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期以来,新闻单位为杜绝新闻失实作了很大努力,但失买新闻却时有发生。究其原因,可列出许多条。笔者认为,新闻工作者把握不住事物的因果关系,或者有意混淆事物的因果关系,也是新闻失实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把先后相继关系当作因果关系,造成新闻失实。平常人们说的“前因后果”,即原因在先,结果在后。但是,并非所有的先后相继的现象都是因果关系。比如白天和黑夜,虽然是相继出现的,但并无因果关系。在新闻报道中,把先后相继出现的关系都视  相似文献   

2.
『磨』新闻     
“抢”新闻 ,这是众所周知的常识。然而笔者却主张 ,新闻不仅要“抢” ,而且要“磨”。“磨”———通往时效的门径“磨”的提出 ,看似与新闻特性有悖 ,其实不然。“抢”是为了新闻的时效 ,“磨”也是一条通往时效的好途径。“磨”新闻不仅成为一种可能 ,而且十分必要。“效果”并非越快越好 ,既然新闻媒体允许时间要求上的区别 ,新闻特性和新闻发布都要讲究“时宜”,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好好“磨一磨”呢 ?要“磨”出时效 ,有三条必须注意 :第一 ,“磨”的对象要合适。一些动态消息、突发事件多侧重于“抡” ,而一些解释性新闻、重大深度报道…  相似文献   

3.
强调新闻美术的新闻意识,理顺新闻美术与报纸美术的异同关系,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说起来好像都明白,但认定起来却并非那样容易。有人认为,报纸是发表新闻的,结论便是,凡是报纸上发表的美术作品都可以称之为新闻美术作品,其实不然。不错,报纸是发表新闻的,但在发表新闻之外,也开辟其他许多  相似文献   

4.
去年,曾写过“三个还是”的文章,即“还是后面的思索”一文,今天言犹未尽,还想写一下新增出的“两个还是”。(一)中国报还是外国报。常读中国体育报,发现该报的“外国新闻”越来越多,时时有“国际新闻”版、“篮球经纬”版等,利登的均是外国体坛的大小事情,包括明星隐私,而且大幅、大幅照片的刊登,视觉冲击力挺强,但内容却贫乏、改革开放了,外国新闻要不要报道,当然要报道。但也应适可而止。延安时期,解放日报严格执行中央指示,以地方新闻为主,是正确的。现在改革开放了,多增加一些国外新闻,也无可厚非,但仍应有个限度…  相似文献   

5.
朱莉 《新闻三昧》2006,(6):42-43
新闻报道要真实,这是新闻传播规律的要求,是新闻有生命力的保障,也是新闻媒体存在并发展的基础。但在新闻时效性的要求下,在目前新闻法律还不太健全的情况下,如何准确把握这一原则却并非轻而易举之事,媒体屡屡成为新闻官司的被告并败诉的现实,一方面昭示新闻真实性原则的“杀伤力”,另一方面也让媒体常常感到困惑:新闻真实的含义及范围到底在哪里?前两年,一家中央报纸就因为一篇批评性报道被认为不真实而惹上官司。这篇报道的大致情况如下:北京某高校一位女大学生向派出所控告男友(也是该校大学生)对其强奸,派出所经过侦查,认为二人发生性关…  相似文献   

6.
2015年,几乎所有媒体都行进在融合的道路上,成为新闻界的主流。然而,频频出现的"反转新闻"却不断刺激着公众的神经,也引起业界的关注。笔者认为,"反转新闻"严重危害了媒体的公信力,其本质是新闻虚假失实,媒体应该采取措施严防新闻反转。"反转新闻"严重危害媒体公信力耳听为虚,眼见也不一定为实,有图有真相的新闻也可能蒙蔽了你的双眼。一些新闻事件,用一次次转折充分演绎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代著名的画报——《点石斋画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画报是当今世界上新闻宣传重要手段之一,几乎每个国家都出版画报,不少国家(?)有多种类型的画报。画报在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都有悠久的历史,但在中国出现很晚。1875年上海清心书院出版了以小孩为对象的《小孩月报》。1877年《申报》编印过不定期的《寰瀛画报》,内容多是转载一些外国画报上过时的新闻图片。1880年,上海圣教会印行的《图画新报》,也是转载一些外国画报上的风景、建筑、仕女等。这些都可以说是中国最早  相似文献   

8.
1999年,在我们国家历史上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也是我们新闻工作者繁忙、紧张,新闻工作大丰收的一年。实践再一次证明,我们这支新闻队伍是有战斗力的。 前不久会见过两个来访的外国新闻代表团,他们都问我,你认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目前主要的问题是什么?  相似文献   

9.
以正面宣传为主,是党报必须遵循的一条原则。但正面宣传并非简单的说好话,唱喜歌,也必须遵循新闻规律。否则,所谓的好话也无人愿听,所谓的喜歌也无人欣赏。在新闻实践中,也确有一些新闻界同仁在搞正面报道时常遭“闭门羹”,任你怎么动员,人家也不配合。  相似文献   

10.
2月17日,笔者从央视十二套“中国法治报道”上看到了这样一则新闻:《规则监管均为真空“个性纹身”隐患重重》。新闻报道了我国文身行业存在的种种问题,是一条有较强服务性和针对性的社会新闻。但新闻字幕中屡屡打出的“纹身”两字却颇为  相似文献   

11.
新闻同仁可能只听到“抢新闻”之说,没听过“争新闻”之言。抢新闻并非新鲜事,即指抢时间、争速度和抢发独家新闻,这自然符合新闻规律。但时下却出现了一种“争新闻”的不良风气。即记者和通讯员争发新闻稿。笔者并非胡编乱造,有例为证。有位工厂的新闻干事向某报社写了一篇关于技术贸易的新闻稿,时间一晃月余,杳无音讯。这位通讯员自认为可能“此稿无价值”或写得不好,便不好意思去报社打听。谁知时隔两月,此稿却又在那家报上大  相似文献   

12.
任何事情都有规律可循。向报刊电台投稿也是一样,要想提高用稿率,也要寻规律,找窍门。否则,终年辛辛苦苦笔耕不輟,收效却微乎其微。笔者所说的窍门,并非人们常说的给编辑送礼,托亲戚熟人朋友拉关系走后门之类,而是要用心钻研“投稿学”。笔者过去因对此缺乏研究,上稿率极低,后来我在新闻工作的实践中不断思索,悟出了一些投稿的道理,并付诸实践,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新闻的作者应吃透“两头”,要头脑敏锐,要时刻做生活的有心人,要具备新闻敏感,要下深水捉大鱼,要入虎穴擒虎子,要  相似文献   

13.
标题,是新闻的眉目,一条好的标题,犹如画龙点睛,能使读者产生美感,也能美化报纸的版面。但是,一些记者、通讯员在写稿时却忽略了标题的制作,往往错误地认为“只要内容好,标题无关紧要”,把制作标题的责任,推给了报纸编辑。其实,对编辑们来讲,编辑部每天来稿上千,若每篇都细看,恐怕也不太现实。编辑们往往采用“筛选法”,即先看标题,再看内容,如果标题引人,则“另眼看待”,若标题一般,一些内容好的稿子也可能会成为“漏网之鱼”。好标题,对读者来说也是一种诱惑。据笔者对100名军报读者调查,其中72人是先看标题,然后…  相似文献   

14.
"有两个中国人入围了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20强。"一条虚假新闻再次忽悠了国人,也再次提供了一个解剖虚假新闻的典型样本。本文追述了这个案例的来龙去脉,认为在网络时代,造假者摸清造假门道,致使信源造假成本越来越低,也使得虚假信息散播速度越来越快,范围越来越广。作为"守门人"的记者如何构筑一道不疏不漏的防线,又如何顺势而为,以新思维新方式寻求新闻打假的有效途径?笔者就此做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5.
新闻同仁可能只听到“抢新闻”之说,没听过“争新闻”之言。抢新闻并非新鲜事,即指抢时间、争速度和抢发独家新闻,这自然符合新闻规律。但时下却出现了一种“争新闻”的不良风气。即记者和通讯员争发新闻稿。笔者并非胡编乱造,有例为证。有位工厂的新闻干事向某报社写了一篇关于技术贸易的新闻稿,时间一晃月余,杳无音讯。这位通讯员自认为可能“此稿无价值”或写得不好,便不好意思去报社打听。谁知时隔两月,此稿却又在那家报上大同小异地出现了。但署名竟是报社某记者的大名。后经打听,才知道这是报社记者从通讯员的来稿中获得信息后,不顾路途之遥,又专程到工厂调查采访了一天写成的。  相似文献   

16.
经济报道是新闻报道的重头戏。综观新时期的经济报道,在推动改革开放、促进社会转型、干预经济生活,特别是宏观调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出现了许多新的报道领域和方式,涌现了一批名记者和经济报道的佳作。但也有一些经济报道枯燥乏味,报道几乎都是一种模式的简单重复,可读性差。经济报道如何有血有肉,生动活泼,既有深度又引人入胜?如何激发读者的阅读渴望,增强经济新闻的震撼力和穿透力?笔者认为,用社会新闻的报道手段来报道经济新闻,无疑是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情感倾诉类新闻一直面临着叫座不叫好的困局,学界对于此类新闻的评价也普遍不高,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其在媒体上如此的风光和火爆,而在理论界却如此的卑微和寒碜?笔者认为情感倾诉类新闻作为一种新的新闻样式和一种流行的媒介现象有很多值得肯定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新闻知识》2015,(4):113
煽情的象征——内容与形式辩证谈葛:上世纪"文革"年代,有位外国朋友并非戏言:"你们的新闻照片太美了,你们的艺术照片太不美了!"衡:此话怎讲?葛:世界上的一切精神文化产品,内容与形式本应尽可能完美统一。而那个时候中国的新闻摄影与艺术摄影却反  相似文献   

19.
一些严肃报刊特别是一些党报和机关报,虽然在报道内容上增加了一些社会新闻和知识性、娱乐性内容,但仍不足以走进寻常百姓家,这并非因为读者不喜欢严肃新闻,问题在于人  相似文献   

20.
2005年创办的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已举办了四届。作为前三届评委会主席,我参加了组织和评选的全过程,从中体会到一些新闻摄影的奥妙,也产生一些疑惑和思索。抓拍与摆拍一般说来,新闻摄影是提倡抓拍的,但摆拍现象由来已久。虽然不断有人呼吁取缔摆拍,但就是无法完全取缔。在华赛评选过程中,一些中国和外国参赛照片有明显摆拍痕迹,而外国评委并不一概反对摆拍。在评到一组反映一位15岁舞蹈少年的照片时,有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