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发展观是改善民生的指导思想,改善民生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之基,因为改善民生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改善民生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改善民生是“全面协调可持”的内在要求;改善民生是“统筹兼顾”的最终归宿。科学发展观与改善民生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内在地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2.
改善民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民生的改善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指明了方向,民生问题解决的好不好直接关乎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幸福安康,关乎着社会的稳定发展和国家的繁荣昌盛,改善民生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应做到"重民生、保民生、安民生、强民生、和民生"这五个维度。  相似文献   

3.
党的第十八报告中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中指出"实施和谐校园建设计划,增强学校改革发展的凝聚力,把发扬民主作为建设和谐校园的根本要求,把改善民生作为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文化民生建设是改善民生需要关注的关键领域,是实施文化强国战略的应有之义,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由之路。新时代,文化民生建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于以文化民和以文惠民,始终使文化民生建设服务于人民群众,通过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使人民群众平等参与文化建设,平等享受文化发展成果,从而促进与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5.
改善民生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教育又是民生之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特别是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党和国家着眼于社会建设、着眼于改善民生,针对教育改革和发展,形成了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实践,对继续确立教育优先发展地位,不遗余力地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并对此作了明确部署,具体就是“四句话”总要求、“五个有”的总目标和“六项重点工作”。为此,我们要牢牢抓住民生之基,优先发展教育;牢牢抓住民生之本,切实做好就业工作;牢牢抓住民生之源,致力解决好分配问题;牢牢抓住民生之盾,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牢牢抓住民生之急,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牢牢抓住民生之安,完善社会管理。  相似文献   

7.
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也是关于民生改善和民生发展问题的方法论与指导方针。民生改善和民生发展在科学发展观中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和意义。民生改善和民生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向;作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的发展是民生改善和民生发展的根本途径;"统筹兼顾"和"全面协调可持续"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方法原则;十七大报告"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部分所阐明的"六大任务"是民生改善和民生发展的六大着力抓手;党的领导和政府主导是民生改善和民生发展的保障条件。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民生改善和民生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8.
民生问题与政府职能关系密切。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政府必须承担的责任。政府的性质决定了其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己任,政府的职能规定着其必须履行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职责。  相似文献   

9.
列宁科学解答了民生观的基本问题,对于什么是民生,他强调改善民生是共产党的基本职责,是考核和选拨领导干部的重要指标,基本内涵是要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本质乃是利益问题,根本价值取向在于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对于怎么样保障和改善民生,他强调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证,发展经济是民生之基,合理分配是重要手段,把农村和农民作为改善民生的切入点,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大力加强社会建设是改善民生的直接途径。列宁对民生观基本问题的科学解答集中地反映了其民生观的核心内容与精神实质,给予我们许多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10.
教育是民生之基。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提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并进一步明确了教育改革发展的具体任务,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我们要深刻领会和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相似文献   

11.
孙中山一直把"改善民生,谋求民众的幸福"作为自己毕生奋斗的目标,他提出了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发达实业、发展现代农业等民生主张。孙中山的民生思想现代启示是: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改善民生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建设必须坚持以农业发展为基础;利益分配必须坚持发展成果全民共享。  相似文献   

12.
民生权利:民生的法治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生的法治表达程式是民生权利。民生权利是依托法治推进的民生新政,最大限度地满足民生需要之活动法律思维化的权利具象和形态。民生权利以实现社会公平为价值内核,以解决民生需要及其矛盾为主要内容,是统合经济权利、社会权利、文化权利和科技权利等与民生需要相关联的诸多权利之集合。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每年国民生产总值以9.67%以上的速度递增,财政收入更是以两位数字的速度递增。而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却是,中国的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等事关基本民生问题方面的改善幅度十分有限。农村村民、城镇居民生活改善的幅度十分有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企业领导务必要认真思考,认真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作出的部署,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4.
以人为本的主旨是以民生为本.改善最广大人民的收入分配状况是改善民生的主要基础.加大适合大众消费需求的商品(含服务)的供给是改善民生的必要条件.政府切实遵循执政为民宗旨,履行好服务职能,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5.
民生问题是一个伴随着人类生存和发展全过程的基本问题.对人的生存、发展的高度关注是马克思民生思想的核心内容.在马克思看来,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民生发展的最高价值目标,并且他为寻求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径作出了艰辛的努力.马克思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解决民生问题、推进民生发展的重要物质之基;进步的生产关系是民生问题获得切实解决的必要条件;争取教育的斗争是争取人民解放、实现民生幸福的重要部分;社会保障提供民生之需、民生之求是稳定社会、改善民生、推动发展的重要安全举措;分配公平是改善民生、发展民生的本质所在.因此,要实现民生发展的最高价值目标必须进一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保障体系的建立健全、教育的优先发展、分配关系的调整完善,才能为其顺利实现提供物质基础、制度前提、安全保证、文化条件和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6.
民生问题事关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之目标及动力,中国持续稳定发展必须不断改善民生。改善民生是一个涉及全局的系统工程,必须着力于走出一条新阶段的经济发展之路,建立合理的、有序的市场经济利益分配格局。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论述有其存在的理论基础、实践基础以及时代基础。在理论之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生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生思想以及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的民生思想均为该论述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借鉴。在实践之维,习近平在其知青岁月及从政期间的民生实践为该论述的形成奠定了实践基础。在时代之维,基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现实思考、后疫情时代保基本民生的必然要求以及“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的时代选择为该论述的形成提供了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8.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国家梦,更是民生梦。民生,是人民群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中国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从民生视域解读中国梦,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发展民生,以民为本、顺应民心,以民生为基,能展现中国梦的完整图景,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力,真正构筑中国梦。  相似文献   

19.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民生观,尤其在十七大大报告中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加快与推进了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进入民生执政的新时代。改善民生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获得长期执政合法性的关键,改善民生也直接影响到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持久性与稳固性,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的发挥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民生思想形成于新时代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的实践中,主要包括经济民生、法治民生、文化民生、公平正义民生以及生态民生,体现出我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更是新时代推动我国民生事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