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今宵剩把银盌照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80页注释(8)"剩(jin)把":尽管拿着。"剩"同"尽",尽管。今按:把"剩"训为"尽",肇始于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其曰:胜,甚辞,犹真也;尽也;颇也;多也。胜字亦作剩。司空图《白菊》诗"黄鹂啭后谁同听,白菊开时且胜过。"胜过,犹云尽过也。欧阳修《蝶恋花》词:"老去风情应不到,凭君剩把芳尊倒。"剩把,尽把也。晏几道《鹧鸪天》词:"今宵剩  相似文献   

2.
鹧鸪天     
彩袖殷勤捧玉钟② ,当年拚却醉颜红 ③ 。舞低杨柳楼心月 ,歌尽桃花扇底风。④ 从别后 ,忆相逢 ,几回魂梦与君同⑤ 。今宵剩把银缸照 ,犹恐相逢是梦中。⑥[注 ]:①词调名 ,毛先舒云 :“采郑山禺诗‘春游鸡鹿塞 ,家在鹧鸪天。’”(《填词名解》卷一 ) ,又名《於中好》、《思佳客》等。②彩袖 :有彩色花纹或图案的衣袖。这里代指词中所写的歌女。捧玉钟 :劝酒的意思。玉钟 ,珍贵的酒杯。③拚 (p劋n)却 :心甘情愿 ;不顾惜。却 ,语助词。④“舞低”两句 :这两句描写彻夜狂歌艳舞的情景。上句极言歌舞时间之久 ,下句极言歌唱次数之多。桃花扇 ,…  相似文献   

3.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拼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钅工照,犹恐相逢是梦中。晏几道(约1030-约1106),字叔原,号小山,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是著名词人晏殊的第七子。其人性情孤傲,仕途无为。平生喜欢吟诗抚琴偎红依翠,擅长小令,工于言情,词作多写人生聚散无常之慨与诀别思念之苦。风格凄婉感伤,缠绵悱恻。时人称赞他的词是"措辞婉妙,一时独步"。  相似文献   

4.
谢德三《墨子虚词用法诠释》认为"而"作指示代词犹"此"、作系词犹"乃"、作准系词犹"如"、作副词犹"乃、才",并根据译义把"而"归为介词和连词。这些"而"的语法功能都是连接前后两个谓词性结构,是连词。《墨子虚词用法诠释》忽略了"而"的语法功能,用强赋实义、翻译的方法,对"而"做出的词性归类是值得商榷的。《墨子》中的"然而"大部分都不是凝固结构,"而后""而况""而已""而已矣"都是词与词的组合,《墨子虚词用法诠释》把它们都归为熟语也是有问题的。  相似文献   

5.
自20世纪80年代始,对李白《静夜思》中的"床"字究竟为何物的讨论中,出现一种新见解:井栏说,也有人认为是辘轳架。前者的立论依据是辞书对床的义释,后者是取《名义考》的说法。其实这两种说法在诗中都找不到任何依据。辞书和《名义考》的训释也是不对的。井栏一词首先是晋人司马彪把"井幹"误解为"井栏",接着唐人颜师古又把"井幹"附会为"银床",《名义考》则认为"井幹"应是辘轳架,最后《康熙字典》又把"银床"简化为"床",于是银床、井床、井幹、井栏就变成一物四名的同义词,进而为床本义添加一个新义。其实银床(即井床)与井幹、井栏所指是三个完全不同的东西,井幹是立木交架构成的架子,用来支撑汲水的工具;栏是遮蔽物,是由立木排列构成的栅栏,用以防人防畜的;井床则是井口依托物,是建井口形成的井台和井圈,用以固定井口和防污水污物进入的。  相似文献   

6.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拼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霄剩把银拉照,犹恐相逢是梦中。这首《鹧鸪天》既是词人晏几道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北宋婉约词中的名篇之一,向为论者所称道。然而,究竟这首词的抒情主人公应视为男性还是女性,词中所抒发的感情究竟是欣喜还是愁恨,文学界却没有定论。长期以来,比较流行的看法,认为这首词的抒情主人公是男性,即作者自己;并认为这首词的内容是表现作者与他所爱的情人久别重逢后的欣喜之情。这种看法当然不无道理。但是,反复体会这首词中抒情主人…  相似文献   

7.
《马氏文通》把“犹、若、如”归为同动字、状字、断词等不同的字类。所有语法学者都批评《文通》的“状字”论,认为“犹、若、如”是动词。实际上按《马氏文通》的语法体系,“犹、若、如’’应归为状字,归为同动字可以说是《文通》的失误。  相似文献   

8.
一别离,是诗歌创作的惯用题材,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从"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到"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从"杨柳"到"阳关",从"泪眼"到"浊酒",别离题材诗歌的创作基本沿袭了"田园多宅男,边塞多愤青,咏古伤不起,送别满基情"(王晓磊《六神磊磊读唐诗》)的套路。  相似文献   

9.
陈晓星 《成长》2007,(4):23-24
“罄竹难书”这个词被中国人使用已超过千年,最早见于《吕氏春秋》:“此皆乱国之所生也,不能胜数,尽荆越之竹犹不能书。”《旧唐书·李密传》记载,隋末李密起义历数隋炀帝十大罪状:“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现代汉语词典》的注释为:比喻事实(多指罪恶)很多,难以说完。[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妙联救命     
世有"行为艺术",亦有"行为杂文"。行为艺术往往出奇不意,惊世骇俗;行为杂文则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一招半式,胜过数篇锦绣文章。  相似文献   

11.
徐梓 《中国教师》2009,(5):32-33
<正>"举人"一词,在历史文献中出现得较晚。尽管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就诏令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员举荐贤才,文帝时又两次下诏,令举荐"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汉武帝时,更是建立了制度化的察举制,但西汉时期,"举人"一词极其罕见。《史记》中根本就不曾见,《汉书》中,只出现了  相似文献   

12.
<正>"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选自《孙子算经》)关于这类"物不知数"问题,我国古时流传的算法名称很多,宋朝周宓叫它"鬼谷算",又名"隔墙算",杨辉叫它"剪管术",而比较通行的名称,则把它同军事扯在一起,如"秦王暗点兵"或"韩信点兵"等.经数学家秦九韶的推广,又发现了一种算法,叫做"大衍求一术",又称"中国剩余定理".《算法统宗》(明.程大位)中的四句诗:  相似文献   

13.
<正>人教版旧教材选编李清照词作三首,分别是《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和《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统编新教材保留《如梦令》,去掉另外两首,在八年级上册增加了《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这样安排,编者自有一定指向。先来看这首词:  相似文献   

14.
在《离骚》中,"骐骥"一词仅一见,屈原用于自喻,用法同后面的"鸷鸟";"擥木根以结茝兮"中的"以",是表并列意义的连词,用法相当于"而"。此句与后面三句合起来,表示六个相互独立的动作;"告余以不好"中的"告",即告诉、告知,"不好"是名词性短语,作"告"的宾语;"莫好修"中的"莫",不是疑词,而是副词,义为不。  相似文献   

15.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 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 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是中国现代文艺的先驱,他早年留学日本,专攻西洋油画和音乐,是把油画艺术、钢琴和话剧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他曾尝试把西洋名曲填上自己的歌词演唱,这首《送别》就是根据美国人约翰·奥德威的《梦见母亲》填写的。  相似文献   

16.
明代徐师曾所著《文体明辨》是一部文体学著作,其附录中“诗馀”部分九卷,即清初沈雄《古今词话》所称为《词体明辨》者,共收录词调332调,424体,例词573首;前为平仄谱,后为例词,事实上具有很明显的词谱性质。这是继周瑛《词学筌蹄》、张铤《诗馀图谱》之后的明代第三部词谱著作。而成书于晚明,在清代影响颇大的《啸馀谱》,实际是程明善杂取各书纂辑而成的;其中《诗馀谱》部分正是完全照搬徐氏的《词体明辨》。由于《文体明辨》卷帙繁重而流行不广,晚明以来的词学家尽管时时提到《啸馀谱》,却无人发现并指出其剽窃《文体明辨》的同书异名关系。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孙子兵法.计篇》的再解读,认为应把"计",译成"(军力)评估",而把"吾计"注释成"我的(军力)评价体系"才为准确;其"经之以五事",即以五个方面的"事"来衡量各国军力的强弱,构成一级指标;其"校之以计而索其情",即搜寻情况、搜索情报或寻找相关数据,进行计算,来比较各国军力的大小,列成二级指标。用指标体系评估军力是孙子的重要学术遗产,即便放到21世纪的今天也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仍可作为建立国际军事实力评估体系的基础;用《孙子兵法》与《国际形势黄皮书》、《美国防务报告》做比较,其对国与国之间的军力评估方法,仍旧更胜一筹。  相似文献   

18.
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之一以及王安石的《北陂杏花》都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这两首诗中都出现了"绝胜"一词:(1)最是一年出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2)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对于(2)中的"绝胜",历代注释者的意见比较统一,都解作"大大超过"或"远远胜过";而对于(1)中的"绝胜",却存在两种不同的解释:①大大超过。整句诗也被翻译成:"这正是一年中春色最美好的时候,胜过了烟柳笼葱的京城暮春时节。"持这  相似文献   

19.
古注的训释很大一部分是文意训释.《左传》杜注中有数十条“某犹某也”的训释,训释词和被训释词之间的关系可分义通和义隔两大类,前者指义同或义近,但又同中有异,后者表面相隔,实际相通,异中有同.两类中又各自涵括多种不同的情况,需要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20.
<正>"静影沉璧"一词出自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教材《二泉映月》,学生在阅读时较难理解。王文丽、王崧舟、薛法根三位名师依据学情,运用多种方式解词,使"静影沉璧"成为学生心中诗意、醇美的独特风景。【片段一】(王文丽)师:对于"静影沉璧",你是怎样理解的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