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gài)汲(jí),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王充《论衡》皮皮猪卡通编绘  相似文献   

2.
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温家宝"学校文化之于学校,犹如灵魂之于生命、思想之于人类"。如何去建设学校文化,让学校成为师生共同经历生命成长的精神家园,成为师生学习的殿堂,一直是我们不断思考与探索的问题。一个学校有书香之气,就显得宁静、雅致而  相似文献   

3.
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是对教学属性或方法在质上的规定,是大学教学评价者进行大学教育质量评价时应坚持和遵循的客观尺度.要突破现行大学教学质量基本局限于"局内"利益的评价视角,就必须建立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大学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体系架构,把大学之内在的精神品性及其社会责任等学校之外的其他"局外"利益相关者,把教学之于学校、教学之于人、教学之于社会的责任与功能纳入评价标准的视阈.  相似文献   

4.
尊重对手     
犹如寒冬之于腊梅,疾风之于劲草,对手能让我们的意气更加昂扬;犹如黑暗之于光明,苦难之于成功,对手能让我们的人生更加绚丽。把对手当作竞争伙伴的人,就能在"抗衡"中不断磨砺和完善自我。拒绝一切对手的人,自己也往往毫无作为。  相似文献   

5.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共产党的核心功能。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修之于国",共产党人就必须走上《大学》所说的"大学之道",从"格物致知"开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修之于身""修之于党",通过党组织的培育示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普及到人民群众中去。  相似文献   

6.
重读川端康成的<花未眠>,又有新的感触,这篇素雅恬静、韵味深长的散文之于我,就像那朵海棠花之于川端康成.文章向我们诉说了一种哀伤的美,而在这片哀伤之美的背后,也隐隐透出了沉沦在日常生活中人的苦涩.人生如花,该有儿多"哀伤"?下面略从生命的角度来探讨一下"哀伤"的涵义.  相似文献   

7.
人文教育旨在探讨人之于教育及教育之于人的本真诉求。从培养公民的视角来看,西方大学人文教育经历了古典人文教育(城邦"公民"之培养)、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世俗"公民"之培养)和近现代资本主义时期的通识教育(国家理想"公民"之培养)。在此过程中,西方大学人文教育的目的、内容和展现方式都围绕公民培养展开,并随着公民内涵的不断扩展逐渐丰富,这有助于探索我国大学人文教育本土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早在两千多年前,庄子就提出了"大人之教,若形之于影,声之于响"的教育主张.他认为贤明的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就像人的形体和影子、声音与回声的对应关系一样,自然而亲和.基于以上认识,我们从阅读和作文个性化教学的同步发展中,确立了彼此教学对应迁移的"层次性"指导策略.它包括:浅层目标--从理解课文"写什么"来学习某种表达方法;中层目标--在拓展中把握这种表达方法:深层目标--创造性地运用这种表达方法.  相似文献   

9.
<正>2017年秋,人教版义务教育语文七年级教科书改版,在《寓言四则》中编入新课文《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教学用书》针对该文的教学给了两个资料:一是"资料链接"中关于《吕氏春秋》这个作品的成书年代、作者及主要内容特色等;二是"课文研读"中  相似文献   

10.
受中国传统诗学精神中虚空要素的影响,王夫之诗论的重要范畴"现量",体现出鲜明的时空化的思维特征。"现量"的思想本源于"道"之体用的沉淀和发挥。"现量"之于构思,标举"心目即会",通过突破眼前之景、心中之限的约限,以及主体情感在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弥散,体现了时空化的构思方式;"现量"之于创作,则强调"通天尽人之怀",实现以宇宙时空整体为依据的生命化创作方式。  相似文献   

11.
服饰之美     
<正>服饰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它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最主要的原因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孟子说过:"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他认为这是人情之常,是天下之所同嗜。俄国文学家契诃夫也说过:"品质高尚的人,永远是年轻美丽的,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丽的:面貌、衣裳、心灵、思想。"更重要的是,人类对美的追求越来越强烈。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使人们的审美水平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12.
丁氏穿井     
<正>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ɡài)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主+之+谓"中的"之",对《孟子.梁惠王上》中"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之类的"……之于……"结构中的"之"以及"……之与……"结构中的"之"的用法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14.
地役权是一项古老制度,发展到今天似乎有被人遗弃之危险,而束之于物权博物馆大堂之上。然则考量地役权过去之功绩,相比今天之困境,文章提出要从立法的"战略"和"战术"思维角度出发,重塑地役权之新生。  相似文献   

15.
<正>顾炎武的《日知录》中有"上下通称"条,其中就谈到"今人以皇族称为宗室,考之于古不尽然,凡人之同宗者即相谓曰宗室。"①这是"宗室上下通称"说的开端。此说是否适于两汉,顾氏并没有给出直接答案,而从顾氏所列材料看,既有两汉之前春秋时期的,又有两汉之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偏偏没有两汉时期的。看来顾氏"考之于古"的"古"是无  相似文献   

16.
校长之于学校,犹如灵魂之于躯体.灵魂有高尚卑污之分,自然,校长也免不了有好坏之别.有几种校长,是我理想中的"完美"校长.  相似文献   

17.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德性的动物且是政治的动物",我们能够期待于社会并在政治共同体中实现自身之德性;马克思提出"人是能在社会中间使自身个性化的动物,人是有意识的对象性的生命活动",我们可以期待自由人联合体之实现,亦即共产主义社会之实现;马克思"现实之人之潜能之于现实"是现实之人于主体实践活动,即有意识的对象性生命活动中充分实现人的类本质。  相似文献   

18.
现在,用"多如牛毛"来形容各个学校的课题之多、之滥是绝不为过的。不可否认,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教育科研之于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重要性,从不重视到逐渐重视起来,这是一大进步。  相似文献   

19.
哈耶克的传统论主要从三个维度展开:关于传统的界定,强调规则之于传统的主体地位、禁令性一般正当规则之于传统的核心地位和自由之于传统的灵魂地位;关于传统的价值,强调传统是社会正常运行和发展的基础,有助于人们克服"不可避免的无知",可以将权力的强制减少到最低限度;关于传统的演进,强调传统是人之行为而非人之理性设计的产物,传统的演进是一个优胜劣汰的选择过程,传统的演进最忌强权,最佳方式是自发性的渐进变革。  相似文献   

20.
《学语文》2004,(11):102-103
人之一生,殊为不易。在看似平坦的人生旅途中充满了种种荆棘,往往使人痛不欲生。痛苦之于人,犹狂风之于陋屋,巨浪之于孤舟,水舌之于心脏。百世沧桑,不知有多少心胸狭隘之人因受挫折放大痛苦而一蹶不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