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20世纪40年代,路翎面对的是十分丰富的"传统"。对主流的靠拢与疏离构成了他创作的狭小地带。这种"在,而不属"是路翎及其创作的显著特点,从而被主流指认为"异质"。  相似文献   

2.
该文试图以鲁迅小说创作范式为视点,探讨路翎心理现实小说在主体人格、题材、主题、形象和精神探索等方面体现出来的特征,以及它们和鲁迅小说创作范式内在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3.
抗战爆发,路翎从南京流浪到重庆,并且在重庆生活长达八年时间。可以说,在路翎生活周围的重庆人成了他创作小说最好的素材,尤其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民众。路翎小说中大量描写了重庆底层民众丰富的生活场景,展现出抗战时期重庆底层民众生活的真实面貌,从而丰富了重庆文学中的重庆人物谱系。  相似文献   

4.
莺莺和张生叛逆性格的每一步发展 ,都要引起微妙、复杂而激烈的内心斗争 ,他们性格成长的具体过程 ,正是其内心斗争的历程。作者善于捕捉特定的时机 ,抓住戏剧冲突的关键时刻 ,描写他们的心理活动。其手法多种多样 ,或通过第三者的观察 ,或通过梦幻的描绘 ,或通过自然景物的变化和室内环境的布置 ,或通过琴声和日常生活用品等 ,从各个侧面描绘了人物的心理活动 ,使人物形象十分鲜明突出。  相似文献   

5.
师生与"语文文本"的对话是阅读对话教学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其基本特征有读者(师生)与文本互为主体,读者与文本平等交流,读者视域与文本视域融合以及文本解读的差异认同;语文文本由文学语言文本和科学语言文本组成,文学语言模糊多义而不确定,因而与文学语言文本的对话倡导"百家争鸣"式的解读,科学语言准确明晰,因此与科学语言文本对话则要求尽可能追索文本(作者)的原意,以保证理解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6.
所谓文学经典,不一定是最有价值的,但一般是具有最强的传播力度、最广泛的接受群与最明显的接受效果的文学文本。文学经典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持续的重写行为,也即持续的审美阐释及审美再创造行为所造就的,它是有效发挥文学的继承与发展关系、传播与接受效应的一个重要成果。重写观念认为,文学的创造与影响寓于文学的接受之中。以文学接受为前提的重写,融合创作、批评、传播、阐释方式于一体,并在中国古代文化背景下促成了雅文学成果的下移,是促成文学文本经典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躯体化”文本叙事范式的审美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女性文学所描摹的女性形象切实不再是以柔弱无力、羞羞答答、半遮半掩的身份忸怩呈现而是洋溢着对权贵、金钱、性欲的强烈希冀并演进为“颇能折腾”的一代精英群体而充满了野性、生机和魅力。可以说,“身体写作”、“欲望话语”、“裸奔叙事”、“隐私窥探”等女性躯体文本叙事范式正渐趋演绎为众多女性作家的创作性灵、叙写姿态、生命意趣和审美趋向。  相似文献   

8.
历史演义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有明显的“理想化”倾向,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历史演义小说家将人物形象的塑造高度理想化?推究历史与文化的影响以及民族心理因素,从传统英雄史观、传统道德史观、民族心理因素等三个方面对历史演义小说家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探寻。  相似文献   

9.
路翎20世纪40年代小说为中国新文学提供了极具个性化的审美范式,本文拟从路翎小说的审美风格入手,分析其存在的意义,并进而分析路翎小说的不足之处留给后来文学的启示性价值。  相似文献   

10.
新兴电子媒体变革的语境下,图像冲击文字,文学逐步边缘化,客观上造成了当前高校文学专业教育中文学文本阅读的悬置与缺席。回归文本,立足文本、深入感知文本是文学专业教育的基础和重点。要想让高校文学专业教育落到实处,我们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与阅读习惯,强化经典阅读,建设经典阅读书目,回归纸质媒介,倡导文本细读,在文学经典的深度阅读中建立健康的阅读方式。  相似文献   

11.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本文通过对爱伦·坡的短篇小说《泄密的心》《黑猫》等作品的分析以及相关文献的研究,探讨作家通过"眼睛"所表现出的在构思与创作时的审美追求。例如,突出人物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氛围以及表达思想感情等。  相似文献   

12.
阅读活动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而独特的活动,文本阅读研究是阅读心理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我国的文本阅读研究虽然起步并不晚,但直到近三十年才有蓬勃发展.我国文本阅读研究的发展可以分为起步期和发展期两个时期.  相似文献   

13.
在了解近些年有关语文丑形象的研究的基础上,从丑形象的类型、表现形式、审美价值、现实丑与艺术丑的关系、美丑的相互依存等方面进行评述,指出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对美好的正面形象的教学,更应重视对丑形象的教学.学生只有明确美丑的相互转化,区分现实丑和艺术丑的关系,才能从作家审美理想的高度来分析丑形象,从艺术形式的刻画上得到愉悦,从艺术形象的塑造上感悟社会、人生.  相似文献   

14.
刘艳斌 《阅读》2015,(14):22-23
一个特点鲜明的人,即使只见过一面,其行为举止也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写文章也一样,抓住人物的特点,多角度描写,就能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印象深刻。一、描写行动,让人物“站”起来作家老舍说过:“只有描写行动,人物才能站起来。”的确,动作是透视人物心理的多棱镜。动作描写,尤其是凝聚人物个性的细微动作,往往是个性化人物的特有标志。因为一个人的行动、动作最能反映他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所以同学们要通过细致的观察,将人物的行为举止写具体,才能写“活”人物。例如:爷爷拾起我随手扔掉的饼干包  相似文献   

15.
文学与影视互动是多元媒介生态整合的表现,文学与影视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之间的转换是表达形态的改变,是从以语言为中心的媒介文化向以形象为中心的视觉文化的转型。二者之间存在传播符号的变化,存在图书双重解码与影视剧单极解码的变化以及信息接受中传播间歇与阅读期待的变化等。  相似文献   

16.
改编于鲁迅小说的电影《伤逝》被誉为中国电影百年经典之一。本文通过比较《伤逝》小说文本和电影镜头语言,意在揭示电影《伤逝》经典的由来———保留原著浓郁凝重风格的同时,使原作得到升华,破蛹成蝶为一部新的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17.
毕传高 《阅读》2012,(12):22-23
文章中精妙的人物语言描写是写活人物的一大法宝!下面为大家介绍几种常见的语言描写方法。喃喃独白,凸显心事 语言描写第一式——独白式,即将人物的心事以自言自语的形式融入文章之中,达到心理描写的目的,突出人物个性。  相似文献   

18.
对文本的合理解读是阅读教学的前提,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的高下,直接影响了学生阅读与鉴赏的效果.但长期以来,外部研究与工具理性思维的强化,文本解读能力低下,理论肤浅、方法单一,照搬教参,机械浮浅的评析,严重影响了文本的正确诠释与接受.在文学阅读的世界里,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释方法与观念,走进文本、分析文本和解读本文,从而达到语文有效教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中国文坛崛起的"后现代"小说为"标本",分析了中国式后现代小说文本的思维逻辑,指出其在消解生活意义的同时建立文本意义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路翎20世纪40年代小说呈现出"悲""狂"审美风格,既源于路翎青年个性的影响,也带有"五四"鲁迅传统的印痕;既有时代风云浓墨重彩的,染,也有流派风格潜移默化的推动;既有西欧自由主义思潮的催生,也是俄苏爱国主义思潮的促成。多重文学语境的共同作用使小说呈现出既听命于时代又执着于个人,既带有浓厚的政治意识形态色彩又坚守艺术阵地,既狂躁突兀又悲壮苍凉的特征。复杂特征的呈现使得路翎这一时期的小说创作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成为一种醒目的存在,留下了富有启示性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