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代武举考试是清代科举制度与科举取士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清代自身民族特性的写照和反映。清代武举考试在嘉庆帝以前不但将文试与武试分开来进行,而且也比较重视文试的功能。武举中对各级考官的设置参照文举进行,在考试级别中也设有殿试一项,同时采取了复试的办法以搜罗人才,并借此严肃考风考纪。清代八旗宗室内部的官学与举业也同样以其民族性而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科举,八旗内部无论是文试还是武试均恪守“祖制”,时刻保持本民族的尚武传统。就科举考试而言,清代武举与八旗官学和八旗科举形成了一种天然的联系,它构成了清代科举文化与政治文化的时代特点与民族特点。  相似文献   

2.
宏庙小学始建于1883年,是一所具有革命光荣传统的历史名校,其前身是清代的义塾,1883年改为"镶蓝旗官学",1901年命名为"宗室觉罗八旗第六小学",1914年改为"北京师范附属小学",此后又数次更名,至1958年更名为"北京市西城区宏庙小学"至今。学校承载着130年的优良传统和厚重积淀,在"可持续发展"办学理念的引领下,营造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3.
《文山学院学报》2016,(4):22-26
由于地处偏远,历史上开发较晚,文山地区至明代始有传统学校教育的萌芽,至清代进入传统学校教育全面发展的时期。官学(府学、县学)、书院、义学等学校机构,至清代已经全部具备,和云南省靠内地区的教育发展实现了趋同,进一步说,至少在教育形态、教育管理、教学内容等方面,清代的文山已经和中原内地差距缩小,完成了教育内地化过程,实现了教育一体化。民国时期,文山紧跟内地发展步伐,完成了传统教育的转型,为新中国学校教育的发展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4.
清代开封八旗驻防曾是八旗直省驻防中独当一面的驻防地,有着自己的特点。对开封八旗驻防的营房规模、满城建设经费来源、驻防旗人教育及理事同知等方面进行研究,可略窥清代开封八旗驻防的一些侧面。  相似文献   

5.
我们回民中学是以回族学生为主要教育对象的一所民族学校,现有回、蒙、满、藏、苗、白、彝、壮、畲、侗、朝鲜、土家、布衣、维吾尔等14个少数民族的学生。因此,结合学校的特点,对学生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主义教育,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我们首先注意发掘教材中有关少数民族历史人物的积极因素,并适当补充有关民族历史的内容。中国古代史教材中要讲到松赞干布、成吉思汗、忽必烈、努尔哈赤、康熙皇帝等少数民族历史人物,在介绍他们的事迹后,强调他们为本民族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作出过历史的贡献,称颂他们是藏、蒙、满族的民族英雄,我们为这些英雄的祖先而  相似文献   

6.
满族为加强对达斡尔族的控制,采取的主要手段是柔和的文化同化政策,经历了努尔哈赤与皇太极统治时期、康熙、雍正至清末三个阶段,通过联姻、开办官学与私塾、楚勒罕盟会、制定升迁体系、编入八旗等手段,最终使得达斡尔族对清政权和满族拥有极高的认同感,语言文字、房屋、婚礼葬俗等各方面都打上了满族文化的烙印。  相似文献   

7.
满族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明末努尔哈赤崛起于辽沈,始建军制为黄、白、红、蓝四旗,继而又增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扩建为八旗。至太宗皇太极时清朝建立,军势扩大,除满洲八旗外又有蒙古、汉军八旗之建。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清军入关,十月定鼎燕京。满、蒙、汉八旗官兵入关后,大部分驻守京师及畿辅重镇,其眷属亦分批迁入关内。最初,八旗兵南征北战,随地驻防,调遣无定。其眷属则  相似文献   

8.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创立了八旗制度,由此产生八旗兵.八旗制度是由女真氏族公社末期的狩猎组织演变来的.当时,每逢行师出猎,氏族成员每人山箭一枝,以10人为一单位,称"牛录"(汉语"人箭"的意思).1601年,努尔哈赤将一牛录扩大至300人,分别以黄、白、红、蓝四色旗为标志.1615年,由于兵力增加,努尔哈赤义决定于牛录之上,设立甲喇和固山.即五牛录为一甲喇,五甲喇为一固山.这时,也从以前每牛录一旗,改为每固山一旗,另增镶黄、白、红、蓝四旗,合原四旗,共计八旗.每旗7500人,八旗共计6万人.八旗制度是兵民一体、军政合一的社会组织形式.八旗兵丁平时生产,战时出征.八旗制度的实行,不仅提高了军事战斗力,也促进了满旗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对于苗疆的治理,清代国家的政策发生了从武力征服到推行教化的变化,清水江下游地区的官学教育体系,就是在这一政策变化的背景下逐渐建立起来的。通过对官学教育体系的建立、官办学校的管理以及学校经费的来源的考察,可知官学教育的发展,一方面是清代国家“一道同风”思想的体现,另一方面,恰好正是该地区社会变迁和文化濡化的制度性诱因。  相似文献   

10.
金朝是我国少数民族女真人建立的政权,其教育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建立了以培养女真族人才为目的的女真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其中女真字学、女真国子学、女真小学和女真太学在中国教育史上颇具特色,对后世的元朝和清朝民族教育有显著影响,对今天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也不乏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清代官学中,咸安宫官学是旗人精英教育的一个典范,其校舍的选建地点、教师资历、学生选拔等方面均体现出清代统治者对满洲精英人才培养的重视。本文拟对清代咸安宫官学的若干问题进行梳理,从教学目标、学生、教习等几个方面考察咸安宫官学在乾隆时期的转变,对其史料的梳理有助于理解清代统治者对旗人的教育理念及核心人才的培养模式,亦可由此观察满洲统治者如何通过官学体系将八旗子弟纳入其核心统治管理层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书院发展探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院是我国历史上一种"四位一体"的教育组织,融合了讲学、祭祀、藏书、修书这四种功能。它既非官学,又非纯粹意义上的私学,而是时而融于私学,时而汇合于官学,时而又与它们形成鼎足之势。我国的书院产生于唐代,经过宋元的发展和明清的繁荣,消逝于清末科举改制的浪潮中。在近一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书院对中国古代的思想、教育、政治乃至经济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而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时其影响力甚至超过官学和私学。  相似文献   

13.
清代新疆地区蒙古官学的沿革,主要表现在:首先,随着托忒字的创制、普及和推广,托忒学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而且在京师开办了专门学校。其次,八旗蒙古官学的发展,为当地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第三,伊犁、塔尔巴哈台、科布多地区的蒙古官学显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了几大亮点。第四,当地官员为蒙古官学的发展,做了很多实事。第五,新疆地区的蒙古官学在满、蒙、汉、俄等多语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之,清代新疆地区蒙古官学的规模、层次和办学水平都达到了领先的程度,在蒙古族教育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相似文献   

14.
清代八旗科举的宗室教育与考试是清代科举制度的重要内容,清朝统治者奉行对满族宗室贵族的优待政策,力图通过满族宗室贵族达到对全国政权的统治。因而在教育和科举考试中,一方面积极学习汉民族优秀文化,一方面则恪守祖制,维护以清语骑射为特征的满族固有文化,并在教育与科举考试的各个环节为宗室人员提供了方便的条件。清代八旗宗室教育与考试是清代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清代科举制度最重要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乌江流域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研究,肇始于民国时期。在近10年的研究中,其成果较为集中地体现在专(编)著、史志资料、学术论文等三类上。该地区教育的历史研究是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官学教育、社学教育、义学教育等方面。而在该流域民族教育的现实研究方面,学者们不仅注重教育现状及问题的研究,而且更加重视寻找解决存在问题的对策。笔者以为,乌江流域民族教育研究还存在诸多不足,如对少数民族传统教育研究不够、不关注教育生态环境研究等。  相似文献   

16.
一八旗制度的建立满族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庭成员之一,它具有悠久的历史,1583年以后,它的杰出领袖努尔哈赤以十三副遗甲起兵,经过三十多年的战争,统一了女真各个部落.在统一的过程中,为适应当时社会和战争的需要,努儿哈赤便创设了一种军政合一的组织——八旗制度.八旗制度的建立,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长期以来,在女真各部落中,有一种打猎的组织,叫做“牛录”.女真人在围猎的  相似文献   

17.
努尔哈赤建立的八旗,其主要成员是女真人,早期来归的蒙古人、汉人、朝鲜人也按民族编成牛录分隶于各旗,可以说,八旗从一开始就是个民族联合体。皇太极继位后,形势大有发展,东北的女真族统一了,汉人、蒙古人来归者也日益增多。这时,他没有把原来的八旗扩编成十旗、...  相似文献   

18.
公元1644年,清八旗劲旅入关后,在全国各战略要地和重要城市进行驻防,形成八旗驻防制度。满城,即八旗兵的驻防城,也是八旗驻防兵及其眷属的居住地。从顺治初到乾隆末近一百四十余年陆续建成,至今已有二百六十多年历史。满城,与清代八旗驻防同兴衰相始终,它对于增强清政府的军防力量,加强行政统治,促进各驻防地的经济开发,以及文化的传承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清代满城所发挥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功能进行了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19.
明代是广西官学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无论是从官学的发展规模、区域分布还是从儒学教育系统的完备性而言,均远超前代。由于历史的、社会的种种原因,导致明代广西官学教育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不平衡性特点。明代广西官学教育在广西教育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具有承前启后、既往开来之功。  相似文献   

20.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时产生了八旗兵,最初是狩猎组织,后来在贵族控制下进行战争和生产活动,是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1601年初创时只有四部,分别以黄、白、红、蓝四色旗为标志,后增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共八旗。每旗7500人,八旗共6万人。八旗兵平时生产,战时出征。八旗为世袭兵制,在16岁以上的八旗子弟中挑选。八旗制度的实行,不仅提高了军队战斗力,还满足了女真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