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媒视点     
媒介融合需兼顾政治、商业和公共利益
  媒介融合是一项复杂、艰巨的任务,既是舆论引导能力如何加强的政治问题,也是如何寻求新型产业模式的经济问题,还是新闻生产流程再造和内容品质提升的行业问题,需要兼顾和平衡政治利益、商业利益和公共利益。
  具体来说,国家利益需要媒体在多元化的舆论场中彰显引导力,这关系到社会的团结、稳定;商业利益需要媒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独具优势,这关系到自身的生存、发展;公众利益需要媒体在涉及国计民生的大事小情上发出民众呼声,履行社会守望者的职责。  相似文献   

2.
陈星 《传媒》2022,(17):78-80
数字技术冲击“报刊转载”法定许可制度,动摇以“复制权”为根基的版权理论,当前“报刊转载”法定许可制约数字环境新闻作品传播效率、阻碍版权价值最大化实现。媒体融合背景下完善法定许可制度需要平衡三对利益关系,即平衡版权人与公众、创作者与新闻出版者、传统媒体与互联网媒体的关系。创新媒体融合时代新闻作品法定许可制度包括:赋予互联网媒体法定许可资格,细化互联网媒体“转载”法定许可具体使用规则,完善新闻作品版权法定许可计酬规则等。  相似文献   

3.
总体来看,当前的媒介融合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尚需理顺体制性因素,在媒体集团内部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和创新的治理机制;二、媒介融合实践过程中,盈利模式和运营模式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三、一线从业者和管理层对媒介融合的认知存在冲突。要想解决媒介融合中存在的问题,政府是媒介融合中需要考虑的重要行为主体。政府规制融合在媒介融合  相似文献   

4.
资讯     
《出版广角》2015,(6):126-128
微言大义
  媒介网官方微博
  未来的新闻出版业将是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内容与技术深度融合的全新业态。在新媒介、新技术环境下,需要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携手并进,在融合中实现新闻出版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新未来。  相似文献   

5.
民生新闻是公众参与社会事务和公共生活的重要媒介渠道,通过民生新闻构建的公共生活空间能够满足公众各项诉求,有利于推动社会和谐进步。"后民生时代"民生新闻需要在媒介价值和媒介定位上重新考量,需要公众、新闻从业者改善角色定位,充分挖掘公共新闻在民主社会建设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2008年之后,对新闻业务的探讨如果不置于互联网语境之下是难以想象的。今年最热的业务语汇莫过于“大数据”,这一词汇从电子商务领域迅速蔓延到新闻业,从业者热衷于讨论“大数据”将给新闻业带来什么新的变化;全媒体时代的来临使得新闻业面临颠覆与重构,因此,媒介融合也是新闻业务探讨的焦点;另一部分有关业务的研究集中于信息赋权,关注自媒体和公民新闻给新闻业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报业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进入纵深地带,文章以人民日报在媒体融合中构建用户连接的经验为研究对象,分析大众传播媒介组织在互联网传播环境下依托新闻产品、分发渠道、品牌延伸重塑连接的实践,为媒体融合提供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8.
随着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媒介融合”已成为新闻业发展的趋势。中国报业如何把握媒介融合的趋势,重构编辑部,在内容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等方面实现整体战略转型,以适应信息需求多元化、传播形态多样化、媒介终端网络化的新传播格局,是我们每一个从业者特别是业界领导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刘谭杏 《传媒》2023,(S1):55-57
在新媒体蓬勃发展、媒介生态重构的当下,推进媒体融合不仅是国家政策层面的要求,更是各级传统媒体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地市级媒体受制于各种内外因素,在这条路上走得并不轻松。想要真正走出自己的融合之路,还得要有刀刃向内的勇气和敢于动真的举措。真正把体制机制创新当“一把手工程”来抓,从“+互联网”转变为“互联网+”,把内容切实做成传媒产品,把产业经营转化为自我造血功能,这样才可能实现能产生“化学反应”的真正相融。  相似文献   

10.
当前一些新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层出不穷,加之国家政策对"互联网+"的提倡与支持,让很多以互联网为平台和基础的新媒体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信息化发展的趋势使新旧媒体之间的合作和互动也更加密切,媒介融合已是大势所趋,新闻从业者要顺应这种形势,顺应媒体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11.
最近,新闻网站从业者期盼多年的新闻记者证政策终于落地,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审视这一政策。
  有“证”可为和有“证”不为
  当前,我国正在加快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依法管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这三方面不可或缺。新闻网站作为国家网络舆论的主阵地和新闻舆论的重要来源,必须在互联网法治建设中有所作为。有了记者证,新闻网站采编权得到了认可和保护,同时也必须严格遵守相关规章制度,既要有“证”可为,也要有“证”不为。  相似文献   

12.
<正>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发生了深刻调整和重大变化,传统媒体面临越来越严重的发展危机。加快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成为政策、技术、市场推动下的必然。在媒体融合深入发展的背景下,2014年11月26日-27日,由中国报业协会电子技术工作委员会主办的"中国报业融合发展论坛暨2014’中国报业技术年会"在广州举行,本届年会的主题是"跨媒介融合,大数据应用"。来自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报业协会以及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的相关领导、全国各报社(集团)的技术负责人及报业技术厂商代表等近300  相似文献   

13.
李春 《新闻大学》2002,(4):89-93
令美国新闻界甚至一般民众引以为荣的一些称号,诸如“无冕之王”、“第四权力”、“看门狗”之类,寄托着美国社会长久以来对新闻界的极大期望:媒介要及时、准确和公正地报道社会事务,向公众提供可据以判断和行动的信息,从而为公众的利益服务,而这个目标实现的前提是言论和新闻的自由。事实上,自从十九世纪末出现报业兼并现象以后,言论和新闻自由就常常成为商业利益的牺牲品,公众利益受到频繁的侵害。尤其是近30年来,随着政府对产业管制的放松、产业集中程度的加深和媒介结构的剧烈变动,新闻媒介的主流已经被有势力的利益集团所操纵,公众利益不得不让位于媒介所有者的政治和经济利益,新闻工作者的整体失去独立报道和评论的自由。这种状况是美国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4.
随着数字技术重构新闻生产范式,媒介融合实践引发作为行动者主体的新闻从业者职业认知剧变,学术界对此鲜有讨论。本文以“新闻常规”为切入点,引入“脱嵌-再嵌入”概念,通过深度访谈的研究路径,探讨媒介融合策略下新闻从业者的行动逻辑和职业认知,以此来构建媒介融合的“在地性经验”。研究发现,在新闻生产层面,新闻从业者经历“一心一用与一心多用、专业与全能、深度与速度、把关与流量”的矛盾,囿陷于“多个平台各自为政、跨部门合作沟通障碍、内容创新受限”的组织架构困局,共同形塑着新闻从业者身份“泛认同”的职业新认知。  相似文献   

15.
2014年,对中国传媒业来说,注定是不同寻常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提升为国家政策,传统媒体拥抱和融入互联网的力度和深度都在强化。对传统报业来说,如何做到、做好媒介融合?因角色和取向差异,党报、都市报和报业集团媒介融合的理念和路径也不尽相同。党报的融合转型报业转型是为了发展,发展的目的,是让报业在新时期能够更好地肩负起自身的使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受众通过"两微一端"获取信息。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环境下,媒介融合的浪潮席卷传统媒体行业。因此,在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传统媒体需要积极学习新媒体的相关知识,以便完善媒介传播方式。本文主要分析了新媒体从业者在融媒体时代的职业角色定位,以便媒体从业者转变工作思维。  相似文献   

17.
新论点击     
《新闻实践》2009,(5):80-80
新媒体与金融危机夹击下的传统报业生存之道;媒体融合:报业集团资源整合的方向;新闻定制距赚钱只有一小步;制播分离,真正爱你不容易;中国报纸网络版“钱景”在何方.  相似文献   

18.
经济欠发达地区要不要实施媒介融合,能不能实施媒介融合,如何实施媒介融合?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新闻从业者会有不同的答案.我认为,在当前,媒介融合是传统报业应对新媒体发展冲击的必然选择,是传统报业提高报社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越是经济欠发达,越要注重发展新媒体.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微信新闻“标题党”的表现特点,如利用公众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或以国家、民族荣誉感为噱头刺激读者阅读;黄色暴力词汇以及惊悚低俗图片的大量运用挑动读者遐想;表达故弄玄虚,大量采用感叹号、省略号激起人们的强烈情绪等.文章探析微信新闻“标题党”现象产生的原因,如移动社交媒体“快阅读”时代过分追求标题吸引力,微信新闻从业者媒体素养不高,过分迎合受众低趣味等.治理微信“标题党”应从新闻专业主义出发提高微信从业者职业道德,不为流量做“标题党”;加强培训,提高微信编辑标题制作能力和媒体素养;宏观层面的政策法规和技术力量并用,加强对微信“标题党”现象的监管.  相似文献   

20.
所谓“媒体核心价值观”,即媒体的基本职业理念。媒体是做什么的?媒体是服务于公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的社会机关。形成规模的媒体,构成现代社会的一个行业:新闻传播业。公众需要新闻,媒体及时、真实地提供新闻,让公众满意,这便是媒体存在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