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还记得一件怪事吗?当大家已经淡忘的时候,我却时时想起:一个大学生跳楼自杀。当时,这事震动了教育界,他的死不是因为学业无成,无颜见父母;也不是因为违法乱纪,畏惧自杀,而是因为生活没人照顾,觉得活不下去了。因为他从小学到高中,读书就是他生活的全部,父母从不让他做任何事,他不会洗碗,也不会叠被……所以当他跨进大学校门,开始独立生活时,“活不下去的念头”是那么强烈,他已离不开父母了。谁能相信:爱他的父母却杀害了他?!“孩子如果已经长大,就得告别妈妈,四海为家。牛马有脚,鸟有翅膀,植物要远行,靠的什么办法?”……我很喜欢小语二年级…  相似文献   

2.
Walk the Floor     
丹阳 《阅读》2013,(Z1):79
我们都知道walk的意思是"走;步行",floor意指"地面;地板",那walk the floor能解释为"在地面上走"吗?当然不能,这个短语的实际意思是犹豫不决。试想下,当一个人对某件事拿不定主意的时候,他肯定会坐不住并在屋里不停地徘徊,这是不是犹豫不决的形象说法呢?我们做事可不能犹豫不决,要善于抓住机会勇于尝试,如果你的  相似文献   

3.
孔子有个学生叫曾子。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上街,儿子哭闹着要跟着去,妻子就哄他说:“你在家等我,回来给你杀猪炖肉吃。”妻子回来,见曾子正磨刀霍霍准备杀猪,赶忙阻拦说;“你怎么,你真的要杀猪给他吃?我原是哄他的。”曾子认真地说:“我们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都有影响,我们说话不算数,孩子以后就不会听我们的话了。”他果真把猪杀了。杨雪松:这个故事告诉父母: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欺骗孩子。因为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模仿榜样,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孩子产生巨大的影响,孩子都要跟着学。所以父母在孩子面前的行为要特别慎重。李节:可是在…  相似文献   

4.
冲动是魔鬼     
安志方 《阅读》2023,(83):53-54
<正>周五的运动会上,王梓言拿了十几本书和同学们分享。许多同学围过来借书,就连隔壁五班也跑过来借阅,王梓言忙得不可开交。在运动会差不多结束的时候,王梓言便召集大家来还书。其他书都找到了,唯独差了本《名侦探柯南9》。王梓言心急火燎地跑来跑去,额头上都渗出了汗珠,手上也因为着急而全是汗,嘴里还不停地念叨着:“去哪儿了,到底去哪儿了?哎呀,可真是急死我了!”  相似文献   

5.
小小的细节     
乔叶 《阅读》2008,(1):20-21
一次。在一位朋友家小坐。发现他给父母打电话的时候拨了两遍号码。第一遍拨过之后,铃响三声就挂断,再拨第二遍,然后通话。  相似文献   

6.
赵雨嫣 《阅读》2012,(6):26-27
暑假到了,爸妈要把我送到外婆家住。我打心眼里不愿意,因为在我的印象里,婆婆家里到处是暴露在外部的水管和电线,破破烂烂的。院子里也长满了草,连站的地方都没有。在去外婆家的路上,我一直郁闷着,不停地问爸爸妈妈,什么时候来接我。爸爸说:"到了你就不会后悔  相似文献   

7.
叶小沫 《阅读》2023,(Z7):4-13
<正>幼年和童年1894年10月28日,爷爷出生在苏州城悬桥巷一个平民的家里,他的父亲叶钟济是账房先生。爷爷出生的时候其母亲30岁,父亲已经47岁了,后来又有了两个妹妹。家里的生活清苦,常有衣食之忧。然而父母心地善良,为人忠厚,家庭温馨,为爷爷幼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了一块优良的土壤。爷爷说他从懂事起就很佩服父亲的为人,佩服父亲的“孝道”和“仁心”。  相似文献   

8.
笛法兰  韩亚 《阅读》2014,(39):50-50
<正>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从前,孟子的母亲为了找到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有一次孟子逃学回家,母亲便剪断织布机上的布,告诫他学习半途而废就如同剪断了布一样。为了让孩子更好地成长,父母付出了很多的辛劳。我们应当体谅父母的苦心,认真学习,回报父母的恩情。《三字经》是我国三大国学启蒙读物之一,它不仅  相似文献   

9.
当你津津有味地在聆听同学介绍世界风俗和动物趣闻的时候,你知道吗,他的知识来自阅读。当你充满敬佩地在欣赏同学激情洋溢的演讲的时候,你知道吗,他的智慧来自阅读。当你无比羡慕地在倾听同学正确而鲜明地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你知道吗,他的思考来自阅读。阅读就是学习,就像人要吃饭,电器要充电一样,是个吸收营养,蓄积能量的过程。没有阅读,人的大脑就会缺氧,就不再生长,甚至死亡,而一个头脑空空,没有思想的人是很可怕的。阅读,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阅读,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无论文章的长与短,你都要在阅读中投入自己的思…  相似文献   

10.
李慧 《阅读》2014,(43):6-8
<正>当楼下的古董大钟敲响十三下的时候,奇异的事情发生了!汤姆走进了一座神秘的花园在这里,他既没有脚印,也没有影子,还能够穿墙而过,简直就像一个幽灵一样。他看得见别人,人家却看不见他只有一位小姑娘海蒂看得见他。在花园里,时间忽前忽后,季节忽冬忽夏,海蒂也一会儿大一会儿小。可不管怎样,当汤姆回到现实中,就会发现时间仅仅过去了几分钟。  相似文献   

11.
背景资料:彭泰戈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孩子,他的语言和行为有不少问题,有时不像一个五岁的孩子,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首先,彭泰戈父母的工作不需要坐班,他经常呆在家里和父母一起玩,所以,他不喜欢上幼儿园;其次,他不太会交往,是个“独行侠”,没有好朋友,平时总喜欢一个人玩,分享玩  相似文献   

12.
阅读叙事性作品遗报的少年放暑假的时候,给我家送报的换成了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我家住6楼,每天清早8点多钟的时候,便有一阵轻捷的脚步声急急地上楼来了。不论晴天雨天,他都来得很准时。门没开的时候,他轻轻地把报纸塞进报筒。门虚掩着的时候,他便会很礼貌地喊一声:“万老师,报纸来了!”我曾与他闲聊过,得知他每天凌晨5点钟起床,每天要为二百多户人家送报,而且都是楼房住户,他每天要爬一万八千多级台阶。骄阳似火,送报的少年每天大汗淋漓地骑着车穿街过巷。一大早,他的短袖衬衣就湿透了一大截,但他的车铃却拨弄得很快活,小圆脸上闪着一双清亮的眼睛,见人就腼腆地笑着。他  相似文献   

13.
精彩点播     
《阅读》2005,(11)
他从海上扫了一眼,才知道他现在多么孤单。目力所及,无不是茫茫的海水。昏暗的深水里亮着一道道光柱,船边那根钓绳一直向前伸去。这时候,他注意到平静的洋面莫名其妙地竟有些起伏。云彩也渐渐变高变厚,老头知道这是要起风啦。他朝前望望,只见一行野鸭飞过水上。它们有时候给蓝天衬托得清清楚楚,有时候又影影绰绰。这时候他觉得,一个人在海上决没有孤单的时候。他知道有些驾驶着小船出海游玩的人,最怕不小心开远了,看不见海岸。他也知道,在容易变天的季节里,连熟悉海洋的渔民都怕到远海。像这个季节,是容易来飓风的,只要飓风不来,这几个月的…  相似文献   

14.
列奥尼德·巴尔比耶尔(出生于1937年),苏联100米仰泳冠军和纪录保持者.他100米仰泳最好成绩为一分四秒.巴尔比耶尔的教练员为O·Ф·茹拉夫列娃(基辅).身体姿势巴尔比耶尔的身体平卧在水面上,头和身体是在一条线上,下腭稍靠近胸部.由于头的位置比较低,在游进的时候就不可能控制方向,快游的时候,他经常靠近水道的一边来游,这颇妨碍他的臂的动作.一九五七年在莱比锡,苏联和民主德国游泳对抗赛时,巴尔比耶尔超过了他的一切对手,只是由于他的头的位置低,故不能在转身前控制自己,并且很好地完成转身动作(手没有  相似文献   

15.
在我的抽屉里,珍藏着父亲的四十余封信。这些信距今已有多年了,信纸已然发黄,笔迹也因岁月的潮气浸袭而变得模糊不清。从考上师范到参加工作,我的人生轨迹便被界定在城市,而父母却自始至今都扎根在那山青水秀的乡下。于是,信便成为我和父母感情交流的纽带。父亲隔三岔五地给我写信,其中我印象特别深的有三封。第一封信距现在已经9年了。那时我刚考进师范,第一次一个人远离父母在外生活,感觉很不适应。收到父亲第一封家信时,压抑的思乡之情像开闸的洪水一样涌上心头,泪水也止不住地越擦越多。父亲的信中有一段话对我感触很深。他说:“孩子,我首先要告诫你不要想家,要培养独立生活能力,你既然已经选择了当教师,  相似文献   

16.
任何一个个体的人,在社会生活中都必然充当多种、多重社会角色。社会就是由个体人的多种、多重社会角色组织起来的。个体的人在充当社会角色时,有时是支配者,有时是被支配者;充当支配者的时候,他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充当被支配者的时候,他服从别人强加给他的意志。当个体的人充当支配者角色时,他是权威的拥有者;充当被支配者角色时,他是受  相似文献   

17.
诸葛亮去世后,他的形象被后人不停地多重解读,但是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时期的人,从不同接受视野接受诸葛亮,诸葛亮的形象呈现不同的色彩。宋元时,程朱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使其"忠臣"地位不可动摇。宋元时期的讲史和杂剧,把诸葛亮的谋略与智慧夸大了,逐步地把他推到了神仙的座位上,列入道家仙人的行列,至此诸葛亮的神异形象已经形成。  相似文献   

18.
勤奋是一种品质,坚韧是一种意志,拼搏是一种精神,创新是一种能力。当一个人拥有这些的时候,就注定他会创造出卓越;当一个校长拥有这些的时候,必定会在他热爱的事业上抒写出辉煌。  相似文献   

19.
阅读叙事性作品【练习举例】送报的少年放暑假的时候,给我家送报的换成了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我家住6楼,每天清早8点多钟的时候,便有一阵轻捷的脚步声急急地上楼来了。不论晴天雨天,他都来得很准时。门没开的时候,他轻轻地把报纸塞进报筒。门虚掩着的时候,他便会礼貌地喊一声:“万老师,报纸来了!”  相似文献   

20.
书呆子     
安武林 《阅读》2007,(3):4-5
安武林在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看了一本长篇小说,这本长篇小说看完以后,他就“疯”了。这个疯不是疯子的疯,而是痴迷或者如痴如醉的意思。他的家在村东头,学校在村西头。一条长长的马路,很宽很宽。从离开家门的那一刻,他就抱着一本书边走边看。放学的时候,也是如此。他总是最后一个回家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