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有很多同学经常苦于写作时没有材料, 其实我们的大脑中并不是没有材料,更多的时候或许只是我们不善于发现不善于改造罢了。我们的课本和课外读物上的许多素材,只要我们稍加改动,就会成就一篇不错的文章。如同样一个故事,站在不同的角度来叙述, 带着不同的情感来叙述,它就能够服务于不同的话题,证明不同的观点。下面两篇学生习作就是取材于同一篇文章,“变格”写作, 各有千秋。  相似文献   

2.
一、观察与阅历对写作的意义观察与阅历,是指作者写作的信息依据与经验基础。它是写作活动的基础环节,因而是写作学必须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写作的本质乃是一种表现。它要求作者把生活中的某种事物作为对象来把握,并通过文字处理呈现为文章。传达到读者那里。在这过程中,观察与阅历就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起点与动因。对作者来说,它是决定其写作活动成败高低的一个必要条件,虽然并非充分条件。文艺写作界常说,一个作者及其作品“有生活”“没有生活”。科学写作界常说一部著述一篇论文“有依据”“没有依据”,这些都是人们对观察与阅历作出强调的通俗提法。  相似文献   

3.
一、文章的体裁《叔向贺贫》究竟算什么体裁?教学参考资料多避而不谈,我们倒是从课本的“思考和练习一”中找到了答案:“课文围绕‘宣子忧贫,叔向贺之’进行论述,逐步展开,层层深入,引出论点。”很明显,课本的编者是把《叔向贺贫》当作议论文看待的,只是没有明说而已。诚然,“叔向贺贫”包含了一个说理过程,它集中体现在第三段叔向的对话中。但它毕竟只是文章的一个部分,我们不能以偏概全,依据它的表达  相似文献   

4.
一、问题的提出我们的学生常常会遇到“有米难炊”的现象,有的不知如何把已有的材料组织成一篇习作,有的即使敷衍成篇,也是条理不清、主次不分、层次不明。这是为什么呢?这还得从文章的运思和形成说起。人的大脑是怎样把一个个写作材料组合成一篇文章呢?作者心中的那张“文章结构图”是必不可少的。文章的结构的建立,最初的起步常常要依赖存贮于作者大脑中的简单明了而又约定俗成的、别人能够读得懂的文章的“模板”存在。这些模板,是写作者曾经读过且记住的文章的框架。它既是写作者重组材料的需要,也是读者理解文章的必备条件。因此,写作…  相似文献   

5.
在给定材料的议论文定作中,审题确定议论中心是关键.常言道,一篇文章就好比一个人,中心似灵魂,结构如骨骼,语言同血肉.一个人没有灵魂,那只是行尸走肉.假如一篇文章没有“灵魂”,同样也称不上是一篇好文章,只是文字的拼凑.特别是给定材料写作的议论文,不但要有灵  相似文献   

6.
所谓命意作文,就是我们常说的给材料作文。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命意作文比起命题作文相对来说难度要大些。命题作文,只要我们把题审对、吃准了,再加上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方法,一般来说就能完成写作任务。然而命意作文则不同,它提供给写作者的是一篇或一段包含文章标题意思的文字材料。由此我们说,在写作过程中,它较命题作文说来要多些工序,困难要大些。那么怎样写好命意作文呢?下面试来谈谈自已的一点看法。 要写好命意作文,大致可以从几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7.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优秀的作文之所以能做到言之有物、有血有肉,是因为它善于从生活中选择有价值的写作素材。生活中活生生的材料。就是作文的“源头活水”。那么,我们该怎样从生活中选择素材?又如何把选好的素材组织成一篇井井有条的文章呢?  相似文献   

8.
唐弢的《琐忆》是一篇纪念性文章,它巧妙地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方法来表现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很是耐读。笔者在教学中偶有所得,兹就几个零散的问题作一番“琐议”。一关于“丫叉章法”《预习提示》说本文“琐而有纲,琐而有序。开头所引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全文的纲,全文的材料都紧紧围绕这个中心,从对敌能憎、对友能爱两个侧面进行阐发”。然而,文章在组织材料时并没有严格按照两句诗的先后顺序,而是先写“俯首甘为”,后写“横眉冷对”,这是否违背写作规律呢?没有违背写作规律。因为文章采用的  相似文献   

9.
要写出一篇好文章,必须拥有丰富的材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材料是无从写作的。但是,材料多了,又并不是“放进篮子里就是菜”,还必须精心选择和安排。如何选择材料呢?我们不妨从朱自清的《背影》来看看选材的主要原则。  相似文献   

10.
“文以意为先”,一篇没有主题的文章,就如同一个没有灵魂的人,徒有躯壳而已.在写作过程中,文章所写的内容甚至谋篇布局、材料的选择、结构的安排、语言的运用,都与立意有密切的关系.写好命题作文,立意是关键. 所谓“立意”,“立”就是确立,“意”则指文章的主题(也叫中心);“立意”,就是提炼和确立文章的主题.“意犹帅也”,主题是文章的统帅、灵魂,它是决定一篇文章质量高低、价值大小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选的《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中,选进了叶圣陶先生不少篇关于作文教学的文章和讲话,对中、小学作文教学作了详尽而中肯的阐述。叶老在不少文章中谈到了写作源头的问题。他说:“写作材料的来源普遍于整个生活里,整个生活时时在那里向上发展,写作材料自会滔滔汩汩地无穷无尽地流注出来。”(见第356页)还说:“我们要记着,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求充实的路走去,更没有可靠的方法。”因此,他主张,要写好作文,就“应该去寻到它的源头。”  相似文献   

12.
【思路点拨】这则作文材料可以算是一则名言类(或论述类)材料。材料中蔡志忠所说的“拿橘子来比喻人生”这句话,明确了这篇作文的写作范围——围绕“人生”来谈自己的理解、看法与体验。“两种橘子”是一个譬喻,它点明了两种不同的人生境遇(难得圆满,常留缺憾);“一些人”的做法点明了本文的写作方向——如何看待人生中不同的境  相似文献   

13.
年年作文,也没有写出一篇象样的文章来。年年练习写入,一直也没有找到得心应手的好方法。多年来的作文练习总是东拼西凑,不见成效。只有这学期,在语文老师的指导下,按照写作序列,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练习,才找到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个序列的特点是“分解、仿写、综合”。具体说,就是将要写的文章,分解成若干单项知识,结合课文进行仿写,然后将仿写的若干片断,组合成文章.它象一把钥匙一样,打开了我写作智慧的大门。使我清楚地认识到:按照这  相似文献   

14.
我们平时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大都是在黑板上写一个题目或者给一个材料、几个材料,然后让学生确定一个主题进行写作练习。很少一题材多角度写作。特别是一题材多种文体训练,恐怕是从来没有进行过。前几年的高考虽然出过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写两种体裁的文章,像1993年高考先写一篇说明文“圆规”,再根据所给的材料“在梧桐树下……”写一篇记叙文。但从未出  相似文献   

15.
一、现象本学年,我们曾以“农贸市场”为题给学生们布置了一篇命题作文,结果我们发现60个小脑袋竟演绎着大体一致的“文章套路”。一是主题集中:都反映农贸市场繁荣兴旺的景象;二是词汇雷同:大伙儿几乎全用上了“琳琅满目、价廉物美、应有尽有”等等;三是结构大同小异。总之,千篇一律,千人一腔,真可谓是“克隆作文”。  相似文献   

16.
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便可以把整个地球撬起来。”同样,在写作教学中,只要给学生一个支点.孩子们便能写出一篇篇文辞兼美的文章来。  相似文献   

17.
明末清初哲学家王夫之在《船山遗书》中曾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意”指文章的主题,在议论文中就是中心论点。论点是一篇议论文的统帅,论据的选择、结构的安排和语言的运用都要在论点的统领之下,因此,论点的确立与表达是议论文写作至关重要的环节。论点的确立有其思维规律,表达也有其语言特点,我们在写作训练中要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一、分析材料要“想得开”论点是从文题提供的材料中提炼出来的,材料所包含的客观意蕴是提炼论点的出发点,分析材料是确立论点的基础。因此,确立论点先要分析文题提供的材料,把材料的整体分解为…  相似文献   

18.
蓝丽伟 《广西教育》2013,(22):63-63
写作就是把思维的结果用语言表达出来,它是一个积累与应用的过程。积累素材是写作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有意识地积累材料是写好文章的良好开端。没有充实的材料,作文就不会有真情实感;没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即使不让人望而生厌,也会使人读起来索然无味。鲁迅曾说":废寝忘食,锐意穷搜。"足见材料搜集对于写作的重要作用。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唤起学生积累材料的意识,教  相似文献   

19.
古代著名文论家刘勰曾在《文心雕龙·章句》中写道:“篇之彪炳。章无疵也。”意思是说“一篇文章文采焕发,是由于章节没有毛病”。这一精辟论述,对于教学写作极富指导意义。要使“篇彪炳”,必须“章无疵”,如果想保障文章品质,前提是优化章节安排。为此,我们必须关注“框架构思”这一教学写作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0.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向。”有兴趣才有作文的动力,有兴趣才有作文的潜力。但是传统的中学作文教学重写作技巧、轻写作内容,重理论讲解、轻实践引导,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感知,学生的兴趣未能激活。因而我们读到的学生作文往往是“只有文字,没有思想;只有呻吟,没有情感;只有虚假,没有真诚”。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应该仅仅把注意力集中在一篇篇静态的习作上,而是要致力于捕捉和激发学生写作的动力,让学生有表达的欲望,从而抒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