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堂发 《今传媒》2016,(10):4-6
危机事件中脱离真相或事实的网络谣言因为强烈归因心理支配而难以避免,该类谣言区别于其他类型谣言,其承载着特殊价值,即它是基于公众利益诉求的知情权的直接反映。基于合理、合法利益的诉求或保护而产生的知情权,应该属于宪法性权利,在法益衡量中理应处优先地位。危机事件中的谣言应以行政处罚为主,且充分考量官方渠道信息公开是否及时、透明的因素,谣言处罚应以信息封锁行为的处罚为要件。对于确由保守秘密的实际工作需要而不公开信息,政府应承担举证责任以证明拒绝告知的合理性。对谣言的刑事惩治只宜作为谣言治理的补充手段,刑事责任的追究应该设置苛刻条件,谣言后果足以明显威胁危机处置措施的有效性,或者谣言已经演变为典型政治意识形态属性的反国家利益、主权利益舆论,而言论后果性质的判断应依据“多数人标准”。  相似文献   

2.
李鸿建 《视听界》2011,(3):94-94
“躲猫猫”等网络新闻事件的出现,在反映公众捍卫、实现知情权的自觉意识与迫切要求的同时,也向我们昭示,传统媒体在满足公众知情权方面的缺失与无奈。在现有社会形态与新闻语境下,作为社会良知的守望者,媒体应将实现、捍卫公众知情权作为一种自觉意识与职责要求,以独立的思辨力与人格深入挖掘事实.  相似文献   

3.
正"今年5月,杭州市余杭区中泰街道九峰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引发了一场聚集事件,5月10日,中泰街道及附近地区出现聚集堵路打砸事件。"这一事件引发的原因较多。笔者认为主要是信息不畅通,公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没有得到很好保障,舆情引导工作未做到位,导致公众产生误解,形成了矛盾。引起事态扩大的另一原因是谣言传播,例如"老太太被警察打死、小孩被警察扔到桥下……"这些谣传迅速扩大,导致一  相似文献   

4.
西方商业媒介:受众的影子──从“戴安娜事件”谈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柳旭东自18世纪以来,西方社会一直在新闻自由与伦理道德以及公众知情权上争论不休,迄今仍没有一个具体标准来界定新闻自由。戴安娜之死使得西方社会关于“个人隐私权”和“公众知情权”的争论进入白...  相似文献   

5.
戴正坤 《新闻窗》2006,(3):33-34
知情权一词愈来愈多的出现在新闻及法律的学术论文及专著中,论及重要性,专家及学者们都有一个共识:知情权是民主社会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应该受到法律的保护。而在新闻方面的学术文章和专著中,专家、学者、新闻界同仁们认为,大众媒体是实现公民知情权的最重要的手段,媒体存在的基本价值就是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应该把满足公众知情权奉为己任作为追求。著名专家喻国明教授还认为:我国传媒体制改革的基本内涵应该是从“喉舌论”到“知情权保障”。  相似文献   

6.
朱颖  李嘉碧 《今传媒》2016,(8):8-10
新媒体时代,网络谣言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危害公共安全的重要风险源之一。在谣言传播过程中,微信公众号扮演着日渐重要的角色。本文对突发公共事件中微信公众号谣言的产生原因和传播特点进行分析,并根据治理谣言主体的不同,提出微信公众号谣言治理的内部及外部两种路径,以期为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谣言治理和危机传播提供对策。  相似文献   

7.
张越  王勇  赵永彬 《今传媒》2023,(4):107-109
新媒体时代,网络媒体平台在为信息传播提供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网络谣言的大肆传播,这在灾难事件中表现尤为突出。灾难事件作为重大公共性事件,对人民群众来说是非常关注的,但是,在事件公开的过程中存在着信息模糊以及公众缺乏甄别能力,容易出现信谣、传谣的现象,也是重大灾难事件中谣言容易产生和传播的原因之一。谣言的传播对社会而言,易引发社会恐慌;对当事企业而言,会损害企业声誉;对当事人而言,也会造成“二次伤害”。因此,网络谣言的治理,应从政府、媒体和公众三方面着手,积极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传播学角度对日本地震后的中国抢盐狂潮进行了分析。认为这次谣言盛行的主要原因在于谣言传播过程中几个关键性的基本传播要素(传播环境、传播方式、传播者、传播媒介、受众等)处于特殊情况下共同作用所致。要杜绝谣言则必须保持信息畅通,保证公众的知情权。  相似文献   

9.
谭婷 《新闻世界》2012,(8):282-283
近年来谣言频发于诸多风险性事件中,它在这一危机情境下发展泛滥。不言而喻,谣言对个人、对集体、对社会都有着较大的危害性,它甚至会成为风险的信息源,引发恐慌,破坏正常生活秩序。本文以“抢盐湖”和“郭美美事件”为例,分析谣言的形成和发展,并试图从政府、媒介及公众三个角度分析如何控制谣言,以减少谣言造成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辛文娟 《新闻知识》2012,(1):29-30,20
近年来,我国频发各种突发灾难事件,随之滋生的灾难谣言涉及范围广、传播迅速,威胁到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乃至国家的政治稳定.本文以日本震后“抢盐事件”为例分析灾难谣言产生的缘由、传播的一般模式,探讨新媒体时期灾难谣言的控制和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11.
文秀维 《新闻世界》2010,(6):118-119
本文以从社会责任理论为视角,以"甲型H1N1流感"事件为例,探讨我国媒体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的责任担当问题。媒体作为社会守望者,应发挥预警功能,及时、全面提供信息,保障公众知情权;应发挥舆论引导功能,防止出现谣言及恐慌;开展新闻舆论监督,保障公众利益;彰显人文关怀,协调沟通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2.
从原始意义上说,尊重和满足公众知情权的行为主体应是政府。自1945年美国记者肯特.库柏首次使用“知情权”一词以来,尊重和满足公众的知情权便被解释为西方国家政府的法定义务和公民应享有的一种民主权利。公众知情权成了民主社会的标志之一。经过演绎,特别是近年来在我国,“尊重和满足公众的知情权”也渐渐地被新闻媒体奉为责任和追求。  相似文献   

13.
王刚 《今传媒》2012,(3):43-44
所谓谣言,一般是指利用各种渠道传播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其产生和传播可能是有目的的造谣者进行信息的编造,进而有针对性大范围传播,或者是在信息传播中,由于渠道的缺失或者受众的理解偏差,造成无意识的信息的误传。无论是哪种情况,对谣言传播中的话语机制研究,有利于我们探究谣言传播的特点、产生原因以及寻求更为有效的预防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4.
偷窥时代的来临,让每个人都心惊胆战,遑论公众视野里频频亮相的新闻人物。如果稍有不慎的话,自己私生活中的某个部分就有可能成为别人的谈资。无论是“璩美风光碟事件”还是“李金斗嫖娼事件”。无论是“李冰冰、朱孝天酒店被偷拍事件”还是“赵忠祥、饶颖官司”,他们都成了隐私权下“殉葬品”。时下,娱乐人物的隐私权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可是面对公众的知情权,新闻工作者也陷入了两难的境地,这两个问题究竟如何权衡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15.
突发性公共事件中谣言传播的主体具有双重身份,传播的目的趋于多元化,但同时具备着传播内容自我消亡化等特点。政府处置突发性事件时机和方法失当,民众科学文化素养的缺失,新兴媒体语言的传播泛滥,法律法规不完善,打击力度不够是导致突发性公共事件中谣言传播严重的重要原因。突发性公共事件中谣言传播危害公共安全,损害公共利益,误导群众言论,损害政府形象;因此针对突发性公共事件中谣言传播产生的原因并且提出相应对策,将有利于遏制突发性公共事件中谣言传播的危害。  相似文献   

16.
高露洁“致癌”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一场不大不小的“地震”,而作为又一条虚假新闻的出笼,它不仅给公众的知情权造成了无情的侵害,而且给网络媒体的公信力带来了极大的损失,我们不禁又一次诘问:为什么虚假新闻在互联网上“经久不衰”?网络媒体为何缺乏公信力?  相似文献   

17.
灾难谣言主要是指与灾难有关的谣言,包括自然灾难和人为原因造成的灾难。权威出处和科学解释是灾难谣言成功传播的理论形态,事件重大和模糊传播符合灾难谣言效应的产生规律,恐慌共鸣和各方造势内外结合是灾难谣言传播的关键性因素。灾难谣言的防范与应对需要政府、媒体和公众的合作。  相似文献   

18.
毋庸置疑,我们已经进入一个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互融合、共同发挥作用的全新发展阶段——"全媒体时代"。全媒体时代的来临,改变了人类社会的传播方式,也使得谣言传播进入了一个新的舆论环境。今年6月11日,一场罕见的雾霾天气突袭武汉,三镇被灰黄色气体笼罩,部分地区能见度不足500米。异常天气引发公众恐慌,网络上谣言四起。本文将透过武汉雾霾事件,浅析谣言的产生原因、传播过程以及遏制办法。一、谣言发生的原因谣言是利用各种渠道传播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  相似文献   

19.
"知情权"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虹 《新闻记者》2002,(5):29-31
随 着时代的发展 ,“知情权”问题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而其中“新闻知情权”是起源最早和受公众关注较多的。本文试图从介绍“新闻知情权”的简要背景入手,剖析笔者所观察到的西方“知情权”现状,并对中国的“知情权”问题加以分析。知情权的背景最近,“知情权”这个字眼似乎变得越来越时髦了。患者要求医生尊重自己对疾病的知情权,被告要求法庭重视自己的知情权等等。但这些都是对“知情权”这个概念的泛化。其实“知情权”这个概念源于新闻界,最初是作为新闻自由的一部分被提出来的。1945年前后,美国著名新闻记者肯特·库柏…  相似文献   

20.
灾难性事件以其"破坏性""突发性"和"多变性"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有着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灾难性事件的发生往往伴随着谣言和恐慌的产生,这就需要具有公信力的社会媒体通过发布一些及时的消息来满足公众的"求知欲"和"知情权",以实事求是为准则,并在报道中注入相应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