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日本传统文化并没有几千年的历史可以夸耀,但它确确实实独树一帜。犹如没有丰富的矿藏资源,但能用进口的原材料制造出世界一流的产品一般。日本将中国的儒家文化、唐代的礼仪、服饰“进口”后认认真真地予以加工熔铸,成了自己的传统文化。那是我到日本后的第一次与日本友人旅游,目的地是日光。在这之前,虽然也有过几  相似文献   

2.
正为全面了解中国文化在日本民众中的影响力,北京大学"增强中国对外传播文化软实力深度研究"课题组2016年底在日本进行了大样本概率抽样问卷调查。调查发现,大熊猫、中国烹饪和长城在日本民众中的认知度最高,中国烹饪、茶和大熊猫是日本民众最喜欢的三个中国文化符号。总体而言,日本民众对中国文化符号的认知度远高于喜爱度,大多数文化符号的认知度和喜爱度的排名基本相符,也有些文化符合如布达拉宫、红河哈尼梯田  相似文献   

3.
甲午战争激发了晚清中国人从变革和人才培养层面思考国家的前途命运。中国必须变革、旧式科举取士制度必当废除、新式学校教育必当兴起,日本明治维新后的迅速崛起引起当时中国人的注意,人们从成效、地缘、文化、教育宗旨、学习成本等方面考量中国师法日本实行变革、取法日本学校制度的益处,经过长期的观察、鉴别,最终制定并颁行了仿效日本的学制系统"癸卯学制",它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实际施行的学制系统,尽管有缺陷,但它以制度的形式取代了中国传统的旧式教育,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为以后中国学制的演变打下了基础,推进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日两国文化同源,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对日本语言、文学、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有史可稽自中国汉代开始,中国典籍及文字传入了文明阶段尚处原始社会的日本,日本文明引入汉文化,并以汉字记录书写日本民族历史及文学作品。在日本文明演变进程中,同汉文化的不断交流促进了日本语言、文学、文化全方位的发展。语言、文学与文化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镜子,与社会处于一种共生的状态。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政治高速发展,给文化自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今年第一季度,秦皇岛国际海员俱乐部以日本海员为书刊征订的重点对象,积极推广发行《人民中国》等刊物,促进日本朋友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各方面加深对中国的正确认识和了解,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新增日本订户达203个,成为历年来在单国籍、单季度中征订量最多的一次。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经济成长一直没有停止,特别是伴随着国际上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1992年邓小平下令“加速市场经济发展”之后经济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中国正成为世界工厂、世界市场。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排名,2007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英国,跃至第四,2008年位居美国、日本之后,升至第3位。中国经济活动也成全球化趋势。  相似文献   

7.
1972年9月27日夜晚,中国的毛泽东主席和日本的田中角荣首相初次握手,从那时起已经整整过去30年了。由于这次历史性的会见,结束了中国和日本长期的“战争状态”,最终正式确定了两国邦交的正常化。在北京中南海毛主席的书斋里进行的毛主席和田中首相会谈时在座的人中,日本方面有大平正芳外相、二阶堂进官房长官,中国方面有周恩来总理、姬鹏飞外长和中日友好协会会长廖承志。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以上各位现在均已作古。  相似文献   

8.
我在这里所说的“早期写实主义”,是指中国的左翼现实主义形成之前的写实主义。之所以要拿中国的早期写实主义文学与日本的近代写实主义文学做比较阐发,是因为迄今为止大量的有关中国写实(现实)主义文学研究的论文和著作,对中国早期写实主义与日本近代写实主义的关系均未引起应有的注意。众所周知,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最早、最直接地受到了日本文学的影响和启发。而写实主义在中日两国都是由传统向现代转折时期出现的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文学思潮,仅仅从逻辑上讲,日本新文学对中国新文学的影响也应首先和主要地表现为写实主义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而事实上也正是这样。然而,日本的写实主义文学对中国早期写实主义文学的产生有何影响,中日两国写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演进有什么相关性和相似性,在两国早期写实主义同轨迹演进的过程中,潜在着哪些实质的差异,两国的写实主义在发展嬗变的哪个环节上出现了分道扬镳的趋势,等等问题,在我所能看到的现有的论著中均语焉不详.而这些又都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和中日现代比较文学研究不能回避、需要讲清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伪满"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特殊时间点,是中国人民的屈辱经历。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妄图通过实施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侵略,最终实现其吞噬中华民族的罪恶野心。本文立足历史文化的研究视角,考记伪满时期日占区城市规划、建筑设施等的历史流源,解析这一特殊阶段城市规划、建筑艺术的风格特征与时代风貌,进而揭示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期间对中国思想、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的侵略罪行。  相似文献   

10.
日本、中国、朝鲜等东亚各国,在文化和民俗上共通之处甚多。日本民俗学和中世纪史研究中,近年相当引人注目的“石战戏”。在日本被称为“打印地”或“打石”,  相似文献   

11.
日本是东方人的骄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人用自己的双手,在一片废墟上,在饥饿之中,使日本重新崛起。现在,连不可一世的美国对日本也要刮目相看了。仅仅几十年,日本就把如林的强手,一个个远远地抛在了后边,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头号经济大国。日本成功的秘诀何在? 经济与文化伴生,二者相辅相成。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经济是不可能起飞的,这是常识。有人说:“日本某某企业的成功是因为运用了<孙子兵法>和现代化的管理方法,更有的学者在经过一番研究之后,下结论说:“孔夫子加资本主义是日本出现奇迹的奥秘。”我想这些断语未免都太偏颇了。但它表达丁一种观点,那就是日本吸收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并将其出神入化地运用到现代经济活动中去了。  相似文献   

12.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美苏冷战的国际格局下,遭遇到重重包围封锁,世界很难听到中国的声音。在此背景下,《人民中国(日文版)》(以下简称《人民中国》)在周恩来、廖承志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关怀下应运而生。《人民中国》是面向日本发行的国家级综合性日文月刊,隶属于中国外文局。创刊以来,除对日集中报道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内容外,还设立了小说译作专栏,对中国当代小说进行译介,旨在通过对中国当代小说的推广和宣介,吸引更多日本民众关注中国。中日两国毗邻而居,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新中国成立后,两国虽没有很快正式建交,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中国当代小说在日本的译介与推广。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与日本都面临着从经济强国到文化强国的变化。中国、日本都设立了专项资助基金,扶持本国图书输出国外。通过中日两国的图书出版“走出去”资助基金状况的对比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讨如何改善我国图书出版行业走向海外的境况。  相似文献   

14.
浙江省政协主席、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周国富在大会上说:“茶源于中国,兴于亚洲,惠及世界。中国、日本、韩国茶文化兴旺发达,包括茶文化交流在内的经济、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我们在这里共同交流和探讨茶文化,不仅有利于发展茶产业、促进茶经济,  相似文献   

15.
1983—1990年间美国运用舆论战配合对日本的经济战略行动,致使日本在高压之下签订了一系列不利于本国产业的贸易协定,从创造“战后经济奇迹”走向经济发展长期低迷。这一舆论战的策略主要包括:引导国际舆论抬升与日本国内产业经济困境不相符的乐观情绪;制造国家安全相关话题挤压对手舆论空间;放大对手国内治理社会问题以增加谈判筹码。在美国仍有部分政客抱持“冷战旧思维”的情况下,自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以来,中国也面临着与昔日日本相似、由美方主导的经济打压及舆论战危机。虽然危机发生的具体语境有所不同,但昔日美日摩擦为中国当下调整战略应对美国施压具有重要的借鉴和警示意义,主要包括:审慎面对国际舆论中对中国市场过分乐观的讨论;消解美国在国家安全议题的合法性;重新定义国际热点话语内涵。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1007位日本民众的问卷调查,本文分析了中国文化在日本民众中的传播和影响,为提升中国文化在日本的吸引力、进而改善日本民众眼中的中国形象提供了策略建议。调查发现,大熊猫、茶和中国烹饪是在日本知名度和喜爱度双高的中国文化符号;日本民众对中国文化产品的喜爱度、接触度和购买意愿都不高;有半数日本民众都赞成仁、义、礼、恕、信等中华传统核心价值观,对公正、自由、平等和诚信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有较高认同。  相似文献   

17.
五代十国时期 ,吴越国积极发展与日本的关系 ,但日本国对此却持消极的态度 ,双方的交往主要通过民间进行 ,局限在经济、文化领域。研究表明 ,此间中日交流出现了新的动向 ,即从以前中国方面的单方输出、日本方面的积极接受 ,开始变为中日双方的双向交流。尽管此时日本的“逆输出”在质和量上都不足道 ,但这毕竟是值得注意的历史现象 ,也可称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个转斩点  相似文献   

18.
黄歆 《对外大传播》2008,(12):45-46
大家都知道,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是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借用这个表述,我把这篇《中国致富速度将放缓》中体现出来的对外经济报道的要素归纳为时机、故事、角度这三点。  相似文献   

19.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经济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保持了年均9.6%的经济增速,经济总量增长了11倍。200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09407亿元,比上年增长10.7%。中国经济总量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位居世界第四位,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助推器和最具发展前景的巨大市场。  相似文献   

20.
丹尼尔·伯恩斯坦是美国自由撰稿人,多次访问过中国。60年代他曾是美国共产党中央委员。近几年他致力于世界经济的研究与写作。他已出版的关于日本经济发展的《日元》和反映美国与西欧经济关系的《优势的倒转》,都得到了世界经济界学者和商界的关注。今年他将着手写一本有关中国经济的书,年内可能来华做经济考察。本文摘编自丹尼尔·伯恩斯坦1994年10月在美国报刊上发表的一篇有关中国经济发展和预测的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