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鬼子是一个具有强烈忧患意识的作家。他敏锐地捕捉到了我国当下社会转型期传统与现代、物质与精神、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底层民众的生存困境,给予了它有力的呈现,并以最终死亡的归宿冲击当代人麻木的心灵,发人深思。他的死亡主题是对底层生命困境际遇的指归,是底层生活自身演绎出来的悲剧走向。  相似文献   

2.
火吻     
在一个已失去生命自然的现代社会,个体精神普遍被文明所压抑,折磨,我们听到了一个女孩的心声:让真爱重返内心深处,让被窒息的生命之火重新灼亮地燃起。在现实与梦幻往返之中,强烈地感受到习作情感逻辑的力量。  相似文献   

3.
“精神家园”是一个富有诗意的形象概念,但又与民众的日常生活与生命感受息息相关。我们所栖居的家园不仅是物质的,而且也是精神的。物质的家园是由砖块、水泥砌成的物质空间,并充实以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其基本功能是庇护我们的身躯;而精神的家园是由文字或文化搭成的精神空间,并充实以民族独有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其基本功能是安顿我们的心灵。物质家园必不可少,但精神家园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诗歌是生命表达的一种形式,生命需要精神与物质的养护,故而诗歌与养生结下不解之缘.诗中自有妙药在,诗歌的养生功能随着现代社会人的个体生命意识不断强化必将日益彰显.  相似文献   

5.
人的"生命质量"包括自然生命质量、精神生命质量和社会生命质量三个方面。体育通过"身体养护"强化个体的自然生命质量;通过"心灵陶冶"提高人的精神生命质量;通过"人际交往"促进人的社会生命质量。体育过程既是提高人之生命质量的途径,本身又是个体生命具有质量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沈从的创伤关注着湘西都市民众生存的现实状况、生命形式和精神维度,于苦难的社会人事的描绘中渗透出对人生急切的变革和坚韧的抗争精神。他在客观性现实探求中融合了理想与梦幻的精神模式,创造出本特殊的心灵真实而给予现实人类生命意义上温暖的情感性慰藉;对现实理性的救赎包涵着作家对人类特殊的责任、宽厚的博爱和永恒的理想精神的追求,其作品在“完美的真实”里呈现出深远现代意识的自由信念。  相似文献   

7.
冯至等人在20世纪60年代的历史小说,路翎、汪曾祺在建国后的小说,可以视为是“五四”文学的价值命脉在十七年小说中的一个侧影。冯至的小说写了对自身力量与自身存在价值的不自信及其因之而来的寻求力量的焦虑。陈翔鹤的小说以“疏离”“孤立”“隐忧”“苦闷”体现了五四文学在十七年的某种境遇。徐懋庸的小说从人与个体视角写重要历史人物。师陀的小说体现了以下层民众为本的情怀。路翎的小说在人的生存论、存在论的层面,突出了个体生命日常生活的意义,揭示了历史进步与个体生命的紧张关系。汪曾祺的小说延续了沈从文“人性的小庙”的香火。  相似文献   

8.
论社会宽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主体的角度分类,有个体的宽容、社会的宽容和政党的宽容。而社会宽容是社会事实意义上的宽容,尽管它是无意志、无灵魂的宽容,但它是民众宽容和政党宽容的基础。社会安全阈限是社会宽容的重要标志,是社会容忍或允许威胁、危害、破坏社会正常秩序的事件、力量得以存在的最低限度。在这个意义上,秩序乃是最基础的价值系列。个体宽容以及民众宽容是个人对社会、他人、组织和政党之观念和行动的接受程度和容忍程度,包括物质宽容、心理宽容和精神宽容。在资源和财富短缺的社会,个体宽容更多地是生理宽容和物质宽容,而在一个财富相对丰富的社会,个体宽容日益表现为心理宽容和精神宽容,不是在身体和物质上容忍不了,而是在心理和精神上接受不了。在现代社会之社会宽容中,道德宽容变成了一个突出问题。政党宽容是对相异于自己的观念和行动的容忍限度,这种限度取决于社会结构:政治制度和体制、经济制度和体制,如在专制制度和民主制度之下,其政党宽容上就有极大区别。研究社会宽容是为了研究社会管理,研究一个和谐社会的基本机理,指明一种相对为好的社会宽容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相似文献   

9.
儒家教育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善于启发每一个人的内心自觉,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的入世精神。它是研究“生命的学问”,它是探讨“人生的方向”,它触及的是人们“心灵”和“心性”的最深层次,它涵盖的是人类的真性情、真生命、真智慧。对它的理解与把握,取决于你对人类,对民族的命运关切所达到的深度。儒家追求的是人的身与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宇宙的统一与和谐。这对于21世纪完善人的性格、情操、行为和心态,净化心灵、净化社会;这对于促进现代科学技术中局部与总体、客体与主体、精神与物质、人与自然相沟通相统一的发展模式和方法论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以"新诗"为切入点,以"人文主义精神"的重构为路径,以让这一精神浸染民众心灵、让民众诗意栖居为重构的旨归点,既可以为新诗的进一步发展找到一条突围的路径,又可以让人文主义精神真正进入时代社会与民众生活,从而实现新诗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并获得持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1.
时尚体现了人们的生活旨趣、精神寄托和价值追求,也是在一定时期内人们的精神生活方式的一种外现,是人们在精神和价值理念上的一种共鸣和相互认同。且人们在追求时尚中,可以确证自己的身份,可以彰显自己的优势,可以标示自己的优秀,凸显自己“属人”的主体性,能自由地突出个性,使个性得到淋漓尽致地展现。但我们又知道,时尚依赖于社会而存在,人们在对时尚的个体生活诠释中却发生了偏移,在追求时尚享受和感官刺激的同时,却忽略了精神和心灵的归属,迷失了自我,失却了个性本真,陷入了被异化的境地。  相似文献   

12.
路翎是一个人类灵魂的探索者,他在小说中塑造了一批现代知识者形象。然而从传统的士大夫“蜕变”为具有现代意义上的知识者,并非是一朝一夕之事,这些饱尝精神苦刑的现代知识者,进行着九死未悔的追求与探索,在血与火的背景下主体精神的喷发与人格的重建,最终走向“人底完成”。因此,路翎是以“达到未来的桥梁”的前瞻意识,凸显现代知识者精神“炼狱”的特殊性与艰难性。而对这种精神苦刑的展现与描绘,在一般作家的笔下确实较难以见到。  相似文献   

13.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的水意象表现了斯蒂芬意识的混沌、精神的净化和艺术的再生。作为小说文学艺术和思想内容的灵魂,水意象不但揭示额主人公的精神成长历程,而且见证了乔伊斯的文学衍变轨迹。斯蒂芬的精神困境和不懈追求揭示了现代人的深层精神危机,只有意识的能动才能消解社会的精神桎梏。  相似文献   

14.
中国儒道两派的代表人物孔子和庄子的幸福观各有特色,本文从幸福的物质维度、精神维度角度出发进行比较。孔子、庄子都热爱生命,对物质需求不高,注重精神方面的追求,孔子追求的是道德理性的内在满足,强调共乐;庄子追求的是单个人的心灵自由,精神逍遥。文章从孔、庄的生活背景、各自生活经历和理想人格观角度分析孔、庄幸福观的差异性原因。两者对幸福的理解不同,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魏晋时期玄学盛行,崇尚精神解放,主要表现为对长期以来儒教所规范的政治伦理人格的超越,及其审美上对个体自由精神的崇尚,于是魏晋士人便把远离尘世的自然山水作为向往自由的精神寄托之所。嵇康作为魏晋士人中的佼佼者,由于他崇尚清淡玄理,从其诗中可以看出他所追求的人格美、精神美、自然美,这种追求代表了那个时代一大批士人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6.
现代大学精神及其建设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现代社会,一所大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名校,在于它有一种坚韧宏大的精神,这种精神使大学的品格变得崇高。大学校园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其最高表现形式是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所在,在学校事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又以其先进性对主流文化产生巨大影响。因此,现代大学精神作为一种高层次的先进文化,既是全体大学人认同和信守的理想目标与精神支柱,又必然辐射全社会,对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对社会主流文化的建设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浮士德几个阶段的不懈追求代表了现代社会人类不同层面的生存体验,追求不息、奋斗不止的"浮士德精神"体现了现代人对人类生命价值的肯定和追求,这种追求目标蕴含着一种对永恒目标的向往和追求。这是《浮士德》的现代性典型特征。同时,以启蒙理性为基础的现代性所传承下来的怀疑与批判精神在《浮士德》中也得到了全面的展示。作为同源于启蒙精神的《浮士德》与现代性,二者之间有着不容忽视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项链》的主旨不仅是讽刺,同时也表现了玛蒂尔德对生命价值的悲剧性追求,其追求过程中的大胆突围表演是任何社会历史阶段中的任何成员都具备的心灵悸动与灵魂裂变,并且,面对突围表演后的灾难,表现了她维持生命本体尊严的英雄气概。这表明它是悲剧喜剧兼而有之的人生正剧。  相似文献   

19.
义是道德准则 ,利驱动社会发展 ,义利统一的价值观念在社会发展中逐渐被广泛认可。而作为社会主义文明发展的道德力量 ,还应同时倡导大公无私精神 ,限制人们谋求个人私利的思想行为 ,将社会公利与个人利益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20.
寒山用浓情的诗行表达了对美好精神境界的攀援,对完善自我人生的追求的愿望.他的诗还充满了普通人的情味,表达了他灵魂深处的精神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