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孙立谋 《收藏》2009,(9):131-133
中国汉唐镜因其精湛的工艺、丰富的文化内涵历来备受青睐,甚至远销日本,许多精品一直被日本的博物馆和藏家珍藏。  相似文献   

2.
倘红 《收藏》2021,(3):140-146
铜镜不仅是古代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照面饰容的日常用具,也是具有欣赏价值的工艺品。我国使用铜镜历史悠久,早在4000年以前的齐家文化,人们就已经开始使用铜镜。“镜”字最早见于战国末期文献中,如《庄子·应帝王篇》:“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相似文献   

3.
郭智勇 《收藏》2021,(3):72-81
中国最早的铜镜发现于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齐家文化,之后铜镜较少发现,直至商代墓葬中发现少量背面有几何纹的青锏镜,西周时期各地墓葬虽有铜镜出土,但仍寥寥可数,背面光素或饰简率的几何条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蓬勃发展,铜镜工业应时而兴。铜镜盛于汉唐,宋元以后漸衰,明清时期随着玻璃镋的出现而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4.
梁鉴 《收藏》2007,(8):110-111
规矩镜是汉代流行的铜镜品种,规矩纹指的是规矩镜所采用的纹饰:镜钮外一个方格,有时方格内会有铭文带,方格四边中点各出-T形纹饰,与其相对为L形纹饰,方格四角外相对V形纹饰。TLV纹饰间一般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和羽人、瑞兽、乳钉纹等。规矩镜于西汉晚期和新莽时期最为盛行(图1、3),关于它的来源、寓意和定名问题,不少学者曾进行过探讨。  相似文献   

5.
王纲怀 《中国收藏》2020,(5):100-107
记录人类文明史的最重要手段当属文字。长期以来,在研究古文字变迁中,人们较多地将钟鼎、刻石和简牍作为研究对象,而对铜镜铭文研究的关注似有不足。铜镜始于4000年前的齐家文化,到了2000年后的西汉初期,才在铜镜上出现了足以征史的文字。  相似文献   

6.
《收藏》2014,(4):181-181
任何一个民族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其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孕育而成的优秀文化和思想道德传统的支撑。作为一个中华传统文化偶像,  相似文献   

7.
前童镇始建于南宋绍定六年(公元1233),盛于明清,地处浙江省宁海县西南10公里处,面积68平方公里,人口2.6万。因村民以童姓为主,且位于白溪前,故名前童。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地理环境独特的江南古镇,先后被命名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和浙江省旅游城镇。2004年5月19日,宁海邮政局启用"前童古镇"风景日戳(图1),戳图展示了前童  相似文献   

8.
魏庆虹 《收藏界》2012,(9):132-133
中国古代硬木家具在世界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特别是明清时期的黄花梨家具更是达到了艺术的巅峰,其造型和工艺技术精湛,风格独特,民族特点鲜明,被世人誉为东方艺术的一颗明珠,在世界家具体系中享有盛名,是不可多得的世界艺术家具的珍品。早在十六世纪末至十七世纪初明清两朝更迭,大量黄花梨家具从宫廷王府流入民间,在华活动的西方传教士看到典雅精美的中国古典家具后,惊为天工,大量购买后运回欧洲,这是中国古典家具的第一次大规模进入欧洲。当时有个英国家具  相似文献   

9.
杨兵 《收藏》2008,(10):76-79
铜镜是古人的日常生活用物,也是纹饰精美、铭文隽永的艺术品。从商周以迄清末,铜镜代有精品,为达官贵人、文人淑女所钟爱,更是当今收藏界的热门。本期“古镜聚英”专题选发一组相关文章,有汉、唐、南宋铜镜的选介,有日本铜镜的鉴赏,也有铜镜鉴定的经验之谈,希望能对读者有益,对铜镜收藏有所促进。  相似文献   

10.
崔颖 《收藏》2007,(5):130-131
我国琉璃制品(也称为“料器”)的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考证早在西周时期,琉璃制品抗议已经出现,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当时是从冶炼青铜器时的副产品中发现它并开始利用的。  相似文献   

11.
廖文伟 《收藏》2007,(6):138-139
满清末代皇帝溥仪《我的前半生》中提及他曾在紫禁城养心殿后库房中翻看乾隆皇帝的遗物。其中一只精致紫檀木匣装的是这位古希天子的日常用物,溥仪对那对乾隆用过的微雕仙人祝寿揉手核桃记忆扰新。其实故宫博物院珍藏的清宫揉手核桃有十余对,有微雕福寿神佛的,有素面连理并蒂的,或紫檀木匣装放,或丝绦袋网络之,并附有“丹贝勒预备”“恭进”等墨书说明,显然为王公大臣或皇亲国戚贡送给皇室之物。  相似文献   

12.
冯飞龙 《收藏》2007,(4):102-103
据考古资料,中国铜镜最早出现于距今4000多年前的齐家文化,最晚至清末被玻璃镜替代,铜镜相伴人类走过了4000多年的历程。铜镜制作作为中国古代文明史不可缺少的内容,理当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值得深入研究。大量留存下来的各时期铜镜,其形制、纹饰、铭文所带来的信息,  相似文献   

13.
廖文伟 《收藏》2008,(6):56-57
自末以来,历朝历代皆传承哥窑釉色和纹片,以烧制精美器物,为同宋代哥窑器物相区别,称其为哥釉器物,即哥釉。笔者多年来寻寻觅觅,竞访得明、清哥釉器4件。其中两件连当年主人配置的底座都在,更添了恬淡古香和清雅古色。  相似文献   

14.
王长启 《收藏》2010,(11):106-110
关中民俗博物院征集了一批石香炉,大部分是佛寺道观供堂前焚香用的。例如明嘉靖双龙纹石香炉上刻有铭文:“西安前卫左所汪百户下閗石□寨三官庙香炉一顶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冬十月吉日造。”明确记载此炉属三官庙寺院香炉。  相似文献   

15.
16.
文章从历史学和社会学视角出发,通过探究明清晋商的行为和态度,剖析明清晋商与地方传统武术之间的关系,分析明清山西武术发展的历史社会原因。试图探寻社会因素对武术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力,进而为当代武术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沈飞 《收藏》2007,(9):68-69
明代德化窑的白瓷产品胎体洁白细腻,以釉色乳白的为大宗,还有纯白、白釉泛青或灰釉瓷等。清代早期,德化窑仍继承明代传统的制作工艺,瓷器质量较为上乘,釉水肥厚而莹润,可与天然玉石相媲美。乳白釉、纯白釉多见于康熙朝及以前,至嘉庆、道光二朝。德化窑渐趋衰落,釉水变薄,白中泛青,且常伴有铁锈斑点。晚清时期,瓷器质量明显下降,釉水以青白、灰白釉为主,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推理等方法,结合武术基础理论,探究明清徽州武术发展的基本特点,探寻明清时期徼州武术和商业的巨大成功之间的互动因素,分析商业因素对武术发展以及武术时徽商兴盛和徽州文化的繁荣所产生的影响力.研究认为:明清时期的微州武术较为发达,它与徽商的兴盛以及经营特点密不可分;徽州武术,不仅为徽商的兴盛提供了条件,同时促进了徽州文化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王长启 《收藏》2008,(8):31-32
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藏品中有两件雕刻有角抵图的上马石。其一麒麟纹上马石,二层台阶形,宽51厘米,长102厘米,前高63厘米,后高32厘米(图1)。上层正面雕兽面,兽面双耳竖立,粗眉,巨眼,宽嘴。两侧面分别雕山石麒嶙纹,麒麟昂首挺胸,曲腿欲起。下层正面雕盛开牡丹,两边各有一乐人抱一乐器演奏。左右侧边各分3部分,雕飞鸟、走兽与卧兽,后侧面雕麒嶙回首纹。下为束腰,  相似文献   

20.
龙是华夏民族进入农业社会后创造的一种虚拟动物,其产生与农业对水的需求有直接关系。传说龙是善变化、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春分时登天,秋分时潜渊,为众鳞虫之长、四灵(龙、凤、白虎、玄武)之首。随后,演变成为皇权象征,以至于历代帝王都以「真龙天子」自居。随着历史变迁,演绎出不少龙的造型和纹饰,元明清官窑瓷器上的龙纹,便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