“学生自主探究式教学”的课题研究。顾名思义,学生是问题的发现者、提出者、  相似文献   

10.
总评 回味整个教学过程,每个教学环节都体现了一种新的数学教学理念。一、改编教材——演绎知识发展过程 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材料,往往都是高度概括和抽象化的静态知识,而《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也就是要把“冰冷美丽”的学习材料回到“真实的情境”中,以便学生在解决“真实”的问题时,学会数学的思考,掌握学习的方法,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  相似文献   

11.
启发武教学可以使学生获取诱发问题的思维环境.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发散性思维的提高,会使学生学会思考、创新。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问题环境的设计,就是要引起学生的认识需要,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促使学生去积极思考,即达到“愤”、“悱”状态。  相似文献   

12.
物理教学与其它学科一样,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过程中,再也不能单纯追求升学考试成绩,以分数衡量学生的学习水平,而应整体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的教育,也就是让学生通过物理和其它学科的学习、逐渐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求知,学会创造。教师要把教育的目光放远一些,立足于现实,着眼于未来,使之适应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呢,这是每一位物理教师应该认真思考和积极探索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试就此谈点看…  相似文献   

13.
“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更为自由的发展空间,有更为广阔展现自我的天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实施《课程标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课程基本理念和重要策略。让学生参与教学,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即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评价、学会管理、学会享受(享受体育的快乐),因此,我在体育课教学中,让学生的主体在教学中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从而使学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下自由地发挥。一、让学生体会“快乐”参与的过程就是一种快乐。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当中,就是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独…  相似文献   

14.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就是迈出了创新的第一步。本人在教学中尝试以下方法,让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会提问。  相似文献   

15.
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认为,定理、证明、概念、定义、理论、公式、方法中任何一个都不是数学的心脏,只有问题是数学的心脏。爱因斯坦又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还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这些精辟的论断,深刻地揭示了数学教学的本质——教学生学会问问题。  相似文献   

16.
张春红 《考试周刊》2012,(8):127-128
“教学有法”指的是教学有它自身固有的原则和规律。“但无定法”不但不否定研究教学法的重要性.而且对教法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要求。那就是要根据不同学生、不同教学内容、不同学科特点、不同办学条件和老师特长,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灵活运用在当时、当地的条件下最适宜于学生学习的方法。在物理教学中,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实验、学会归纳,学好这门功课就不是一件难事。  相似文献   

17.
“探究性学习”亦称“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进行搜集、分析、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也就是教师或其他成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方军 《中学文科》2005,(1):28-29
新颁布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实验)》,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与落脚点,注重学习中知识性与生活性、实践性的有机结合,突出学习过程与方法,强调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归结起来,就是要求学生“学会学习”,而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必须要求教师“学会教学”。  相似文献   

19.
新课标的一个根本思想,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我们在学习理解新课标这个思想的同时,应努力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即变“教”为“学”。表现在教学中,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质疑和创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此要让学生自己设计问题,质疑问题。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教会知识只能让学生拥有过去,向教会学生方法才能真正的面向未来”,“教师拥有多少水并不十分重要,关键是教会学生取水的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广大地理教师必须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变传统的“教会学生”为现在的“让学生学会”。在实际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学会用地理的眼光看问题;学会观察、思索、探究;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从地理资料或图像中提取有用信息,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即让学生拥有一双“地理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