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述苏轼《前赤壁赋》文中的主客对答的“客”应实有其人的道理。分析客和苏轼面对同样的景色,之所以感受不同,品位各异,根源在于两者观赏大自然时站立的角度和心态不一样。最后说明人生感悟是他的精神流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苏轼《前赤壁赋》通过主客问答的方式反映了作者的宇宙观和人生观,辨证地提出了"变与不变"的哲学命题。在苏轼看来,事物的变和不变关键看你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从什么角度看,变与不变的辨证关系,归根结底是一个人思想层面的认识。作品表现了作者达观崇高、顺应自然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3.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平各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吧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的风清,如此良夜何?”  相似文献   

4.
《后赤壁赋》是古代写景散文的经典之作,也是苏轼的代表作,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通过研读《后赤壁赋》的内容,结合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作者所处环境等,可以深入准确解读苏轼的内在情感。  相似文献   

5.
《前赤壁赋》属于与散文和戒、铭、吊文不同的文赋;“扣舷而歌者”是客,即作者运用赋体常见主客论难结构方法将复杂思想的一面外化而设计成的一个人物;引起作者飘飘欲仙感觉的是初秋水面较盛的雾气而非辽阔的水面;该文主题思想应是作者触景生情,追缅英雄伟业不在,慨叹自己壮志难酬、岁月无情,同时又努力以来日方长,且寄情山水、知足常乐来宽慰自己。  相似文献   

6.
苏轼的《前赤壁赋》是一篇千古奇文,历来为人所称道。这篇文章中作者悲喜交融的情绪变化,体现了他超然物外的哲学观、儒释道杂糅的复杂思想。本文通过对《前赤壁赋》这篇文章的具体分析,结合相关背景资料,深入对这篇文章反映出的苏轼的情感变化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7.
苏轼少年得志,然而“乌台诗案”与被贬黄州对他的人生道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前赤壁赋》作于苏轼被贬黄州近四年之时,这篇散文赋不仅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而且能使我们体会到他四年来的心灵解脱的过程,找到其人生中融儒、释、道三家思想于一身寻求心灵超越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8.
9.
《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赤壁赋》都是苏轼谪居黄州时 ,在同一时期用同一题材写的名作 ,但两者在写景、评论历史人物及表达思想等方面 ,都有一些不同 :其中 ,词写的是雄奇壮丽的景 ,而赋写的是清幽宁静的景 ;词中的公瑾“雄姿英发” ,是胜利的英雄 ,而赋中的曹孟德则是“困于周郎”的失败的英雄 ;词的基调健康昂扬 ,气势磅礴 ,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英雄人物的赞颂 ,雄壮豪放 ,而赋则借水、月巧妙地表达了作者感情由“乐”而“悲”、由“悲”而“喜”的解脱过程 ,浑沉蕴藉。同一作者 ,在同一时间、地点 ,用同一题材写的两篇作品 ,之…  相似文献   

10.
《前赤壁赋》是文学史上的经典名篇,历来以哲理、诗情、画意相互融合见称。深入欣赏这样的名篇,必须对其思想内容准确把握。本文从苏轼的人生哲学层面来分析《前赤壁赋》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11.
悲剧意识是人类一种普遍的心态。在每一生命个体的人生历程中,它作为一种无所不在的中介,体现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之中。用悲剧意识解读《前赤壁赋》,更深入地理解、体悟苏轼的文化心理和艺术人格,对社会变革时期构建坚强的心理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2.
宋神宗元丰三年春,因“乌台诗案”贬官黄州团练副使的苏轼到任。元丰五年七月,苏轼到黄州城外赤壁矶游览,写下《赤壁赋》,同年十月他旧地重游再作《后赤壁赋》。以作者深厚的史学基础和广博的文学修养,他不难知道此赤壁非彼三国赤壁,但作者却将错就错,假托赤壁抒写个人仕途失意后欲求超脱而不得的情怀,赤壁双赋遂在古代文学史上传为千古美谈。清代诗人朱日浚《赤壁怀古》说得明白:“赤壁何须问出处,东坡本是借山川。”——秋江美景引发“出世”之念这一年的七月十六月圆之夜,“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风平浪静,心情闲适,“举酒属客,诵…  相似文献   

13.
《前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也就是苏轼谪居黄州第三年的初秋。他与朋友贺舟在黄冈赤壁下的长江中赏月游玩。  相似文献   

14.
苏轼是一位乐天旷达的名士,他的思想杂糅了儒释道三家,他的处世态度,文学作品的内容和风格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佛老思想的影响。《前赤壁赋》亦是这种思想影响下的一篇冠绝千古的佳作。  相似文献   

15.
苏轼的《前赤壁赋》记叙了苏子与客夜游赤壁的场景。然而苏轼并非单纯的写情与景,在主客之间的问与答中苏轼还巧妙的传达出了他独到的人生哲理。笔者通过对《前赤壁赋》中作者的人生态度、写作手法和写作特色的分析,论述此作品散文诗般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共时即《东坡易传》本体论、方法论、人性论和历时(历史)两个维度阐释了苏轼《前赤壁赋》中的“无穷”观。  相似文献   

17.
《后赤壁赋》适宜于以探讨情感思想为重点,以赏析诵凑课的形式呈现,教学设计的关键在于对情感思想进行探讨的切入点。对于本文的探讨切入点,同行所述很多,大致有:(1)以情感变化为切入点。这类见解认为《后赤壁赋》先喜后悲,最后趋于平淡,可以从作者情感变化的角度去分析课文。  相似文献   

18.
本认为应当把《前赤壁赋》作为一个艺术品来解读,从本出发,《前赤壁赋》是一篇以赋的形式创作的记游散。它是作直观自然美的心理过程的主动写照。章分析了作对自然审美体验的三个层次,即,审美初感阶段、神与物游的会心阶段和畅神超越阶段,并指出了这种审美活动对升华作人格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前赤壁赋》是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所作,因其后来还写过一篇同题的赋,故称这篇为《前赤壁赋》。全赋文字优美,将写景与抒情结合,寓哲思于写景叙事中,是古代辞赋中的优秀之作。同时《前赤壁赋》中蕴含的关于人生和自然的哲理以及苏轼乐观豁达的态度对于当代人也有着特别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苏东坡之《前赤壁赋》脍炙人口,历来为人们所喜爱,其中原因很多,但笔者以为,其原因之一,在于它的“美妙”。一、“意境”之美妙这是我们读者最容易感受到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短短的十六个字,就将我们带入了空灵的乐境;“舟”凌于“茫然”、“万顷”之上,顿时有了“登仙”之感。寥寥数笔,一种超然忘怀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令人称羡。当然,面对此情此景,我们读者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