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孔子教育思想中充满了人文道德的幽香,也同样表现出了对科技教育的重视。就二者关系而言,孔子主张以人文教育统摄科技教育思想。同时,二者可以融合,相辅相成。孔子关于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关系的思想,对于我国当代乃至世界范围的教育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关于教育技术的人文反思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科技与人文的冲突是本世纪人类文化领域的主题。而教育领域内也同样存在着科技与人文的矛盾。科技的进步推动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而现代教育技术在促进教育进步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弊端。造成这些弊端的根本原因是教育思想中人文精神的陨落。因此,为保证教育及教育技术学的健康发展,我们必须崇尚科技与人文的融合,实现科技与人文的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3.
人文与科技融合涵盖人文知识与科技知识的融合、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的融合、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合三个层面。两种精神的深度融合并达到相当的境界,是融合的最高目标,也是知识融合与教育融合的所在。从思想和精神层面思考,把弘扬和追求真善美的价值取向作为引导融合的切入点,与大学教育的本质任务、当今的时代呼唤及新的人才观,具有内在的逻辑契合性,不失为探讨融合路径的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4.
科技发展中的人文忧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技术具有“双刃牲”特点:既造福人类,又祸患人类。科技的负面效应带来了诸多的社会问题.造成了严重的人文忧患。正确认识科技与人文的关系,开拓科技与人文的新视野并确立协调科技与人文关系的新途径,从而使科技在人文的关照下实现其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服务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一科技发展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从现实的人的实践生存论出发得出科技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统一的论断,揭示了科学技术的本体论基础,明确了人的自由解放与全面发展的科技价值目标。马克思科技与人文相融合的思想,奠定了科技异化与调控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当代科技与人文的实质性融合寓于科技利益攸关方多元参与的科技评估与审查中;实质性融合的表征,在于利益攸关方多元参与形成的科技伦理共识。实现实质性融合的实践进路,一是构建科技与人文之间有机互动的实践空间;二是确立以基本道德共识为核心的科技伦理语境;最后是以基本道德共识为逻辑起点,通过共识影响要素的调节,形成促进伦理共识形成的引导原则,以此促使科技与人文实质性融合并为科技异化的调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高职高专校园文化建设应坚持先进性,大胆实话典雅的、花园式、开放型的土建工程,使人文、科技、环境三者兼顾,并与专业建设相结合,不断地在创新思想指导下大胆实验。  相似文献   

7.
七宝中学是上海市的一所重点中学,多年来在“全面发展、人文见长”思想指导下,逐步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教育对学生而言是共同要求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对学校而言是以多样化人才满足社会多样化需要,对社会而言是对一段时间出现的重科技轻人文偏差的  相似文献   

8.
人文精神与学科建设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旨在探讨人文的真实含义,把握人文精神的来龙去脉,为学科建设寻找新的坐标。1.西方的人文体系是人文主义,其中集人本传统、理论主张、工具思想之大成。中国的人文思想是人文精神。中国人在历史上不讲主义而讲文化、教化和化感。中西方的两种人文思想已经处于切磋、交流和互补的重要阶段。2.人文学科是以人文精神及其载体为对象的教研门类,它在本质上并非科学。科学研究的是无精神的或物化的存在,人文学科探索的是有精神的人文现象。前者是征服和管理对象的客体性知识,后者是领悟和化感人生的主体性智慧。唯科学主义的泛滥是人文精神严重萎缩的重要原因之一。3.人文学问一切学科的命脉或曰学科生命学。应该理顺人文涵摄科学的学科体制,调整三大学科群的关系,强化人文与科学之间张力机制的良性运演。人文立国,教育振国,科技兴国,经济强国,促进综合国力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论成人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刘复兴以当代世界范围内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走向融合为背景,科学地处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把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地加以整合,逐步形成适应引世纪需要的成人教育运行机制,是关系到成人教育健康发展而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论儒家思想与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文化以其积极入世的态度、兼收并蓄的开放精神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人文关怀,儒家人文思想的要旨是教人如何做人。我国高职院校在偏重科技素质培养的同时,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因此,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应吸收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儒家思想的精髓,引导学生汲取儒家文化精华,提高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11.
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文教育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人文教育是高职教育的内在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内涵.应当在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文教育内涵主要表现在培养学生的人文自觉与价值理性、历史意识与未来关怀、社会责任与公民素质、理论素养与创新思维四个方面。发掘并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文教育内涵,转变观念是前提,教学改革是核心.教师素质是关键。  相似文献   

12.
20年来,我国思想意识形态经历了反正、反思、反叛三个历史阶段,在这场巨大的观念嬗变中,文艺美学迈出了艰难而充满生气的步履。对于当今的知识社会来说,未来的岁月,科技与人文的和谐,是值得高度关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3.
美国高校人文社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论述了美国高校人文社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具体情况,指出人文社科教育的复兴,并非排斥与替代科技教育,而是适应未来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在高等教育中形成科技教育与人文社科教育并重的局面,使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4.
由于对“人文素质”的理解不清晰, 不准确, 导致了当前高等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实践走进了种种误区, 包括在内容上与其他素质教育相混同, 在方法上与人文知识灌输、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混同, 在目的上与完善知识结构相混同, 等等。要走出高等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误区, 必须准确把握人文素质的本质内容, 强调人文素质的养成教育, 同时要提高人文课堂的实际效果, 善于利用社会各种资源和科技手段。  相似文献   

15.
一、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社会,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以社会、人和环境的协调与统一为特征的发展,将更重视人的发展,追求人的价值和完善,更加重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平衡。黄济先生将21世纪的人才概括为“一个现代化的未来的人,不但有知识,有能力,有才干,有胆识,有开拓思想,有创造精神,还要有科学的思想方法,有高尚的品质,有广阔的眼界和胸怀,有崇高的理想和目标,是一个伞面发展、有高度社会责任感、主体性高度宏扬的人”。实际上,就是进一步重视人文教育,实行“全人格教育”。  相似文献   

16.
师范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公共课程及教材的建设与改革,以《人文教育导论》、《自然科学和高新技术概论》两门课程及教材为主要载体,所建课程及教材通过文理交叉渗透,即文科生加强科技教育,对理科生加强人文教育,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整合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更加注意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养成,强调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育,倡导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普及,本项成果在课程模式和教材内容的编排选择上,突破了同类课程和教材专注于知识性、专业性、体系性的既成模式,注重综合性,突出师范性,激活创造性,在实施途径与教育方式上,提倡史论结合,坚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专业课程教学与文化素质教育相渗透,环境熏陶与社会实践共协调。成果广泛应用于在校师范生文化素质教育和在职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取得了较大的人才培养效益。  相似文献   

17.
成梅 《职业教育研究》2006,(10):178-179
本文回顾了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的历史变迁,从现实的角度描述了科技教育的重新定位和人文教育的复归潮流,对实现未来教育协调发展的大趋势及其所采取的策略和途径进行了展望和思考,并针对中外高等教育中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关系进行了比较和探讨。  相似文献   

18.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精神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芳 《教育与职业》2006,(17):72-73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现困境。要改变这一困境,有效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就要正确处理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与人文认知功能的关系,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教育资源,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尊重大学生的人格,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价值。  相似文献   

19.
略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为着眼点,论述了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对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性,提出了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政治性功能上,而是要通过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确立和探索人文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点,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在人文素质教育中贯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高职教育不仅要传播科技,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思维,如何有效地掌握技术,如何正确运用科技手段与人文素质教育结合,文章从当代合格高职生的必备条件、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三个方面来阐述加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