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李玲 《教育》2015,(7):63
活动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抓手之一,设计学生最喜爱的一种活动,特别是设计数学游戏开展教学,既避免了数学学习的单调与枯燥乏味,又能增强小学生数学学习的愉悦性与趣味性,完成数学教学任务。在教育教学改革的今天,老师应加强数学活动这种教学手段的应用,使这种寓数学学习于游戏之中的教学形式更贴近孩子,使它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那么在数学活动中,如何在"玩"中让孩子学习数学呢?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孩子们都喜欢看"熊出没",在教  相似文献   

2.
"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想必同学们肯定会异口同声地回答"喜欢"。既然同学们喜欢,我们又何尝不可把游戏融入课堂教学中,让我们的孩子们在"玩"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呢?从一定意义上说,游戏本身除具有娱乐功能外,还具有学习功能。它从来就是和儿童不可分的,是儿童理解世界的独特方式,能使儿童在学习中产生愉快的体验。孩子是在游戏中长大的,游戏化的学习和生活是更适合他们的方式,能更好地帮助孩子成长。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实现在"玩"中学,寓教于乐,又该如何帮助学生在游戏中成长呢?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反思。  相似文献   

3.
<正>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比较强的学科,学起来有时会感到枯燥、难学。近两年来,我尝试着把语文教学中的"记日记"用到了数学教学中来,激起了广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日记中不仅能把课堂中的数学与生活中的数学联系起来,还从写日记中直接获得认知与情感方面的益处,促进了数学学习成绩的提高,数学日记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加速器。一、用数学日记倾吐学习的心声小学生对教师有时会有害怕的感觉,有些话不敢直接对教师说。而在日记中,学生可像和自己谈心一样写出他们自己的情感态  相似文献   

4.
游戏是儿童普遍喜爱的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把游戏和教学结合起来,使教学游戏化,让学生在情趣盎然的游戏中练习所学的知识,在蹦蹦跳跳中学英语,那么学生就会学得快、记得牢,也不会觉得学习内容枯燥,从而乐于参与,也乐于学习。  相似文献   

5.
王蕴慧 《孩子天地》2016,(4):174-175
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就曾说过:"儿童音乐教育应该从孩子的生活天地里取材,让孩子在玩乐中学习音乐。"孩子的生活充满着游戏,他们在游戏中都是以最纯真、最自然的方式展示自我个性、抒发自我情绪以及合理想象的,因此,音乐教学也可以以游戏为重心,引导学生参与,在游戏中满足学生好玩好动的特性。游戏与学生的生活密不可分,孩子的成长也离不开游戏,游戏内容要遵循着来源于生活的原则。在教学中,把游戏灵活地渗透到小学生的生活之中,让游戏在学生的心中激发出强烈的情感共鸣。  相似文献   

6.
爱玩是学生的天性,喜爱游戏是学生的共性。游戏教学法就是在教学中大胆引入游戏,把它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引导学生学习其他知识、技能的手段。相对于传统教学法,游戏教学法是教学理论及方法领域的一次深刻变革,使学习者从教学的客体转变成了主体,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7.
把学生们喜爱的游戏引入数学课堂之中,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观察力、创造力,启迪学生智慧;让学生在玩中学,在游戏中收获知识,感悟思想,积累经验。然而,如果把游戏仅仅当做活跃课堂氛围那也是不可取的,正如著名特级教师周卫东在执教"找规律"一课中对学生所说一样:游戏,不只是用来玩的……周老师在这节课中的游戏给我们如何运  相似文献   

8.
游戏是一种活动,是小学各年级儿童极为喜爱的一种活动。对孩子说,游戏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游戏。游戏是孩子的天地,在游戏中他们可以经常交换活动,使大脑皮层不同部位的神经细胞交替工作,不至于过渡疲劳而影响学习的效率,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把数学内容寓于游戏之中,变单调、重复、类同的数学知识为游戏活动,变静态的课堂教学为动态的数学活动,进而使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获取知识。一、在游戏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相似文献   

9.
游戏是小学生最喜爱的一种活动,特别是语言游戏。采用语言游戏展开语文教学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玩"猜一猜""议一议""说一说"等游戏,使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文本,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一道风景线。  相似文献   

10.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发展极其迅速的学科,在课堂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显得尤为重要,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主动探索知识,基于任务驱动的学习是近年来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教学方式,尤其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应用更为普遍。如果能让学生像迷恋游戏那样迷恋学习,游戏即学习,学习即游戏,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远比在郁闷中学习来得有效而持久。本文就如何将"游戏"与"任务"融合起来做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