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当前,微博由于其交流结构上的开放性、信息转发和评论的便捷性以及内容上的“微”型化的基本传播特点,在一些社会事件中成为了传播的起源点和舆论的酝酿平台。微博影响力日益扩大,对社会价值体系也产生了现实的影响,微博问政也逐渐成为新的趋势。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微博已经扮演着哈贝马斯所说的公共领域的角色呢?对于此,应该看到微博作为公共领域的角色依然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2.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环境已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由微博、论坛等构成的网络媒体传播,在社会生活尤其是社会公共领域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传播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两者相互激化,催生了舆论传播的新生态.在网络传播的影响下,拟态环境的构建主体由传统媒体主导逐渐转向大众、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三者.哈贝马斯曾说过:“大众传媒影响了公共领域的结构,同时又统领了公共领域.”①在新媒体时代,网络的迅猛发展使得网络公共领域影响剧增,特别是微博的崛起,以网民为主体的传播群体正显示出强大力量,在网络舆论阵地中正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并成为部分舆论议题的导火索.  相似文献   

3.
乔月 《中国传媒科技》2012,(20):106-107
当前,在公共领域的构建方面,微博为话语的自由表达起到的作用有目共睹,但是也由于其自身的管理体制不健全,导致了大量的谣言产生.谣言的传播严重破坏了微博的传播和沟通环境,使得舆论平台的健康发展受阻,甚至对公共领域的构建起到了一定的威胁作用.因此,建立健全微博中的谣言传播和规避机制有着非常大的必要性.本篇文章就当前微博中的谣言传播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进入web2.0时代后,微博等网络社交媒体相继出现,以准入门槛低、传播效果强等媒介优势,使大众有了参与公共讨论、管理公共事务的可能,因而被认为在信息时代重新建构了哈贝马斯提出的“公共领域”。但公共领域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均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演进为蓝本,且中国本土政治、文化传媒等领域存在的问题让微博在构建公共领域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困境。基于此,本文从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中选取样本进行分析比较,分别总结了微博在构建公共领域中面临的两种困境:私人领域入侵公共领域,草根话语权缺失。由此,从公民社会的角度分析了困境原因,得出中国当下公民社会缺失、公民参政意识薄弱是微博构建公共领域的问题原因。  相似文献   

5.
璩静 《传媒》2013,(2):58-59
2009年8月,新浪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微博正式进入网络用户的视野.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微博发展愈加迅速.以新浪微博为例,截至2012年5月份,新浪微博注册用户数已超过3亿,超过半数的用户通过移动终端登录.新浪微博用户平均每天发布超过1亿条微博内容,人均在线时长为60分钟左右. 微博在近年公共事件的传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很多突发事件都是先被微博用户发到网络上,之后被大范围转发、评论,传统媒体也纷纷跟进报道.但是由于微博信息的把关力度不强,很多假信息也被微博无限放大,扰乱了社会秩序,也使得一些网络受众错误理解了公共事件的处理过程.因此,只有了解微博传播的特点,深入探究微博传播规律,才能正确引导微博舆情.  相似文献   

6.
微博传播与政府信息公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蕴含巨大能量的新型传播形态,微博成为最快信息源和公共讨论的平台,更多公共事件在微博上发酵、扩散,政府信息公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受到质疑和批评.微博“围观”成为推动政府信息公开的强大外力,有助于促进社会管理创新.  相似文献   

7.
杨俊 《新闻世界》2011,(7):115-116
微博对于公共领域的影响并不在于它的传播方式和技术优势,而在于我们的社会是否有合理的制度设计和理性传播条件。本文从哈贝马斯公共领域四个特征出发,试论微博对于中国公共领域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李阳  郭红庆 《青年记者》2012,(36):83-84
如今,微博发展方兴未艾,成为表达自我、传播思想,与人交流最快、最方便的传播平台。它以分享和转发为基本传播形态,以独特的技术优势、广泛的使用人数为基础,对公共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着公民社会的建立,日益成为公共话语的最新表达平台。一  相似文献   

9.
微博的传播特性与功能——以“温州7.23动车事故”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博是web2.0时代广受青睐的交流平台,它以微叙事参与社会公共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温州7.23动车事故”中的微博现象为例,尝试揭示微博的结构特征和传播特点,以及它在传播中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杨雪莲 《东南传播》2012,(11):98-99
2007年,微博在中国初露头脚,2010年国内微博迎来春天,微博像雨后春笋般崛起,国内微博用户数目不断攀升,如今,微博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工具,在网络时代构建了一个全新的、举足重轻的话语空间。它使个人在信息传播和意见表达方面获得了更充分的主动权,也使个体在记录社会、影响社会方面具有了更大的力量。但是,微博中是否存在真正的公共领域,微博中的一些所谓民主的话语是否在本质上只是隐秘传播的一种新形势,这些争论或疑惑一直存在。本文通过对微博现状的深思,从多个角度探讨微博中的"公共领域"问题,从而对以上问题做出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微博的迅猛发展为公共领域的建构创造了良好的契机,也为公众舆论提供了更为开放的平台.然而,机制不健全、监管缺失、网名素质参差不齐使微博谣言屡禁不止,对社会生活的有序进行和公共领域的健康发展形成威胁,由此微博实名制应运而生,却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争议和质疑.本文试图以微博和公共领域的关系为基点,从争议和质疑着手,对微博实名制之于公共领域建构的利弊进行分析,从而说明微博实名制实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刘子潇 《传媒》2018,(2):94-96
微博"去中心化"的信息传播构建了一个新的网络表达与交流的空间,为公共领域的构筑带来了活力.然而,微博在建构公共领域时表现出的"伪公共领域"现象为公共领域的实践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本文根据哈贝马斯对公共领域的阐释,从公共领域建构所要求的"理性批判""公众参与""独立于权力之外""关注公共利益"出发,阐释微博视角下公共领域的实践困境.  相似文献   

13.
依托于Habermas的公共领域和Dahlgren的构成性三向度理论,本文探讨了微博的公共领域表征.本文认为,从结构的角度看,微博颠覆和重构了我国现有公共领域的格局;从再现的角度看,微博为信息和意见同时提供了最大的可视性;从互动的角度看,微博成为民意平台的同时,也让公众与媒介、政府机构之间的互动关系扁平化和互动行为趋于前台化.  相似文献   

14.
微博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获取的平台。微博具有独特的传播特征。从微博传播的主客体、传播的方式、介质、效果、内容等方面观照,微博带来了中国社会舆论生成机制的改变和公众参与公共领域、社会生活的改变,正在重塑信息传播格局和舆论生态。  相似文献   

15.
《新闻界》2015,(1):58-63
传统传播媒介在政治传播的信息把关过程中,追求对多数人共识表达的满足而忽视了个性化情感与思想的表达。微博传播带来的把关变化使公民个体的政治个性可以得到自由张扬,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政治表达意愿和自由需求。从长远看,微博技术的应用将会改变社会政治文化,它代表着社会民主化进程并提供了言论自由表达的契机。由此而衍生出的微公共领域与传统公共领域也产生了契合。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微博的出现为公众提供了一个新的信息传播渠道。本文结合一些热门社会公共事件,对微博引发舆论场的形成过程及其传播模式进行试探索,并探讨微博舆论在社会领域中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微博舆论即公众借助微博这一传播媒介表达出的对于身边社会话题的公共意见。自2010年中国"微博元年"以来,在温州动车事故、药家鑫案、北京暴雨等各类公共事件上,微博在其身后3亿用户的推动下,成为网络舆论的主场域。网民通过微博得以高效地介入公共事件传播,拥有了发声权,也找到了参与感。  相似文献   

18.
微博与公共领域建构的关系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下随着微博在我国的迅猛发展,已经成为公众在网络中交流的新工具,微博也成为建构公共领域的新平台。本文根据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构成条件,分析微博与公共领域建构的契合性,并探讨微博在公共领域建构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社交媒体飞速发展的今日,微博已成为国内日活用户量最大的平台,其传播效果不容小觑。同时,女性主义思潮在微博上的日益活跃也反映出了其在网络公共领域积极争取自身话语权,主动进行自我言说的强烈意愿。然而作为数字时代的电子公共领域的微博仍然存在着弗雷泽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所批判的不足。因此,我们可以借弗雷泽的修正理论为灵感启发与理论依托,思考当今媒介环境下女性在微博场域中发挥话语影响力的对策和具体手段。  相似文献   

20.
新论速览     
《新闻前哨》2013,(6):7
突发公共事件中微博传播主体与特征夏德元在《新闻记者》2013年第5期撰文指出,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微博传播起着不可忽视的推波助澜的作用。研究发现,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微博传播主体具有一些显著的特征:1.突发公共事件的直接利益相关方成为微博传播的活跃分子。突发公共事件往往涉及到多方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