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光绪十四年李鸿章修建保定淮军昭忠祠公所,是由多种原因促成的.在淮军于各地修建的七处昭忠祠中,保定淮军昭忠祠公所最具代表性:从建筑艺术来讲,它堪称北方地区近代徽派艺术之精品;从建筑规制和占地面积来看,它是首屈一指的;其管理制度就当时来说可谓相当完备;此处的入祀人员也多于其他淮军昭忠祠.保定淮军昭忠祠公所是研究李鸿章与淮军历史、晚清典祀制度及会馆制度的极好的实物史料.  相似文献   

2.
在镇压太平天国及捻军的战争中,李鸿章为了褒扬祭祀死于战场的淮军将士,在全国各地不断地修建淮军昭忠祠,其原因有以下几点:其一,遵奉清政府表彰阵亡将士的定例;其二,依前湘军昭忠祠的修建;其三,淮军将领的要求;其四,维系淮军集团利益,提高淮军凝聚力和战斗力;更重要的是提高和巩固了李鸿章的地位,向世人显示了李鸿章及淮军政治实力存在,也是李鸿章登上政治巅峰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晚清八旗绿营将领的状况和李鸿章的军事人才观。认为李鸿章的军事人才观包括三点:人才标准、选才对象和用人原则。李鸿章的人才标准不重视出身,唯才是举,对人品仅要求为人质朴;选才对象以皖北地区为主,兼顾其他;用人原则以功劳判高下,扬长避短。但是,李鸿章军事人才观的缺陷是重才不重德、道德军纪教化薄弱、以利禄驱人、对下属的错误有意护短,导致淮军纪律松弛,给社会带来严重危害。  相似文献   

4.
晚清名臣李鸿章,存诗100首,按内容和风格可分为四个阶段,由此可以探寻到其内心变化:早年诗风雄放,表现实现个人抱负的紧迫感;后因家庭变故、仕途不顺变得深沉;入曾幕后因浓厚的文化氛围和自身感情的沉淀,进入高产期且内容、风格呈多样化;后仕途通达,创作日疏。  相似文献   

5.
李鸿章的军事人才观,是李鸿章人才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在洞察晚清八旗、绿营军事实力急剧下降,无法对抗如火如荼的太平军的基础上,形成的一套自成体系的军事人才观念。在他的军事人才观中,包括人才标准、选才对象和用人原则。在李鸿章的人才标准中,不重视出身,唯才是举,对人品仅要求为人质朴。选才对象以庐州为中心的皖北地区为主,兼顾其他。用人原则以功劳判高下,扬长避短。但是.李鸿章对将领的选择重才不重德,道德军纪教化薄弱,以利禄驱人,对下属的错误有意护短,导致淮军队伍纪律松弛,给社会和百姓带来严重的危害。  相似文献   

6.
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李鸿章创办洋务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的洋务思想:首先对时局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中国处于几千年来从未有的大变局阶段,遇到了从未有过的强敌。我们只有忍辱负重,对外保持“和局”,对内加紧变法,大力倡办洋务事业;其手段就是要“师其所能,夺其所恃”,学习西方之“长技”,为我所用;随着李鸿章对西方认识的深入,又进而提出了“必先富而后能强”的重要思想;在与顽固势力论争的过程中,又提出“洋学实有窬于华学”的思想,注重人才培养。李鸿章的这些思想虽有直接服务于他的洋务事业、为巩固清王朝的统治服务的局限性,不能与后来的维新思想、民主革命思想相比。但在那个时代,在当时的中国,仍有其积极性、进步性,我们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有很多学者致力于淮军的研究,涌现出一大批有较高价值的研究成果。但是,关于洋枪队与谁军的研究,似乎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其实,不论是谁军的创立、发展及至最终退出历史舞台,都直接、间接地受到洋枪队的影响。本文试图以淮军的发展全过程为主线,分析洋枪队对淮军影响,不妥之处,敬请指正。一、洋论队促使李鸿不形成改组淮军的构想准军产生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是李鸿章组建的一支地主阶级武装,与八旗、绿营、湘军同周维护清王朝的反动力量。由于八旗、绿营军政腐败,不堪一台,屡战屡败;湘军“暮气已深”,难以独撑危…  相似文献   

8.
环巢湖地域是晚清淮军的发源地,他是一个品质较高地域文化典型,作为地域文化品牌,要运用城市旅游学的集聚理论,利用市场化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培养和建设淮军文化园区。  相似文献   

9.
李鸿章从事洋务活动三十余年,创办中国近代第一批军事工业,民用企业;创建近代中国第一支海军,革新教育,重视培养和选拔人才,推动了中国经济、军事、化教育的近代化,堪称中国近代化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10.
晚清淮军的近代化建设,虽走在同时代军队建设的前列,但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弊端:忽略思想教育、军事训练中存在"教习之弊"、军费供应紧张、军事体制改革举步不前。这些弊端最终葬送了淮军的近代化建设成果,直接导致了淮军在甲午战场上的失败。淮军建设的种种弊端,对于今天的军队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李鸿章作为晚清重臣 ,参与了中法战争一些重大活动 ,对战争进程有相当的影响。李鸿章并不是一意主和 ,而是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 ;而且他的思想与清政府的态度也有复杂的关系。应该给予具体的、客观的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2.
李鸿章与中法战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鸿章作为晚清重臣,参与了中法战争一些重大活动,对战争进程有相当的影响。李鸿章并不是一意主和,而是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而且他的思想与清政府的态度也有复杂的关系。应该给予具体的、客观的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3.
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化中的10多项"第一"直接相关。他是中国新式陆海军的创建和指挥者;是中国近代军事工业、矿业、电报业、机器织布业、铁路、轮船公司等主要洋务企业的直接创办者,他创办的第一批军用、民用企业,有的至今还有影响。他对中国国防、工业、文化教育的近代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鸿章是晚清政治、军事、外交的核心人物,他以封疆大员辅政四十年,对近代中国有着深刻的影响。他的同代人对他给予了很高的评价c李鸿章死的时候,梁启超闻讯顿足  相似文献   

15.
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官督商办性质的民用企业,在其创办与运营过程中,直隶总督李鸿章不但具有积极倡导、给予资金支持、奏请经营特权、在外交方面予以保护等维持之功,而且对其经营模式影响至大。李鸿章规定该局"所有盈亏,全归商认,与官无涉",基本上采取的是官方不介入,少干涉的态度。尽管1880年以后,李鸿章多次强调需加强对轮船招商局的监管与控制,清政府对该局的盘剥与压抑也是严重的,但总体说来,李鸿章在轮船招商局的创办及其经营模式的确立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功大于过。  相似文献   

16.
研究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问题 ,必然要了解什么是近代化及中国近代化是从何时开始的 ,这是一个前提。一、对于近代化概念的理解及中国近代化的起始。“近代化”一词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常用概念。“在世界历史范围内 ,近代化 (亦称现代化 )是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尚未完结的动态过程 ,是一种普通的历史现象”。① 在近代化模式上 ,世界各国因历史、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等条件的不同而大体上遵循两条不同的发展道路 ,即内源性近代化和外源性近代化。例如英国就是典型性的内源性近代化国家 ,它是通过自身的工业革命完成近代化进程的 …  相似文献   

17.
李鸿章在晚清政治舞台上显赫一时,是中国近代化的奠基人之一。而郭嵩焘则是一名羽扇纶巾的儒士,但二人却相知良深,私谊笃厚。郭嵩焘是李鸿章的洋务高参,李鸿章则是郭嵩焘政治生命的保护人。  相似文献   

18.
李鸿章就任直隶总督后,重视地方教育,他为莲池书院购置书籍,设学古堂,订立《学古堂章程》。李鸿章先后聘黄彭年、张裕钊、吴汝纶主讲莲池书院,为他们提供了宽松的教学环境,书院自由讲学的传统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恢复,培养了大批有用之才,促进了直隶乃至全国的教育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9.
准军是继湘军后建立的清朝非竖制兵,是继湘军之后晚清勇营的又一支重要武装,其制度基本仿照湘军,它的建立标志中国近代勇营兵制的发展和兴盛。在中国近代兵制史上,淮军既是湘军的继续发展,又是北洋新军的前身,有着承前启后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李鸿章在与俄国商签《中俄密约》期间,与俄方围绕中东路权问题展开了交涉。其所作所为及其主张观点,都服从于他的联俄制日的外交目的,在交涉过程中,其外交立场是积极的。但是,李鸿章企图以路权作为制衡列强在华态势的砝码,恰好又陷入了俄国精心策划的外交阴谋与骗局。联俄制日的外交策略最终招致的只能是误国大错。值得一提的是,若以《中俄密约》的签订给李鸿章冠以出卖中东路权的罪名,则未免失之简单,也有违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