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亚伊斯兰复兴和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潘志平伊斯兰复兴是苏联解体后中亚社会政治生活中引人瞩目的现象。据报导,近日在俄罗斯总统的倡导下,正在成立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国集团,该集团将抵制中亚地区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①看来,中亚伊斯兰复兴和...  相似文献   

2.
中亚地区的伊斯兰复兴是当代世界伊斯兰复兴的一部分。由于历史变迁的原因 ,中亚地区的伊斯兰复兴与中东和西亚地区的伊斯兰复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本文从中亚伊斯兰复兴的历史地理条件入手 ,分析中亚伊斯兰复兴的原因、特点、影响 ,并与中东、西亚的伊斯兰复兴运动作适当的比较 ,说明伊斯兰教对中亚五国的政治与经济的发展和对地区格局变化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3.
凯末尔·阿塔图尔克领导土耳其人民取得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后,建立了共和国,推行了一系列旨在政教分离的世俗化改革。这些改革取得了相当的成功,土耳其的世俗化道路一时成为中东国家发展现代化的典型模式,宗教似乎从此在土耳其失去了政治作用,而完全成为私人生活的一部分。但自战后土耳其实行民主化以来,土耳其的伊斯兰教却日益走向复兴,90年代中期,这股复兴潮流因繁荣党执政达到高潮。土耳其伊斯兰教复兴有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国际环境等多方面因素  相似文献   

4.
国外学者比较重视苏联时期中亚伊斯兰教研究,成果较多。冷战时期,西方学者主要关注伊斯兰教与苏维埃政权的关系、伊斯兰教在苏维埃国家反宗教和无神论宣传中得以存活的原因,以及伊斯兰教能否构成苏维埃政权的潜在威胁等;苏联解体后,主要关注中亚伊斯兰教复兴运动及其与中亚民族主义的关系。国内学者基于社会主义制度和无神论教育的前提,关注伊斯兰教在中亚的发展及其与政治的关系,对中亚伊斯兰教史缺乏深入研究。无神论教育、官方伊斯兰教、民间伊斯兰教及其相互关系应是研究苏联时期中亚伊斯兰教史的重点,我国学者还需充分利用苏联和西方学者的田野调查资料及其研究成果,以推动中亚伊斯兰教研究的深入开展,进而借鉴苏联时期无神论教育的经验教训,开拓解决民族宗教问题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14世纪末15世纪初,伊斯兰文明终于挣脱蒙古贵族一百多年统治的桎梏。在与草原文明融合的新基础上刻划出了中亚历史上光彩熠熠的一笔。史称“中亚复兴”。对它出现的原因,国内外史学界都少有专论,本文拟对此作点粗浅的探索。一、中亚复兴的历史需要为自己造就了帖木儿 14世纪末,中亚出现了一个可与成吉思汗媲美的人物——帖木儿。在他的统治之下,崛起的帖木儿帝国将中亚引入了一个复兴的历史阶段。他的出现不是出于偶然,而是历史的产物,也是历史发展的催化剂。帖木儿的家族属于巴鲁刺思部,跟着成吉思汗来到伊朗。但到帖木儿父亲时,虽还拥有异密的称号,但已  相似文献   

6.
14世纪末15世纪初,伊斯兰文明终于挣脱蒙古贵族一百多年统治的桎梏,在与草原文明融合的新基础上刻划出了中亚历史上光彩熠熠的一笔。史称“中亚复兴”。对它出现的原因,国内外史学界都少有专论,本文拟对此作点粗浅的探索。一、中亚复兴的历史需要为自己造就了帖木儿 14世纪末,中亚出现了一个可与成吉思汗媲美的人物——帖木儿。在他的统治之下,崛起的帖木儿帝国将中亚引入了一个复兴的历史阶段。他的出现不是出于偶然,而是历史的产物,也是历史发展的催化剂。帖木儿的家族属于巴鲁刺思部,跟着成吉思汗来到伊朗。但到帖木儿父亲时,虽还拥有异密的称号,但已与这个部落“没有紧密的亲戚关系”。家道也中衰,  相似文献   

7.
沙俄征服中亚后对伊斯兰教的政策孟楠早在17世纪上半叶,沙俄就开始逐步征服中亚哈萨克草原地区。①至19世纪60年代,沙俄已基本征服了哈萨克草原。接着,沙俄军队又征服了布哈拉、浩罕、希瓦三个汗国。19世纪末又征服了土库曼各部,同时,沙俄又通过《中俄勘分西...  相似文献   

8.
9.
16世纪后期到19世纪末是俄国向中亚方向扩张并最后征服中亚时期。俄国在武力征服的同时,还针对中亚居民主要是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的特点,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采取了不同的宗教策略,为其殖民扩张服务。本文试图对俄国在这一时期对伊斯兰教采取的宗教策略的演变过程及其原因作一初步探讨,是为对俄国殖民扩张史研究的补充。  相似文献   

10.
伊斯兰教不仅把分配问题列入经济学的范畴,更侧重于把它列入宗教道德的范畴中加以讨论,因而使分配问题渗透着深刻的伦理思想,其分配伦理思想主要体现在社会福利、遗产分散和取财有道等方面,在财富分配的环节上力求做到使社会上每位成员都有获取财富的均等机会,其社会福利制度更是体现出公平合理地分配社会财富,尽可能缩小社会各阶层贫富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一基本的经济伦理原则。  相似文献   

11.
从“9.11”事件后到伊拉克战争,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文明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问题。后冷战时期,世界不同文明到底走向冲突还是合作,则是争论的焦点。中国在复杂的全球化大背景下促进民族团结,关键是要加强了解中华文明之下丰富多彩却又千差万别的区域文明。文章考察了唐、宋、元时期伊斯兰教在中国西部的传播,分析了其传播速度之快的内因和外因,为研究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国国家安全和“9.11”事件后中亚格局提供了一个历史与文化视角。  相似文献   

12.
在民间,我们常听到“天下穆民一家人”、“老回回心齐”、“回回见面三分亲”等说法;在史料中,我们不止一次见到关于回族“行赉相送,千里不持粮”的记载;在现实中,我们也经常看到回族外出旅行,食宿都去寻找挂有蓝幌子、有绿色新月标志或写着经文的饭店、旅店的现象。我们从上述现象中不难看出伊斯兰教与回族的一种密切联系。那么,这种联系的深度如何?伊斯兰教对回族的凝聚力形成有何作用?关于这些问题的讨论屡见于书文报章之中,本文拟就此问题阐述笔者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3.
当代巴基斯坦的伊斯兰教问题是指自1977年齐亚.哈克执政以来的伊斯兰教问题,尤其是指巴的伊斯兰极端主义势力问题。当代巴基斯坦伊斯兰教问题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政治理想迥异的两个派别之间的斗争是其根本原因,特殊的国内原因是其滋生的土壤,国际因素对它的形成则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巴基斯坦伊斯兰教问题在当代的发展历经了齐亚.哈克、贝.布托和谢里夫、穆沙拉夫、扎尔达里执政的四个阶段。其主要表现:一是自巴建国以来就一直存在的政教关系;二是伊斯兰教两大派系之间的教派斗争;三是巴伊斯兰教极端组织势力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其实质是伊斯兰政治化和政治伊斯兰化,基本特征是宗教与国体的不重合性和国内的教派林立。"9.11"事件以后,随着巴国际反恐地位的提高,这一问题不仅深深影响着巴基斯坦国内政治、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同样也深刻地影响着巴国家的安全与国际和平。对当代巴基斯坦伊斯兰教问题的研究,有助于巴政府正确解决国内伊斯兰教问题,为其国内政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良好的宗教环境,同时,也有助于维护中巴友谊,并对国际反恐和周边国家地区防范伊斯兰极端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15.
伊斯兰复兴运动是在拒斥霸权主义、犹太复国主义、西方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其核心是宗教诉求与世俗主义之间的对抗。宗教与世俗、传统与现代的二元特征伴随着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始末。通过对历史、理论、实践的分析得知,伊斯兰教与世俗主义二者之间并非像人们通常理解的“水火不容”,而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宗教化与世俗化相伴而行。因此,“复兴”是超越意义上的“复兴”。  相似文献   

16.
沙俄对中亚伊斯兰教的政策,其根本特征是不尊重和蔑视,但在其征服和统治的不同时期,表现形式或侧重面又有所不同。征服和统治的初期主要表现为或侧重于忽视甚至是扶持;到后期随着在中亚统治的加强和巩固,也由于对其中亚殖民地需求的增加,沙皇政府开始采取侧重压制伊斯兰教和传播东正教的政策,推行俄罗斯化,企图逐渐削弱伊斯兰教在中亚的影响。但这一政策除激起中亚民众的反感外,并未达到削弱伊斯兰教影响的效果。故十月革命以前,伊斯兰教一直在中亚文化中居于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7.
<正> 二战结束之后,现代化浪潮席卷全球,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在政治、经济生活中摆脱了中世纪以来笼罩着的蒙昧色彩。西方几百年的  相似文献   

18.
伊斯兰教并不限制人们追求现世财富和物质享受,但对一个虔诚的穆斯林来说,这种追求和享受不能妨碍他履行宗教责任与宗教义务;另一方面,对真主的绝对服从是获得今世财富和来世幸福的条件和保证,辜负真主的人不但会失去今世的财富,也得不到来世的幸福。伊斯兰教的这种经济观在全球经济现代化的浪潮中面临着挑战,伊斯兰现代主义者试图对伊斯兰教的传统进行新的解释,从而使伊斯兰教适应并推动现代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本在“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指导下,本着发掘宗教中有利于现代化进程的积极因素,从伊斯兰教社会伦理道德与经济伦理道德两个方面,论述了伊斯兰教与维吾尔族现代化相适应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张承志早期的创作并没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在"前定"的呼唤中,他进入了大西北,回族的血性在追寻中被真主唤醒。哲合忍耶是穷人的宗教,具有神秘主义特点。哲合忍耶精神与张承志的个性、审美原则、文学理想达成了一致。张承志皈依了哲合忍耶后,伊斯兰成为他创作的题材和文学精神指向。为了更好的表达虔诚的宗教情怀,张承志后期的小说中出现了诗化的特点。随着宗教情感的升腾,为了表达的需要,张承志的创作从小说转向了散文,视野逐步开阔,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领悟伊斯兰文化的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