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彭志宪 《新疆教育学院学报》1987,(4)
在我院中文系首届本科班毕业前夕,系领导同志让我给行将离校的向学,就高中文言文中的疑难问题,作了一些讲解。其目的是减少他们毕业后在高中文言文教学方面可能遇到的困惑。我讲解的内容主要是少量在课文中应注释但没有注释、或虽有注释仍可以讨论的词语,也讲了一点对句意或对篇意的个人理解。这里先整理出如下八条,供高中语文教师及自学人员参考。其中有些看法未必很成熟,只是探讨性质。 相似文献
2.
夏麟勋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1990,(3)
一、若无罪而就死地 (《齐桓晋文之事章》) 句中的“若”,中学课本未注。郭饧良等编《古代汉语》(中册)译为:“好象没有罪过的人走向死地一样。”把“若”理解为“好象”,不妥。从上下文看,这一句紧承上文“舍之,吾不舍其觳觫”,齐宣王不忍心看到牵去祭钟的牛恐惧发抖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而走向死地,所以下令放了它,用羊替换它,语 相似文献
3.
一、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高中语文第一册《师说》)对“其可怪也欤”一句的理解,历来颇多分歧。归结起来主要有三种:①难道不是一件奇怪的事吗?②这是一件多么奇怪的事啊!③恐怕是件奇怪的事吧?单看其中的任何一句,还都是说得过去的,但联系上下文意,却又都值得商榷了。首先,从句法结构看,这是一个反诘句,“其”可解为“难道”。杨树达《词诠》161页云:“其,反诘副词,岂也。其、岂音近,故二字互通。”“其”的这种用法在古代作品中是不乏其例的。如: 相似文献
4.
5.
陈曙光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1980,(2)
“小信未孚,神勿福也.”“孚”不少书上注为“大信”,并联系上句译成:“对神说实话,还只是小信,不是大信,这样神是不会加福于你的.”这里“大信”指的什么是不明确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简单的介绍了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语法学习的必要性,通过对现阶段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加强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语法分析作用的有效措施。据此,可强化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对语法知识的教学,以简化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高中文言文的兴趣,从而保障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教学质量,实现高中文言文教学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7.
代政东 《中学课程辅导(初二版)》2006,(3):46-50
Unit61.How long have you been in class today?你今天在班里待了多长时间?※been是系动词be的过去分词形式。有好几种表现形式:一般现在时态形式是am,is和are,过去式是was和were,现在分词形式是being。※have been in...在……多长时间了I have been in the cinema for three hours.我在电影院里呆了三个小时。辨析:have been to,have gone to与have been in三者都是现在完成时态“,have/has been to 地点”表示去过某处,现在已经回来,不在那里了;而“have/has gone to 地点”则表示到某处去了,现在还没有回来,可能在去的途中;也可能在… 相似文献
8.
一、交通运输线、点、网区位选择的问题解答 区位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其含义既指位置又指分布.为了一定的利益,许多地理事物都存在着区位选择的问题.本单元所介绍的交通运输点、线、网的建设中就存在着区位选择. 相似文献
9.
10.
桂哲敏 《中学课程辅导(初二版)》2006,(1):41-44
1.Will people use money in100years?人们在一百年以后用钱吗?(1)介词in与将来时连用表时间的经过。in在……之后;过……之后。I’ll call back in ten minutes.十分钟之后我再回电话。Can you finish your work in a day?你能用一天完工吗?In five years Sally will be a doctor.五年以后萨莉将成为医生。(2)in与after的区别:(a)in是以现在为中心表示从今……之后;after是以现在以外为中心,表示从那时以后。例:I’ll come back in a week.我(从今)一个礼拜后将会回来。He came back after a week.他在(从那时)一个礼拜之后回来了。(b)… 相似文献
11.
胡竹安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2)
《木兰诗》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东”“西”“南”“北”不能分开来讲,它们都是虚位。四句连起来,是说(按当时兵制的规定,应征者应自备鞍马。)木兰忙于到处去购备出征用物。 相似文献
12.
13.
张世禄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1)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论积贮疏》) 统编教材中学语文课本注:“一个男人不耕作,(就)有人受饥饿。之,句中助词,没有实在意义。”按:此条注释不甚妥当。“之”字不是句中助词,而是代词。“或受之饥”是一双宾语句,“或”字是主语,“受”字是谓语,“之”字是间接宾语,代“一夫不耕”这种情况,“饥”字是直接宾语。全句译为现代汉语是“有人因之受饥”。动词“受”字在这里是“因动”用法,含有“因……受”的意思。间接宾语“之”表示动作发生原因。“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两句话在《管子·轻重甲》中写作“一农不耕,民或为之饥;一女不织,民或为之寒”(为,因为)。“或受之饥”与“民或为之饥”意思完全相同,而句式不同。“之”字在句中不是助词,而是代词,是很清楚 相似文献
15.
16.
杨波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0,(3)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存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兴味索然的现象.面对传统文言文教学的现状,教师必须想办法培养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并打破文言文教学的沉闷.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了几种文言文教学的策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8.
19.
肖运进 《中学课程辅导(初一版)》2000,(10):26-26
1.Can、you see?难道你没有看见吗?是一个否定形式的一般疑问句,表示惊异、责难、指责等语气,有“难道”的含义,通常用于不耐烦或责备他人的场合。又如: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