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论读者权利的法律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身份权、社会权、主张权、受益权四个方面解释读者权利的本质.身份权体现着读者从非读者的区分;社会权表明了读者权利来源的本质特点;主张权确立了图书馆的服务责任;受益权代表着读者权利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读者权利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书馆的发展离不开读者,也不能背离读者的权利。只有读者的权利得到充分实现,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才能得到充分实现。新环境下,读者的权利应该包括平等权、知情权、监督与参与权、服务保障权、培训权、隐私权、尊重权、安全保障权等。读者权利急需用图书馆法来加以维护,要加强读者权利意识的宣传与教育,图书馆要保障读者权利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图书馆读者合法权益浅议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明莉 《图书馆学研究》2004,(4):93-95,78
本文主要研究作为图书馆受众的读者其合法权益问题。在与图书馆的关系中,读者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我国读者权益保障在理论研究和法律保障方面与国外图书馆界存在相当差距。理论上,读者权利由公众的“表现自由”权利衍生而来。读者权利具体包括文献阅读权、服务保障权、信息知情权、自由选择权、批评监督权等权利。  相似文献   

4.
读者权利:图书馆服务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程亚男 《图书馆论坛》2004,24(6):226-229
从法制的视野认识读者的权益,剖析图书馆服务中存在的“违权”、“违法”的问题,提出实现与保障读者权利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5.
以制度保障公共图书馆的读者权益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就公众和业内专家对读者权利和义务的认知状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二者在认识上存在差异.我国公共图书馆在读者权益保障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如:读者平等利用公共图书馆的权利没有普遍实现,读者的知情权没有得到切实保障,读者的自由使用权落不到实处,读者免费接受图书馆基本服务的权利尚未完全实现,读者隐私权和安全保障权存在隐患.参照国外图书馆相关法规,应该从制度上和法律上保障读者平等利用权、免费使用权、信息知情权、参与权、自主选择权、个人隐私权等的充分实现.  相似文献   

6.
我的读者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鸣镝 《图书馆论坛》2005,25(6):316-318
读者不但是图书馆的创造者,图书馆的所有者,图书馆发展的推动者,而且是文本意义的接受者、解释者、评判者、生产者、再造者,更是图书馆价值的实现者。读者作为图书馆的真正主人拥有“参政权”。  相似文献   

7.
笔者认为服务是馆员的天职,读者作为馆员服务的对象,读者的权利理应受到图书馆的雏护。本文从文献阅读权、服务保障权、信息知情权、个人隐私权、平等权与尊重权五方面阐述了笔者对图书馆读者权利的观点和看法。  相似文献   

8.
保障老年读者权利是“十四五”时期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满足广大老年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举措。为了解我国老年读者权利保障政策现状,本文从政策工具视角出发,构建“政策工具—老年读者权利要素—政策参与主体”三维分析框架,对2012—2022年间我国发布的81份政策样本进行文本分析。结果显示,当前我国老年读者权利保障政策以指导、规划类政策为主,政策体系结构有待完善;政策工具使用偏向于供给型政策工具,环境型和需求型政策工具使用比重偏低;老年读者权利要素偏重于使用权保护,其他权利要素保障较弱;政策参与主体以政府主导为主,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协同保障老年读者权利的格局尚待形成。为此,应构建“1+N”的老年读者权利保障政策体系,打好政策工具应用的“组合拳”,注重老年读者各方面权利的均衡保障,激发政策多元参与主体的积极性,提升政策整体保障水平。  相似文献   

9.
图书馆从“读者第一”让位于“读者权利”,不仅符合当今时代发展与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且为逐渐完善国家法律制度奠定了基础。阐述了读者权利的法律特征,对读者权利的法理内涵进行了探讨,为“读者第一”过渡到“读者权利”提供法律分析。  相似文献   

10.
沈娟 《图书馆学刊》2007,29(6):31-32,65
读者权利是受国家法律保护不容侵犯的,主要有安全保障权、平等权、对文献信息的知情权、自主选择权与咨询权、借阅权等方面。从9个方面介绍了读者权利的实现与保障。  相似文献   

11.
读者与文本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依次论述:读者是文本意义的读解者;读者是文本意义的重组者或重建者;读者是文本意义的实现者;读者是文本意义的参与者;读者是文本意义的评判者。最后从中引伸出对图书馆做好读者服务工作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2.
保障读者权益的对策——从高校图书馆读者维权实例谈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高校图书馆读者维权的实例分析出发,从读者维权意识觉醒的视角重新审视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了保障读者权利的具体办法和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3.
以国内13部地方图书馆立法为讨论对象,梳理其中存在的不利于保障读者权利的问题。通过分析发现,国内地方图书馆立法在保障读者权利方面存在诸如不集中列出读者权利,缺失读者隐私权保护方面的规定,缺乏读者参与管理方面的规定,为弱势群体提供方便服务方面的规定过于笼统,有关处罚和收费方面的规定缺乏法理依据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目的是为以后改进图书馆立法提供一个参考。  相似文献   

14.
15.
A critical assessment of mass-mediated stereotypes by media users can be deemed as beneficial for an open and humane society. One important concept in this regard is negation, which refers to an internal attempt to negate newly encountered stereotypic media content. This study predicted that disposition-content congruence moderates the negation process. In fact, it investigated whether those whose prejudicial dispositions are congruent with the stereotypic content negate less. An experiment (N = 245) using a quota-based sample was used to test the hypothesis. Participants read stereotypic crime texts including the “criminal foreigner”-stereotype or matched control texts. As hypothesized, unprejudiced readers who held favorable attitudes toward the social minority group negated the stereotypic information. Conversely, highly prejudiced individuals showed even less negation when exposed to the stereotypic versions of the crime texts. Highly prejudiced readers might have viewed exposure to criminal foreigners as a confirmation of their attitudinal predispositions.  相似文献   

16.
高校图书馆与读者权利义务关系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图书馆与读者的权利义务关系是高校图书馆诸多社会关系中最主要的法律关系。高校图书馆与读者在高校的不同身份与地位决定了他们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复杂性,其权利义务关系是服务者与接受服务者、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文献信息资源管理者与利用者之间的具体权利义务关系的有机统一体。  相似文献   

17.
保持服务中立是图书馆为维护读者权益而必须推行的职业价值。然而,服务中立是相对的,图书馆服务要在坚持正确价值选择的前提下,保证维护绝大多数读者的权益,积极引导读者树立正确的阅读方向,杜绝因图书馆员服务倾向而造成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通过分析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章程文本内容,为公共图书馆章程的研究和制订提供参考。[方法/过程]通过网站调查、电话调查和实地调查等方式对大陆地区省级公共图书馆章程进行调查,对比分析公共图书馆章程文本结构与内容,揭示我国公共图书馆章程文本内容的现状。[结果/结论]对调查结果进行总结与分析,提出重视章程内容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创建具有本馆特色的章程、章程中明确权利和义务、及时对外发布章程等建议。  相似文献   

19.
This essay explores the early history of the “separate but equal”; doctrine in nineteenth century legal and political argumentation. By employing ironic and tragic frames, the authors challenge the traditional, linear approaches to legal historirizing. Moving beyond legal texts, the authors investigate how various communities in antebellum Boston negotiated conflicting views about how to best advance the cause of civil rights,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the courtroom. These early debates created a complex rhetorical culture, and they provided jurists with several possible interpretations of the terms “separate”; and “equal.”; The authors conclude that these early debates, and Lemuel Shaw's subsequent decision in Sarah C. Roberts v. The City of Boston (1849), provide readers with insightful illustrations of the irony and tragedy of the law.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