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乌纱帽原来只是民间常戴的一种便帽。早在东晋成帝时,凡在都城建康(南京)宫中做事的人,都戴一种用黑纱做的帽子,用来裹头发,人称"幞头"。据说"乌纱帽"来自南朝时期王休仁的点子。王休仁创制乌纱帽,并没有什么了不得的原因,纯粹是为了新潮,想做顶和别人不一样的帽子来戴。他将一块黑色的纱布,四边抽扎起。王休仁戴着自制的小帽在  相似文献   

2.
东晋成帝时 ,在建康 (今南京 )宫廷中做事的人都戴着一种黑纱制成的帽子 ,人称“乌纱帽”。到了南朝宋明帝时 ,这种帽子在民间开始流行起来。以后 ,乌纱帽就成了人们常戴的一种便帽。乌纱帽正式定为官帽始于明代。洪武三年 ( 1 3 70年 ) ,朱元璋规定 ,文武官员上朝和办公时 ,皆须戴乌纱帽、穿圆领衫、束腰带。此外 ,有功名而尚未授官职的状元、进士亦可戴乌纱帽。从此 ,“乌纱帽”就逐渐变为现职官员、官位的代称了。清朝统治时代 ,官员们的乌纱帽被换为红缨帽 ,但人们仍然习惯地把“乌纱帽”作为官位的代称 ,沿袭下来。乌纱帽的由来…  相似文献   

3.
<正>在戏剧舞台上,凡是当官的,总要戴一顶"乌纱帽"。其由来是这样的:"乌纱帽"也叫纱帽,其前身是古代男子裹头发用的幞(fú)头。北宋初年,有人将幞头改装为一种纱帽,皇帝对此大加称赞,因此便规定朝中官员都要戴这种纱帽,有时皇帝也会佩戴。这种纱帽两旁各有一根细长翅,由于翅有一尺多长,所以走起路来便会上下颤动。为了保护帽翅,以免碰掉帽子,官员们都养成了小心翼翼走路的习惯。到了明朝,官员们仍沿袭宋制戴纱帽,但  相似文献   

4.
乌纱帽的由来在旧戏舞台上,凡是当官的总要戴一顶乌纱帽。这种乌纱帽也叫纱帽,其前身是古代男子裹头发用的头。在北宋初年,有人将幞头改装为一种纱帽,很得皇帝的赏识,因此便规定朝中官员都要戴这种纱帽,连皇帝自己也不例外。在纱帽两旁各有一把细长翅,由于翅有一尺...  相似文献   

5.
<正>乌纱帽原来只是民间常戴的一种便帽。早在东晋成帝时,凡在都城建康(南京)宫中做事的人,都戴一种用黑纱做的帽子,用来裹头发,人称"幞(fú)头"。据说乌纱帽来自南朝时期王休仁的点子。王休仁创制乌纱帽,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纯粹是为了新潮,想做顶和别人不一样的帽子来戴。他将一块黑色的纱布四边抽扎起。王休仁戴着自制的小帽在街上走的时候,果然引起人们的注意。由于材料便宜、制作简单、式样大方,所以后来有不少人仿  相似文献   

6.
今天,没有人戴乌纱帽,但人们口头上或文艺作品中仍出现乌纱帽一词,对上级唯命是从的领导干部,人们讥之为“怕丢乌纱帽”。现代生活中乌纱帽一词均借代官职。有人以为乌纱帽一坠地便是官帽。其实不然,南朝宋王休仁创制的这种乌纱帽并不作官帽。创制之初,它被当作“服妖”记在《宋书》里。至隋朝初期,始得权贵青睐,但从新、旧《唐书》上都找不到乌纱帽作  相似文献   

7.
乌纱帽也叫纱帽,其前身是古代男子裹头发用的幞头。在北宋初年,有人将幞头改装为一种纱帽,很得皇帝赏识,因此便规定朝中官员都要戴这种纱帽,连皇帝也不例外。这种纱帽两旁各有一根细长翅,近一尺长,走起路来会上下颤动,所以官员们都养成了小心翼翼走路的习惯。  相似文献   

8.
帽子原是指少数民族地区或者没有开化的地方人们头上所戴的东西,曾被看作"野人之服"。汉族文化区称头部佩戴物为冠、冕、弁(bian)、巾等。到南北朝时,上层社会人士和下层百姓才普遍以戴帽子为时尚,人们制作了各种各样款式奇特的帽子,乌纱帽也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据《宋书》记载,南朝宋明帝时,建安王刘休仁"制乌纱帽,反抽帽裙,民间谓之‘司徒  相似文献   

9.
<正>一天清晨,汉字王国里的县太爷"法"正在公堂的后房休息,忽听见公堂外面吵吵嚷嚷,心中很不是滋味,就起来想看个究竟,"法"把衣服穿上,把乌纱帽戴上,"法"刚走出房间,就碰见衙役"护"急冲冲走进来,对他说:"报告老爷,外面有好多的百姓,他们都是来告状的,正等着您升堂呢!"法"一听,对"护"说:"快叫师爷准备升堂。  相似文献   

10.
液体眼镜     
"近视一族"打篮球时很麻烦,戴普通眼镜吧不方便,戴隐形眼镜又不安全,可不戴眼镜估计连篮框在哪儿都看不清。于是我想发明一种液体眼镜,这种眼镜由一种特殊的药水制成,只要在眼睛里滴上一  相似文献   

11.
京剧各行角色头上戴的,总称“头盔”,包括帽、盔、巾、冠四类。单以帽来说,又可以分许多名目,常见的有天官帽、乌纱帽、罗帽、毡帽等。天官帽两层平顶金底,左右加如意翅,装满珠玉绒球点缀,是大臣中位居极品的名相戴的。如《逍遥津》中的曹操。乌纱帽黑色,上下两层,前矮后高,前后加翅。由于帽翅的式样不同,又分为“方纱”“尖纱”“圆纱”。“方纱”的翅是方形,一般用在正派生角方面,所以又称“忠纱”。《群英会》中鲁肃与《贩马记》中赵宠戴的就是“忠纱”。“尖纱”的翅是尖形,一般用在奸诈的净角方面,所以又称“奸纱”。如《一捧雪》中严…  相似文献   

12.
一天下午给一年级学生上思品课,为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活跃课堂气氛,我设计了"比比谁的小手巧"——戴红领巾比赛。孩子们跃跃欲试,场面十分热烈。当推选学生代表上台比赛时,情急之中,一个孩子把"老师"喊成了"妈妈"。看着孩子涨红的小脸,我不禁想起曾经读到的一个故事:有位教师回忆自己读一年级时,一次与老师谈话,不知不觉把"老师"喊成了"妈妈"。还有一次上讲台当"小老师"读生词,在还剩下几个词时自己想要小便,老师让他读完再去,结果尿了裤子。他把这两个错误都说成是美丽的错误。  相似文献   

13.
朗读是披文入情的途径,也是以声传情的过程。在古诗词的学习中,读尤显重要,引领学生诵读是古典诗词教学的基本策略,新生代名师戴建荣老师曾发出"吟诵,让唇齿留香"的感叹。戴老师在《送元二使安西》《静夜思》等一系列古诗词教学课例中,更是独树一帜地诠释了吟诵的魅力。戴老师从题目入手,先引着孩子们"读",用古诗平仄音调的规律诵读。当孩子们都读正确了,戴老师说:"古诗还有另一种读法呢?"于是就"唱"了起来,孩子们也跟着一起唱。最  相似文献   

14.
我过生日时,哥哥送给我一个不倒翁,我把它放在写字台上。说起这个不倒翁,那可真有意思,它是电影《七品芝麻官》的形象,它长得又圆又胖,身披一件大红袍,右手提着一把折扇,左手提着玉带,脚上套着一双笨重的大黑靴。它那葫芦似的头上戴着一顶乌纱帽,帽子上还有纱翅呢!乌纱帽下,“芝麻官”高高的额头又光又亮,眉稍微挑起,一双小小的眼睛眯成一条线。扁平的鼻子上有块斑,大大的嘴上长着两撮往上翘的小胡子,显得十分神气。  相似文献   

15.
读书帽     
我想发明一种"读书帽"。人们戴上它,不必用眼睛看,也不必用耳朵听,就能读书了。把书本知识输入电脑,再用数据线送到"读书帽"中。当你  相似文献   

16.
夜光眼镜     
夜晚人们外出时,都要带上手电筒,很不方便。我想设计一种夜光眼镜,镜片用纳米材料制成,镜片很薄,戴上眼镜就可以看到周围的事物,感觉像白天一样,而  相似文献   

17.
相继有两条与领导干部任用有关的新闻,一正一反,值得对照着看。 一是阜阳的新惊奇。2007年,安徽省阜阳市中级人民法院腐败窝案判决,先后三任院长被判入狱。案子是公开宣判的,行贿者的大名及行贿经过,也当作反面教材,编入安徽省政法委编撰的书中,阜阳的干部们也都认真学习过。令人意外的是,不少行贿得来的乌纱帽,仍堂而皇之地戴在几乎是众所周知的“反面教员”们头上。  相似文献   

18.
东晋成帝时(公元334年),皇帝让在宫廷中做事的官员戴一种用黑纱制成的帽子,称“鸟纱帽”。后来到南朝刘宋时,有一位叫刘休仁的创制了一种用黑纱抽边扎帽边的帽子,也叫“乌纱帽”。这种帽子很快在民间流传。于是无论官民,不论贫富,都戴这种式样的帽子,只不过颜色不同而已。帽子的形状也不固定,有的  相似文献   

19.
都说学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周树人就是鲁迅,这句顺口溜很形象地道出学生对鲁迅作品理解上的难度与畏难心理。其实,很多老师在授课时,也觉得解析鲁迅作品有一定难度,是块比较难啃的骨头。往往把鲁迅作品作为讲解的重点,认真备课,详细解读,效果却往往并不如意。纵  相似文献   

20.
这件事发生在一个法国家庭。一天,孩子放学回家后,在客厅里玩篮球,忽然,篮球打落了书架上一个花瓶,"咚"的一声,花瓶重重地摔到了地板上,瓶口顿时摔掉一大块。这不是一般的摆设品,而是祖上传下的波旁王朝时期的古董。孩子慌忙把碎片用胶水粘起来,胆战心惊地放回原位。当天晚上,母亲发现花瓶有些变化。吃晚餐时,她问孩子:"是不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