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 ,大量运用对比手法来渲染气氛 ,刻画人物的性格 ,表现了深刻的思想主题  相似文献   

2.
一篇小说刻画好人物的性格特征对揭示小说的主题起着重要的作用,赏析一篇小说或引导学生理解一篇小说的主题就必须从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入手。我在教学《故乡》和《我的叔叔于勒》这两篇小说时,就如何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性格进行了探索,总结出这两篇小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多处采用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从而生动准确地表现了小说的主题思想。下面我就以《故乡》和《我的叔叔于勒》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一管之见。一、人物形象在对比中栩栩如生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故乡》成功地刻画了闰土、杨二嫂等人物形象,深刻地批判了辛亥…  相似文献   

3.
周敏同学问:“《故乡》一课写‘我’的内容也很多,但主人公为什么不是‘我’?”辨别一篇小说的主人公一般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二是人物与主题之间的关系。《故乡》一课成功地塑造了三个典型人物:闰土、杨二嫂、“我”。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通过“我”的见闻与感受,既写出了故乡的黑暗现实,又写出了在故乡生活的人(闰土、杨二嫂)的深刻变化。“我”热爱故乡,又对  相似文献   

4.
鲁迅笔下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其中闰土和杨二嫂最为栩栩如生。主题往往是通过人物形象展现的。小说《故乡》主要通过刻画这两个人物形象来表现作品的主题。  相似文献   

5.
《故乡情》辑录了《将军的私事》和《他与故乡同在》两篇故事。这两篇故事,选材角度相同,表现的主题也相同,标题“故乡情”与所表达的主题是十分吻合的。在这两篇故事中,作者选择了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之事,以饱蘸感情的笔调,生动感人的细节描写,表现了革命前辈对故乡、对故乡人民的热爱之情。  相似文献   

6.
怎样才能深刻地领会一篇文章?宋代学者陆九渊提出了一个阅读法则:知人、知世、知体式(体裁)。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他的思想。鲁迅小说《故乡》通过对故乡20年代前后的对比描写,写出了故乡反而不如以前的景况以及人们的思想变化,反映了旧中国广大农民的痛苦生活,批判了吃人的封建制度,并对这些生活在最底层的人们寄予了满腔的同情。如果对主题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上,显然是不深刻的。鲁迅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他痛恨并号召人们去推翻几千年来压在人们头上的封建制度。他认为推翻封建制度关键是唤醒民众觉醒。于是,他弃医从…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对《雪国》主题探讨,可以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部《雪国》"。可以将其主题归纳为浮士德式求索,主要表现在驹子、岛村和作者川端康成身上。岛村是无目的的求索,最终得到肉体和精神的拯救与净化;驹子虽生活不幸,但依然求索不止;川端康成求索的则是日本的传统美,呈现出"故乡"找寻意识,继承和发扬了物哀情调和幽玄理念。  相似文献   

8.
小说《故乡》的主题,全日制中学课本《语文》第三册第408页注释中作了这样的归纳,“这篇小说……通过国上二十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十年间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我认为反《故乡》的主题局限在“农村”、“农民”上的概括是片面的。《故乡》应是旧中国的缩影。  相似文献   

9.
《斗笠》这首小小的诗歌于2002年6月16日在《人民日报》发表后,引起了一些反响。不少读者来信告诉我,这首诗歌像一粒小小的石子,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激起了波澜,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年母亲节,我站在母亲的遗像前,对母亲产生了深深的思念。母亲含辛茹苦拉扯大我们姊妹6个,她那普通而闪光的一生,常常感动着我。怀着对故乡和母亲的深深思念,我想创作一首反映故土情结和母爱的小诗。主题有了,就要选取一个小的角度,把一个大的主题浓缩在一个小的载体上。想来想去,觉得用故乡的斗笠来反映这一主题最具代表性。由于对农村生活的熟悉和长期生活…  相似文献   

10.
《故乡》是诗,一首在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肺腑里形成的诗;《故乡》是画,二十世纪初中国江南水乡的长卷里的一组画;《故乡》又深含着哲理,诗化了的哲理。——诗情、画意、哲理融合为一,使《故乡》在鲁迅小说里别具风采。小说从“我”“渐近故乡时”的所见所感,写到回到故乡以后的所见所闻,写到离别故乡时的慨叹和希望:整篇作品浸渍了浓重的诗情,表现出幽美的画意,蕴藉着深刻的哲理。鉴赏家们自来习用的有景有情、情景交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类评语,对它都是切合  相似文献   

11.
鲁迅著名小说《故乡》的主题是什么,部编中学语文课本第三册注释上写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这篇小说以‘我’回家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通过闰土二十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一、二十年来报刊上提到《故乡》的主题时基本上也都是这么说的。但是,这几年来教学《故乡》的实践告诉我们:这个主题是有片面性的,值得商榷。因为,倘若这个主题成立的话,作品里至少有下面两个问题不怎么好回答: 1.主题是农民问题,杨二嫂这个小市民形象不是游离于作品主题之外么?小说用近五分之一的篇幅写她有什么意义  相似文献   

12.
《教学与研究》编辑组转来唐再兴和高树榕等同志的稿件,对拙作《略谈〈故乡〉的艺术构思》(按:见本刊第二期)提出了不同看法,读后颇获教益。但对他们的一些说法还不敢苟同,今再谈谈自己的看法。一、从社会本质上看,社会如故,故乡如故。我在《略谈〈故乡〉的艺术构思>中说:鲁迅“从实际生活中看清了虽经辛亥革命,而一切‘仍旧’如故。因此,从本质上看,鲁迅在《故乡》中始终围绕着‘故乡如故’选取和组织题材、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所谓从本质上看,也就是看社会的矛盾,尤其是其中的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故乡》  相似文献   

13.
<正>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以"少年成长"为主题,编排了《故乡》《孤独之旅》《我的叔叔于勒》《心声》四篇小说。相对来说,《故乡》的主旨更广、更深远。尤其是小说末三段,矛盾重重,有对现世生活的不满;有对"希望"的想象,期待"新的生活";但又开始害怕,这所谓的"希望"是不是"自己手制的偶像";最终通过"路"的比喻求得一个令自己心安的结果:"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在初中课堂上讨论鲁迅  相似文献   

14.
鲁迅小说《故乡》主要写了三个人物:闰土,杨二嫂和“我”。在教学中,不少教师只注意对闰土这个人物的分析,却忽略了对杨二嫂这一形象主题意义的开掘。 主题是通过人物形象展现的。《故乡》重点写了“我”和闰土少年时代愉快的交往,以及20多年后“我”回到故乡与闰土重逢的场面。通过闰土20多年前后的巨大变化,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十年中国农村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15.
《野草在歌唱》触及了莱辛创作中一再表现的主题:妇女的生存环境及其社会地位、种族歧视制度和文化历史背景对于个人生活的影响.鉴于此,文章拟将《野草在歌唱》中的三个主人公(厄运使约拿—迪克、救赎者—摩西、受难者—摩西、玛丽)展开深刻透彻、入木三分的分析,并用该书中所借用的圣经原型和梦的幻现,揭示出深隐于作品中的主题和思想;概而言之,圣经原型和梦的意象是《野草在歌唱》的重要艺术特色,起到了丰富人物形象和突出主题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学习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5课《古诗词三首》 “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情归故乡》第三单元《诗意故乡》 【设计理念】 根据“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教学策略、语文学科课程性质及特点,在“浓浓思乡情”的主题学习一课中,努力丰富主题学习的内涵,着重体现人文主题、文体主题、能力与方法主题这三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汤泽良 《学语文》2012,(1):20-21
见于人教社《语文》九年级上册的《故乡》是篇经典作品,各种教学参考用书对其主题的界定有:一、“故乡’?是中国人精神的反映;二、表现中国社会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三、渴望纯真的人与人的关系。由于说法不一,各个有理,所以难以选择。语文出版社《九年级语文教师用书》明确为:“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主要通过闰土、杨二嫂二十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萧条、衰败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同时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18.
<正>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以"童年往事"为主题,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为语文要素,编排了《古诗三首》《祖父的园子》《月是故乡明》《梅花魂》四篇课文,以及口语交际,习作和语文园地。我们通过抓住四篇课文、口语交际、习作和语文园地中的共通之处,发掘单元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提炼出本单元的主题"心动神怡的最深刻的童年记忆",并围绕这一主题设计了两大学习任务,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9.
杨振宇同学问:“《雄关赋》以巧妙的构思表现深刻的主题,这构思上的妙处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巧妙的构思是作品成功的一种标志。《雄关赋》的成功之处,最重要的就是用巧妙的构思表现深刻的主题。其巧妙的构思可从两方面来考察。首先,课文采用层进式的散文结构。全文写了三座雄关:思慕中的雄关——模糊的影子,重在渲染对雄关的向往与仰慕;眼前的雄关——历史的陈迹,重在突出雄关的险要雄伟;心中的雄关——坚贞不渝的信念,这才是真  相似文献   

20.
邓良秀 《教师》2014,(7):44-45
正关于《故乡》一文的主题,课本注释上是这样写的:这篇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通过闰土二十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后的二十年中国农村的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痛苦的社会根源,表达了作者想要改造旧社会、创建新生活的强烈愿望。陈根先生在《谈故乡的主题》中是这样概括的:"小说以‘我’回故乡的一段经历,深刻地揭露了人们之间的可悲隔膜,突出了农村凋敝、农民破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