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行为经济学视角,通过对心理账户与非理性决策行为主题文献进行梳理,结合高职大学生实际,设计了3×6双因素情景实验来验证高职大学生心理账户的存在性。研究认为,应基于心理账户理论,从高校、家庭和大学生自身三个维度防范高职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行为。  相似文献   

2.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大学生提供了更多政治参与的渠道和发表政治见解的平台,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学生参与政治的热情。但也存在部分学生出现非理性政治参与行为。本次调查以安徽财经大学部分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通过他们的政治认知、政治参与的方式及态度的调查,发现部分大学生受心理特征、知识结构、社会阅历等方面因素影响,容易产生非理性行为。唯有加强他们的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政治素养以及完善有关政治参与平台,并正确引导网络参与,才可能减少大学生非理性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3.
当今,网络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人类进入了网络信息化时代,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是在校大学生利用互联网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念和主张从而影响国家政治生活的一种行为。目前,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以其自身的特点呈现出越来越复杂化的发展趋势,在深入分析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的功利化、非理性化倾向凸显;参与规范缺失、引导机制匮乏等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动力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非理性行为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莉  周兰 《宜宾学院学报》2004,4(6):220-223
处于青年中期大学生 ,受生理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 ,在社会交往中容易产生非理性行为。本文拟就大学生非理性行为的表现、原因及矫正大学生非理性行为的对策作一初浅探析 ,以引导大学生理智克服非理性行为  相似文献   

5.
网络已经融入到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成为影响当代大学生生活方式的最重要因素。大学生利用网络开展社交既拓展了他的交往空间和社交行为,同样,也改变了他的学习方式。通过采用文献分析法,在梳理归纳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出大学生网络社交方式及社交行为特征分析的研究框架。以扬州大学的学生为调查对象,从社交网站访问情况、好友特征、社交基本属性、社交行为、态度与感受五个维度调查大学生网络社交方式及社交行为特征,归纳总结当代大学生基于社交进行学习的行为特征。旨在指导大学生能正确、积极地使用网络社交进行有效学习。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为大学生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去接触投资理财知识,他们尝试去参与互联网平台上的投资理财,期待手中的闲钱增值,但往往会出现预期偏差,达不到理想效果。为研究大学生的理财行为,分别从专业方向,零用钱规划,投资理财知识、经历及需求等方面设计调查问卷,了解大学生的理财行为,从非理性经济人视角分析大学生在理财中出现预期偏差及非理性行为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建议通过完善大学生的投资理财环境、强化大学生投资者教育环节、建立大学生理财学习和实训平台,引导其树立科学的理财观念,积极参加合理、正确的理财活动,提升理财效率,避免非理性理财行为。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心理分析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是网民构成的主体,上网是为了娱乐、人际交往和信息搜集,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往往是非理性的,是基于其追求好奇、时尚、自我认同、自我满足及补偿的心理产生的。不良的网络行为会使个体角色混乱,人格扭曲,道德感弱化。因此,必须重视大学生的网络心理,积极引导大学生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培养理性的、健康的网络行为。  相似文献   

8.
在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非理性表达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政治情绪化表达多发,群体性极端行为容易爆发;网络娱乐热点备受关注,网络意见领袖引导作用较大。大学生网络非理性表达的基本特征是:表达内容更加广泛,传播速度更加迅速;网络表达引导困难,传播过程参与者众多。文章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网络道德建设滞后;部分大学生缺乏自律意识,从众心理较强;网络信息法律规范缺失,网站监督管理缺位等方面,分析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非理性表达的根本原因。并从强化网络伦理道德建设,培植健康积极的校园网络文化;构建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建立网络舆情监测系统两个方面,研究推进大学生网络理性表达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9.
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不断深入,网络已经深入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出现了一种网络环境下个性化、虚拟化、协作化的自主学习行为,正逐步成为传统学习行为外的一种重要学习行为,是当代大学生学习行为的新形式。本文通过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调查问卷了解,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网络学习能力,但大部分只是对信息资源简单的收集和存储的低级学习行为,网络学习能力有待进一步的加强,本文正是试图通过研究,能够找到提高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网络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内容,与此同时,一些大学生网络行为也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道德失范现象,网络道德素质堪忧.为了更好地迎接网络对高校德育工作的新挑战,必须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网络德育,促进大学生网络行为自律.  相似文献   

11.
恋爱问题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常见心理问题,究其原因是大量非理性问题恋爱观的存在,这些问题恋爱观对大学生学习与生活产生着消极影响。问题恋爱观呈现出不同的类型与特点:有精神寄托型、一厢情愿型、放纵情欲型、有利所图型、随波逐流型、恋爱恐惧型、虚拟网恋型。通过梳理这些问题恋爱观,可以透视出大学生存在的非常恋爱心理,从而解析大学生在恋爱中出现的无助、无知,最终寻求问题恋爱观解决的方向和途径。  相似文献   

12.
随着网络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民粹主义与网络相连接而逐渐异化为一种反人民性、极端化、非理性的思维方式,对于从小“浸泡”在网络中的大学生造成了思维方式感性化、行为方式虚拟化、生活方式盲从化的负面影响。对此,高校思政课应充分发挥其在大学生成长中的重要引领作用,通过不断提升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在课程教育中不断渗透网络法治教育、在教学形式上开拓思政课实践教学新方法,“三位一体”引导大学生树立理性思维、用网规范和实践品格,从而真正构筑思政课培育社会主义时代新人的坚强阵地。  相似文献   

13.
韩媛媛 《文教资料》2011,(32):215-216
为了解大学生的上网行为特点,以及网络休闲活动的性别差异,以此作为丰富大学生休闲活动的依据,作者通过文献搜集了解以往关于本领域的研究,结合随机抽取的60名大学生互联网使用情况的有关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和推论。结果显示,大学生群体网络参与和上网动机方面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但都存在非理性的特征。因此,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生涯目标和价值观的教育,同时学校应根据性别差异改善在校大学生的文娱设施场所,有针对性地开展校园休闲活动,理性引导大学生的课外生活。  相似文献   

14.
当代大学生越来越将自己的生活与网络融合在一起,网络给大学生带来快捷便利的同时,其负面影响也日益凸显,尤其突出的是大学生网络行为不断出现问题。本文以安徽省高校720名大学生为样本,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基本趋势,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引导对策。  相似文献   

15.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作为网络生活的主要参与者,因自身的不成熟和一些外界因素,频繁出现网络失范行为。行为的实施与结果的产生相统一,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危害个人身心、阻碍校园先进文化的传播、扰乱网上网下社会的安定。革新高校教育模式势在必行,创新网络监管技术和完善法律法规也要跟上步伐,建立全方位的防范体系,从内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从外规范其网络行为。  相似文献   

16.
《太原大学学报》2019,(4):89-96
听障大学生具有追求感官刺激、喜欢自我补偿、情绪自控力弱、社会适应性差等心理特点,这些特点容易使他们沉迷网络、滋生网络过激行为,网络过激行为具有非理性、爆发性、伤害性和反复性的特点。听障大学生的网络过激行为应通过认知改变法、情绪宣泄法和意志锻炼法等方式进行心理疏导与自我调适,并通过健全班、院、校三级心理健康安全预防体系,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和开展专业的团体心理辅导等进行心理行为矫正。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明晰网络舆论中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的概念内涵基础上,探析“群体同质化导致群体盲从——信息选择性导致群体偏执——集体无意识导致群体非理性”的生成基础,从非理性化的品质引燃网络群体极化、无序化的网络政治参与持续加剧网络群体极化、群体认同掀起网络群体极化效应最高潮三个方面研究其生成机理,进而提出网络舆论中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引导策略:提升网络文化自觉,勇于承担新时代网络责任;弘扬文化主旋律,承担构造优秀网络文化空间主体责任;建设校园新媒体社交空间网络规章,培育大学生网民相符行为;强化媒介间的有效合作,打造网络社交新媒体联动合力。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行为学的角度展开研究,针对现代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心理需求、行为动机、行为模式及失范行为四方面进行分析,并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展开调查研究,探讨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特点、成因及事前干预和事后防范对策。最后提出在现代网络环境下干预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相应管理对策,进而倡导和推动现代大学生文明网络生活。  相似文献   

19.
当代大学生的网络言行总体积极向上,但同时也存在着网络非理性表达的问题,它们主要表现为“情绪宣泄型”“道德审判型”“圈层对抗型”“维权声讨型”等四种类型,对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形成冲击,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基于传播学、社会心理学相关理论分析得出,大学生网络非理性表达由其个体的多重内因催生,在互联网媒介传播中演化加剧,并由于监管乏力而持续蔓延。化解大学生网络非理性表达,在于从个体层面消解生成内因、媒介层面治理网络传播、环境层面形成有效疏导。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生是网络使用和发展的主体人群,网络生活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调查表明。网络正在对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政治态度、道德观念等方面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也已经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因此,探讨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成因及对策,防范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发生和蔓延,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