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译介学从社会学视角看,不仅有别于传统学层面上的翻译研究,而且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它的最大特点是跨学科交叉研究。20世纪兴起的阐释学是基于语言在社会中起的特殊作用成为一种学科。由海德尔提出的“前理解”概念对译介活动中译的个性化翻译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2.
李黎 《文教资料》2012,(29):26-27
哲学阐释学告诉我们:前理解是理解的前提条件,而在翻译过程,理解又是达到交流的必要条件。因此,前理解决定了译本的最终命运,这一理论对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前理解”是现代阐释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文章指出前理解作为翻译主体的认知结构,对其理解和翻译文本起到消极和积极两方面的作用。“前理解”概念对翻译活动中译者的个性化翻译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种研究意义理解和阐释的理论,阐释学的历史由来已久。与此同时,阐释学翻译观则致力于从哲学层面解释和理解翻译现象。文章通过对阐释学理论的相关梳理,发掘其对翻译研究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阐释学是一种探求意义理解和解释的科学。阐释学理论关于“理解历史性”、“效果历史”、“视野融合”的论述强调了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和翻译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翻译是艺术的再创造,是一种语言文化的互动活动。  相似文献   

6.
“前理解”是指学生在理解作品时的全部前提条件,包括经验的、思想的、心理的、思维的等因素。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前理解,不要以“先人之见”甚至“传统偏见”来约束学生。可以说,“前理解”是实现学生个性化阅读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7.
个性化阅读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这是“关注生命的个性化教育”的必然选择。本文试从阐释学的视角观照阅读的个性化,抓住阐释学和个性化阅读的理论契合点,运用阐释学的相关理论来探讨个性化阅读,力求在阐释理论与阅读实践的关系中,寻找促进个性化阅读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8.
翻译,特别是文学翻译,是一种再创作活动,译者自身的主观风格必然会强加于原作,从而使译作带有译者个性化的痕迹,而由翻译个性化而产生的个性化的翻译直接导致翻译标准和原则的难以确立,也是旧作新译和一文多译产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
阐释学视域下考察文学翻译的误读现象,业已成为翻译研究的热点。通过我们对阐释学视域下文学翻译的考察发现,翻译者对文本的文化误读多是源于翻译者的前见意识,但这种融合传统及自我认知的前见意识,并不曾遮蔽翻译者对文本的理性阐释。翻译者只有实现自我与文本的文化认同,才能够正确转化文本语义为本土语言,不过,这一前提是在前见意识里建构起从个别到整体循环往复的理性阐释方法。  相似文献   

10.
钱灵杰  操萍 《培训与研究》2007,24(12):130-132
文章运用伽达默尔阐释学理论,从理解的历史性、视界融合和效果历史三大原则出发,探讨三者与周作人翻译过程中译本的选择、翻译策略的确定,以及对文本的阐释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周作人作为译者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1.
采用观察和问卷调查,对学生翻译能力提高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翻译教学中引入档案袋和师生面谈的作用和存在问题,获得如下结果:学生成绩主要与自身努力有关,对教师和教材认同度高,对于语篇理解较强的翻译成绩较好;学生对学习翻译的热情很高,上课和做作业较认真,但学习往往比较被动;档案袋教学在翻译教学中的实践需要结合评价系统,对于如何指导学生利用档案袋进行学习需要进一步探索;学生对教师单独面谈期望值较高,但师生见面的次数并不多;教师对翻译教学的看法比较一致,但在实施过程中的操作差异较大。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翻译教学改革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审美主体具有个体差异性。不言而喻,翻译者作为翻译的审美主体,也存在各种各样的个体差异。以张培基和刘士聪翻译的《我若为王》为例,从翻译技巧的使用、原文风格的再现、原文思想的传达三个层面来探讨,分析审美主体的个体差异性与翻译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本文充分肯定了译者在垮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指出一个译者就是一个世界,每一个世界都有自己的特征,即个体盖异。译者在进行翻译时,将这种特征带入了译本。虽然大家共用一个文本,但译本却有很大的不同。这是一种不为人的意志所能改变的客现存在,无论你凭借何种手段,作出何种努力,都无法将其消除。  相似文献   

14.
张璐璐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5):77-78,152
伊兹拉.庞德是翻译史上备受争议的翻译家,但他英译的中国古典诗歌在读者中广受欢迎,并且在美国诗歌现代化运动中起了非凡的作用。试从创译性方面入手分析庞德对诗歌翻译的解读,通过译作分析其创译性在汉英诗歌翻译中的体现,尤其是意象的再现。  相似文献   

15.
主体和客体是一对哲学术语。主体是参加社会实践的人,客体是主体指向、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哲学对主、客体关系的描写适合对翻译主、客体的描写。翻译主体是从事翻译活动的人,即译者;而翻译客体是译者指向、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利用哲学观点,探讨翻译主、客体的本质特征及其关系,旨在使译者准确地把握翻译客体的多雏性,充分发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使翻译主、客体达到完美的结合。  相似文献   

16.
翻译规范与严复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伟芳 《培训与研究》2006,23(3):127-129
翻译规范论主要是从描写的角度来探讨翻译的。翻译是涉及两种文化的社会文化活动,因此它必然受两种不同的文化规范限制。严复的翻译向来是翻译界评论的焦点。在他翻译里出现的种种不正常现象都是受当时的翻译规范制约的结果。本文就试图用图里的翻译规范论来解释严复的翻译,探讨严复翻译过程中所遵循的翻译规范,以给予他的翻译一个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文化预设是沉淀于源语及源语读者心中的文化因素,是指导原语读者世界观、生活方式及行为方式的基本准则。它不仅制约着译者对原作的理解、文本信息的传递和接受,而且宏观上也影响着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Nord提出了翻译功能为主导的文本分析模式,预设性分析就是其中之一。文章基于Nord关于文本功能,及其在翻译过程中由于源语和目的语文化不同所产生的问题的论述,结合文化预设的例子,讨论分析Nord提出的文献式翻译和工具式翻译对文化预设翻译的实践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翻译理论和翻译教学最终要解决的是翻译观问题。不同的译者有不同的翻译观,翻译观的不同决定着译作的不同。中国近代翻译观是不断变化的,是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翻译理论来源于翻译实践并对训练学生的翻译技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用一种翻译标准去衡量所有的翻译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可能的;同时,指望用一种或几种翻译模式就解决所有的翻译问题也是徒劳的。翻译标准和翻译模式应随着原文、译文、原文风格、译者和译文读者的不同而不同。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翻译市场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弊病,如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市场管理混乱无序,根据许建忠教授的《翻译生态学》的观点,从生态学的角度分析几个译例,说明由译者、翻译市场、翻译监督机制以及政府和政策指导等生态因子构建的生态环境对翻译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