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梁漱溟在独特时代背景下的个人学术经历为其跨文化传播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他既是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先驱,又是集大成者。梁漱溟的跨文化传播思想奠基于其独特的文化认识论,他用“意欲”定义并类分文化,依此提出“文化三期重现说”,认为世界各文化在“联合组阁”的前提下“轮流坐庄”。其思想试图在跨文化更替与跨文化传播之间寄托张力,但在调和文化的封闭与开放、一元与多元、进化与相对、普遍与特殊、传统与现代、世界与民族等矛盾时便显得捉襟见肘。导致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在于梁氏缺乏坚实而严密的文化哲学根砥。  相似文献   

2.
在日益多元的主体互动中,“我”与“他者”之间的交流表现为不同文化社群之间的互动。在文化间性思维的指引下,不同文化之间进行碰撞和对话,跨文化传播才得以实现。文化间性不仅为不同文化的发展拓展了广阔的空间,更为当下多元文化语境中研究不同文化主体之间的联系提供了理论依据和价值,应用这一理论在解读全球化、“一带一路”背景下不同地区文化交流、互动,特别是跨文化传播中达成命运共同体的认同意识,具有十分鲜明的时代意义,对于文化身份和文化认同的研究,为我们分析和理解不同文化群体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差异提供了更多路径,这也将成为未来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3.
美国情景喜剧《老友记》在中国的青年群体中引发了巨大的文化传播效应.这种文化现象的显性表征,为我们带来了研究的命题和思考的意义.实际上,这是一种跨文化传播呈现的经典样本.爱德华·霍尔的“非语言传播理论”突破了文化的“陌生人”、“边缘人”的概念,启发了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文本意识.由此,在求同存异的目标价值下,从《老友记》的剧作出发,在剧作的形态特征、内容特征和叙事特征三个层面对其跨文化传播过程的内在机制进行总体梳理,通过剧作这把钥匙打开跨文化传播的门径,探寻其规律构成.  相似文献   

4.
随着国外跨文化交际学的崛起和发展,台湾跨文化传播学的研究和教育也迅速蓬勃发展起来,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台湾跨文化传播课程的内容、教学者所欲推行的教学理念以及为达成理念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来看,台湾跨文化传播的教育和实践存在两难的问题。台湾的跨文化传播应在教育中落实多元文化的意涵,将重复配置的相关文化课程资源加以整合,并以“在地思维,全球实践”为典范,将研究与实践深耕于建制化的跨文化传播教育制度与课程中,方能使久居学术边陲的台湾跨文化传播的研究与教育获得其主体性。  相似文献   

5.
肖旭 《教师》2019,(5):127-128
成语是语言与文化完美的结合体之一。迄今为止,针对成语的跨文化传播研究鲜有人涉足,更不用说成语的英译与跨文化传播的可能性和可行性研究了。该研究能够为中华成语的跨文化传播、中华成语的英译与对外汉语教学提供有价值的材料和观点,起到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华文化“输入”与“输出”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黄靖 《文教资料》2021,(2):51-52,12
本文从浙江诗路的文化特色和城市文化传播的需求出发,探究“一带一路”倡议下,浙江诗路文化的跨文化传播策略和途径。以该研究方向为基础,分析网络平台、语言特色、区域经济、文化产业、政策导向及历史渊源等因素对浙江诗路文化跨文化传播的影响程度,确定新时代(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中浙江诗路文化的新趋势、新方向、新方法。并根据这一要求,确定浙江诗路文化跨文化交流所需要的保障条件,构建完整的、科学的浙江诗路文化跨文化交流机制。  相似文献   

7.
跨文化传播“两山”理念引领下的余村绿色发展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余村绿色发展的传播实践经历了从单模态传播到多模态传播,从文化内传播到跨文化传播的转变。“两山”理念引领下的余村实践的多模态跨文化传播策略主要体现在:重视跨文化传播特性,优化多模态跨文化传播内容与呈现方式;实现多模态跨文化传播主体的多元化,达到民间传播与官方传播互补;实现多模态跨文化传播媒介的多元化,促进融媒体综合利用。这些策略有助于更好地实现“两山”理念引领下的余村实践的跨文化国际传播。  相似文献   

8.
从平面广告角度谈广告跨文化传播问题,指出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一方面应跨民族,跨地域传播“共通性”的视觉符号和文化符号,另一方面应充分发掘和运用广告目标受众所熟悉的民族性的、区域性的视觉符号和文化符号,从而达到广告跨文化传播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传媒在国际传播中如何保持跨文化传播的多元思维,将决定一系列国际传播行为是否能产生实质的传播效果.从跨文化语境出发,传媒应以独特的文化认同理念替代传统的身份认同理念,挖掘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真实性原则”与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客观性原则”对事实真相的专业追求,采取“真实性原则”显性化策略与“党性原则”隐性化策略相统一的跨文化传播策略,为传媒的内容操作提供最佳的尺度:以客观中立的专业操作丈量出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空间,尽可能减少由于价值观差异形成的传播效果损耗.  相似文献   

10.
从"文化帝国主义"到"跨文化传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帝国主义”和“跨文化传播”是两种不同的对文化传播的认知与分析模式。两种文化传播理论都有其产生的现实语境,“文化帝国主义”是后殖民主义语境下具有良知的文化批判,但随着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和成熟,各文化形态的触碰日益频繁,联系日益紧密,依赖日益加强,相互的了解和尊重日益增多,“文化帝国主义”也必然的受到了批判;“跨文化传播”就是在重新把握现实的基础上,强调各文化形态要自觉地以更理性和宽容的态度审视他人,反思自身,以自由和平等作为人类共同的文化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1.
研究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跨文化传播,能提升我国人民民族文化认同感,满足民族文化传播需求。本文强调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跨文化传播意义,分析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跨文化传播问题,提出尊重跨文化差异传播、加强传统体育认知、丰富跨文化传播载体的路径,促进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实现有效跨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12.
《湖北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国际新闻传播思潮”笔谈编发了一组文章。单波在《浅议跨文化新闻传播》一文中阐述了跨文化新闻传播既建立在尊重国家主权的基础上,又信守全球新闻自由原则,并建立两者间的统一性;跨文化新闻传播推行文化间的非  相似文献   

13.
以《刮痧》为例,从强环境文化、弱环境文化下跨文化传播的伦理事件及其伦理悖论的视角分析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伦理建构现状,提出跨丈化传播伦理建构的“相似相溶”原理。  相似文献   

14.
跨文化网络传播是当代人不得不面对的一种生存境遇,对人的文化生存带来诸多影响。在这些文化影响中,文化认同危机的加剧、文化冲突的易发性等问题构成了网络空间跨文化“交流的无奈”。这种交流困境的存在可以从全球化的文化影响以及技术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两个方面加以解释。摆脱这种交流的困境,跨文化网络传播也需走向伦理结构。  相似文献   

15.
采用文献资料法,分析了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各种文化跨文化传播的特点,对奥林匹克文化以及北京奥运文化的跨文化传播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现代奥林匹克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既有各种冲突和矛盾,又具有明显的共同发展基础和融合的内容,奥林匹克文化整体呈现跨文化传播发展的趋势.中国武术文化和奥林匹克文化借助北京奥运会的机遇成功结合,北京奥运会是奥林匹克文化跨文化传播的契机.  相似文献   

16.
耿娟 《教师》2014,(32):116-117
作为国际旅游中跨文化旅游语言交流的重要媒介,旅游文化本质上是依托语言来实现对旅游文化信息的转化、阐释与传播等跨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行为。本文首先对跨文化交流的不可避免性进行了论述,并对国际旅游与跨文化传播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就以语言为载体来实现跨文化传播的实践研究给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探究对外汉语教学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实施跨文化教学的策略,需要教育工作者重视“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跨文化教学意义,结合意义,采取发挥文化传播作用、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完善课程教学体系、加强文化体验教学等措施,体现教学新策略,实现对外汉语教学有效开展跨文化教学,促进对外汉语教学满足“一带一路”背景对汉语教育提出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跨文化传播是多元文化生态下的一个热门课题,这种跨越不同文化体系的传播行为,既是共时的,也是历时的。大量的跨文化研究多关注不同地域文化的跨越,对同一地域文化在古今传承方面的研究则相对忽略。本文尝试将古典文化与当代文化的沟通纳入跨文化传播的研究视野,以流行歌词为例,考察李白的文化形象和诗歌意象在当代的传播模式,从而更好地了解现代人面对传统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9.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但由于中国文化中的“龙”与西方文化中的“dragon”在内涵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在跨文化传播中直接采用西方文化中“dragon”一词来表达我们中国文化中的“龙”会在西方人中产生误解。针对这一情况,本文首先比较了这两个概念的在内涵上的差异.然后分析了很多学者和网友提出的用“loong”这一词来表达中国文化中的“龙”这一做法的合理性及可行性,最后指出该词要真正成为“龙”的英文对等词不仅需要学者和网友的呼吁.更需要我们的相关政府机构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20.
赵洁 《文教资料》2020,(1):103-104,16
本文从文化自信对跨文化传播的影响和要求两个方面,阐述两者之间的关系,认为:文化自信决定了跨文化传播的维度,跨文化传播能够增进文化自信。同时,文化自信要求跨文化传播紧扣价值观传播路线,传播内容和形式应多样化,必须坚持"本土化"和"人人参与"的原则。本文对培养学生跨文化传播能力提出建议,以期站在文化自信的高度,用全新视野思考、审视培养学生跨文化传播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