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育人先育己     
教育要大智。这里的智不仅仅是博学多才,业务精通,能够在教学一线上做出不菲的业绩。更为重要的是能够走进学生的内心,让他们真正地敬仰你,甚至依赖你。除此之外,我认为,教师还要有良好的师德,能够蹲下去看学生的勇气,以及讲求为人的艺术。(一)旧的教育体制已经让很多教育者习惯了在学生面前"高高在上",甚至早已经有了"唯我独尊"的派头。因为在他们心中,一个教育者和一个被教育者之间就不可  相似文献   

2.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都有过这样的困惑:管学生是为了学生好,为他们负责,可是学生毫不领情,甚至认为是和他们作对.为什么学生不领情,甚至作对呢?那是因为中学生恰好处于一个叛逆的年龄,心理并未完全成熟,可能把教师的"良苦用心"理解为"别有用心",这样教师的好心就办不了好事,爱心就传达不了爱意,也就是教师心中有爱,却忽略了爱的方式.  相似文献   

3.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开设,当学生开始触到这门课程时,他们倍感新鲜,再加上教师的激发,他们的兴趣无比的浓厚.但渐渐地,学生的兴趣就越来越下滑,直到最后有的甚至打不起精神来应对.真可谓:激发兴趣容易,"保鲜"兴趣难呀!那么,综合实践活动课该如何才能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好地"保鲜"下来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4.
<正>面对初中历史课堂"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笔者就课堂教学的一些实例谈点个人的体会。一、重视导入情境的创设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认为,"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导入环节,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思维的火花。  相似文献   

5.
<正>一个班级里,总有一些学生显得"与众不同",他们可能有着一些不好的习惯,也可能学习成绩始终不能及格,更有可能总是在校内外惹是生非,这样的学生,常常令老师既头疼又无奈,甚至有时会认为,这样的孩子是天生的,无法通过后天的努力去改变。但是,在教学中不能真的就对他们放任不管,所以,在承认其"与众不同"的基础上,老师还是要积极的帮助他们能有一定程度的改变和进步。要帮助他们,我认为要从这几方面着手:一、纠正主观评价对于这样的学生,首先就是要承认其特点,也就是他个人的综合素质与一般的  相似文献   

6.
很多教师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法宝"是多练.他们奉行"熟能生巧"的观点,认为在计算教学中很难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甚至有些教师在执教计算单元的时候,直接让学生套人计算方法,然后一头扎进计算的题海中.实践表明,这种"经验"收效甚微,结果造成大部分学生怕算甚至厌算.笔者认为,在计算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加、减、乘、除的计算方法和四则运算的顺序,进行一些必要的练习,更重要的是指导他们发现各类计算题型的特点,自主地探索最佳算法,使他们善算、乐算.  相似文献   

7.
正一、从学生利益出发,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是培养学生健康情感的重要前提陶行知先生说过:"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在语文教学工作中深深体会到了这一点。我们要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感受到老师的关爱。特别是对后进生和违反纪律的学生,教师不要用歧视的眼光看待他们,要善于引导,用爱心去感化他们。有些老师在每次语文测试或作文之后进行讲评,对成绩低下的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指名道姓加以批评,甚至冷嘲热讽,说他们拖了全班的后腿。这种做法导致学生的极大反感,他们认为这是老师故意让他们在同学面前丢脸。所以,有些后进生就  相似文献   

8.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斯基曾说过:"教师教学技巧的全部秘密,就在于如何爱学生。"我国著名教育家霍懋征老师也认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霍老师常说,一个老师必须热爱学生才能教好他们。在她的眼中,没有不可教育  相似文献   

9.
李丽峰 《成才之路》2012,(32):35-35
在许多人的心中认为美术就是画画,而画画就是用笔在纸上移动而产生的图形,这就使我们现在许多学校的美术教育只停留纸上作业单一的形式上。这种为"绘画"而绘画的美术课,就使很多富有创造性、善于动脑、动手的学生失去施展才能的空间,甚至对美术课失去兴趣。在学生们的头脑中,美术的空间是自由的、广阔的,这可以从他们小时侯的杰作中反映出来。在他们的眼里世界上一切都是新鲜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一切材料都可以用来制作他们的作品,泥、布、线、木头,废旧物品都成了他们创作材料,有时甚至在墙壁、地面上也有他们创作的画面,  相似文献   

10.
就目前学生来看,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受家庭环境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自我中心意识非常严重、自尊心特别强,经受不起失败和挫折,极少数学生还存在厌学、自卑、沉迷于网吧等毛病,甚至还有暴力倾向等不容忽视的问题. 这就要求我们的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要讲究技巧,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从而构建和谐班集体.我认为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能以静止的眼光给学生下一生的结论性定语 班主任老师要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千万不能给学生下一生的结论性定语,如"你要是今后能考上大学,我教师就不当了"、"无可救药"等. 现在的独生子女自尊心非常强,容易造成学生破罐子破摔,一错到底.所以,在评价学生时,要尽可能使用激励性言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让他们随时保持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态.  相似文献   

11.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学生的思想变化也十分迅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明显感觉到与学生的代沟,个别学生甚至不愿与同学和老师交流,产生心理闭锁的现象。面对这些现象,我认为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用爱开启学生的心门"。"没有真挚的师爱,就没有成功的教育。"学生是一个个有思想、有情感、性格迥异的人,他们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爱和呵护,特别是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因此,要教育好学生,教师应该给予学生真挚的爱。我的班上有一位做事比较毛躁  相似文献   

12.
徐薇薇 《教育》2013,(24):48-49
进入高中后,很多学生对学习物理比较"头疼",以致于有的学生一谈到物理,就"恨之入骨",常常埋怨道:"高中物理太难学了,上课能听懂就是遇到题目就不会做,真是郁闷啊。"如此一来,学生的物理学习成绩就可想而知了。渐渐地,他们认为物理这门学科神秘莫测,从而产生畏惧感,动摇了学习物理的信心,甚至失去了学习物理的兴趣,大大影响了学习的兴趣。笔者结合平时教学  相似文献   

13.
现代教育思想认为,只有给学生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才能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把教育活动视为他们自己真正乐意的活动.学生只有对某件事产生兴趣,才可以孜孜不倦地学习,甚至能达到废寝忘食的境界.学生如果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在无意中形成这种内在的动力,积极参与学习.因此,教师要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用"兴趣"催开语文课堂之"花".  相似文献   

14.
和美国一样,英国的孩子甚至很多成年人,在10月31日这天庆祝万圣节。事实上,"不请客就捣蛋"的风俗始于英国。很久以前,英国的孩子认为他们每年都应有个不受约束的夜晚,在这个晚上,他们可以随心所欲而不被惩罚,这个夜晚被称为"恶作剧之  相似文献   

15.
<正>"十个指头有长短,山中树木有高低".世间万物,不可能整齐划一.一个班集体,也总有一些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作为班主任,对这些学生不能不闻不问,甚至歧视排斥,应该想方设法拉他们一把,寻找机会帮他们搭建成功的平台,帮助他们上进.在班级管理中,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促进潜能生的进步.  相似文献   

16.
对照有效学习发生的条件与特征,笔者认为,学业不良实际上是学业不良学生无效学习或者低效学习的结果。尽管学业不良学生名义上也是学习的主体,但是在学校教育教学条件下,并不是学习主人的他们,被动、无奈甚至是被强迫地接受着相对他们而言的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学习低效或者无效也就在所难免。换句话说,学业不良问题实际上是"教业不良"的问题,让所谓的学业不良者承担"教业不良"的责任,实在是委屈了他们,更挫伤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解决学业不良问题就需要在教育教学中转变观念、改变作风,需要以"以学定教"的学习本位的思想代替以往"以教定学"的教育本位的观念,需要通过有效教学创设和满足有效学习发生的条件,从而使得所谓的学业不良者能够有效学习。  相似文献   

17.
社会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一经发生,都希望得到肯定的反应。即使是成年人,也大多好表扬而不愿被批评,何况中小学生——他们孩子气未脱,有时甚至需要"哄"呢!因此,要使学生接受批评,教师就必须分析和了解受批评学生的心理特点,努力达到与学生心与心交融,情与情勾通的境地。  相似文献   

18.
谢咏 《江西教育》2012,(9):32-32
<正>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斯基曾说过:"教师教学技巧的全部秘密,就在于如何爱学生。"我国著名教育家霍懋征老师也认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霍老师常说,一个老师必须热爱学生才能教好他们。在她的眼中,没有不可教育  相似文献   

19.
<正>【教学理念】Widdowson认为,文学阅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审美情趣、英语语感和语言运用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促进他们的语言习得,提高他们的语言理解能力,甚至能让他们受到情感教育。本次"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教学展评的主题为"让学习真正发生"。在英语阅读课上,如何让学习真正发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英语阅  相似文献   

20.
一、当前"减负"中存在的错误认识及主要表现   (一 )矛盾论:"减负"与素质教育是矛盾的,要提高素质就不能"减负",要"减负"就提高不了素质。   持这种观点的人,把素质教育与"减负"机械地割裂开。他们认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要全面提高素质,就必须通过刻苦的学习、艰苦的磨炼才行。他们错误地理解"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要做到勤学、苦学就必须加重学生的负担,决不能"减负"。某校一位校长在会上公然说:"我不认为现在的学生负担重,他们还有很多时间到处转游,三个一群五个一伙逛商店、踢足球、玩游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