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部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对不同年段的阅读教学提出了不同的诵读要求。那么 ,什么是诵读 ?为什么要重视诵读和怎样加强诵读的教学呢 ?“诵”,最早是指照着书本抑扬顿挫的念读 ,秦汉以后也指背读。东流的郑玄在为《周礼·春官宗伯·大司乐》里的“以乐语教国子 :兴、道、讽、育、言语”作注时曾指出 :“倍 (背 )文曰讽 ,以声节之曰诵。”由此可知 ,“讽”是指忆读 ,而“诵”则是指照着书本有节律的念读。从“诵”的字形来看 ,按照《说文解字》上的说法 ,它“从言 ,甬声”。而从“甬”得声的字又多有跳动的意思。比如…  相似文献   

2.
诵读存在于中国语文教育史已有二千多年,它是一种语文学习方法.也是一种语文教学方法。从词源角度.我们可以对其作详尽解释。“诵”.《说文解字.占部》:“诵.讽也。从言,甬声。”“讽”,《说文解字·言部》:“讽.诵也。从言,风声。”可见.许慎把诵、讽二字互训。  相似文献   

3.
一、朗诵溯源(Tracingtheoriginsofrecita tion)朗诵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语言艺术。据《说文解字》记载 :“朗 ,明也。从月良声。”“诵 :讽也。人言甬声。”“讽 :诵也。大司乐。以乐语教国文。兴道讽诵之言。注。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倍同背 ,谓不开读也。诵则非直背文也。又为吟咏 ,以声节之。……”在读字又有注释 :“读 ,抽也。……戏讽谓背其文。”(江苏广陵刻印社《说文解字》,段玉裁撰)据《辞渊》讲 ,朗有三义 :(一)明亮 ;(二)响亮 ;(三)高明 ;诵也有三义 :(一)朗读 ;(二)述说 ;(…  相似文献   

4.
“诵读”这个词,也许你并不陌生,但对于它的准确含义,恐怕就不一定了然了。先说“诵”。《周礼·大司乐》说:“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前人注释说:“以声节之曰诵。”由此可知,诵是有节奏的朗读。我们今天所说的诵,一般有两层含义:一是熟读或背诵, 一是指吟诵。背诵,又叫“背书”。为什么叫背书呢?据北京师范大学启功教授回忆:他小时候读私塾时,“每  相似文献   

5.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诵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高职生的特点及高职培养目标的需要,语文教材中明确规定了高职学生诵读的篇数。这说明了诵读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我在高职语文教学工作中,注意了这个问题,并做了一些探索,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效,现谈谈我的认识和一些做法。 一、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诵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此法创设历史久远。古称“讽诵”,最早见于《周礼》。郑玄注释:“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讽,“背文”,即背诵;诵,“以声节之”,就是朗诵。时至朱熹,倍加强调:“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自然精熟,精熟后理自见得。”今人王力教授也主张:“只有熟读一二百篇古文,然后感性知识丰富了,许多书本上所未讲到的理论知识,都可以由自己领悟得来,这样由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才能真正地掌握古代汉语。”这样看来,诵读法就是通过反复诵读,疏通文字,体会感情,理解内容。同时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训练读书技巧,增强语言的感受力和记忆力,提高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6.
背诵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背”的解释是“凭记忆读出”,对“诵”的解释是“用有高低抑扬的腔调念”。背诵包含两方面的基本要义,一是记忆,二是诵读。诵读只是背诵的最终外在表现和成果展现,记忆才是背诵的基础和内在内容实质。  相似文献   

7.
姜新玲 《现代语文》2005,(12):29-29
(一)司马温公①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②,迨(dài)能倍讽③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注释:[司马温公]司马光(1019—1089),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下帷绝编]“下帷”,是指东汉儒生董仲舒放下帷帐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绝编”,是指孔子读《易》时,好几次把穿简(书)的牛皮绳子翻断了。这是两个古人勤学的故事。[倍讽]背诵,倍,同“背”。[或]有时。1、解释加点字:⑴患记问不若人()⑵众…  相似文献   

8.
<正>一、何为"诵读"及"诵读教学"实施的背景何为"诵读",《现代汉语词典》中认为是:"念(诗文)"。《辞源》解释为"念、默读"。《汉语大词典》解释为"念、熟读、背诵"。但具体到语文课堂教学,诵读应包括朗诵、吟诵、背诵等具体的方式,即运用富有感情色彩的有声语言转换作品,从而感受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意味情调的阅读方法。"诵读"是一种传统的语文学习模式,也是比较有效的语文学习方式之一。在我国千余年的语文教学实  相似文献   

9.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 :热烈的学习愿望、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的义务与责任 ,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认真备课 ,潜心钻研 ,更要以多种形式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近些年来 ,我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做了如下尝试 ,收到了理想的效果。一、在诵读中激起兴趣《说文解字》中写道 :“诵 ,讽也。”“诵非直背文 ,又为吟咏以声节之。”而“吟咏”是一种有情态 ,而又寓情于声 ,以声传情的表达方式。至于“读” ,《说文解字》段注解释为 :“抽绎其义 ,蕴…  相似文献   

10.
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入门之径,是学好文言文的重要法宝。本文阐述了诵读的含义及其在文言学习中的作用,结合课堂改革背景,以《孙权劝学》为例设计"四读"课文,为诵读课堂提供三大教学策略:敢于"放"——以读促学、适时"收"——以评促读、"多"与"少"——七分研学,三分后教。一、朗读?朗诵?诵读!关于"诵读",《说文解字》中解释为"讽,诵亦可云读,而读之义下止于讽、诵。讽诵止得其文辞,读乃得其义蕴。"[1]"读"不仅是一种口头表达方式,还包括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很久以来,语文教学尤其在落后的农村中小学的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诵读教学严重不良的状况。其实,诵读,就是熟读和背诵的合称。诵读与朗读、朗诵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周礼·大司乐》郑注上说以声节之曰诵,可见诵略似今日吟唱,是出声读。诵读更侧重熟读,更强调对文本的玩味与理解。以诵读为主的教学方式,我们可以称之为诵读教学法。必须指出的是,诵读与感悟、理解、创造力的培养并行不悖。我们不  相似文献   

12.
读为何物读为何物?有何重要意义?重新审视读之要义,对我们开展语文教学活动不无裨益。读1936年版的《辞海》:(一)诵书也。见《说文·公羊传·定》元年:“主人习其读而问其传。”疏:“习其读,为习其经而读之也。”1998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①看着文字念出声音。②阅读,默看(文章)。③指上学。④字的念法。诵《现代汉语词典》:①读出声音来。②背诵。③称述,述说。可见,“读”主要包含以下几个要义:一是“诵”,看着文字念出声音,有别于一般的“看”,这是“读”的最初意义;二是“看”,阅读,默看,“含于内而不宣于外,存于心而不传于人”,是在…  相似文献   

13.
诵读,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方法。古人有不少精辟的论述。我国北宋教育家张载提出:“书须成诵。”南宋教育家朱熹更具体地提出:“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自然精读,精读后理自见得。”唐代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声”是感人心之最切者,而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从而以声传惰,因声会意。课堂教学中,学生能从诵读中领会文章的内容和意义,感受文章的气势和韵味,从而受到教育和感染。  相似文献   

14.
诵读,《辞源》解释为:“念,熟读。”它是我国语教育优秀传统中一种有效提高语能力的好方法。同为出声地读,诵读比朗读更自由、更灵活、更轻松,可读、可唱、可吟咏,声音可高可低,一切均随诵读个人的喜好而定,其问抑扬顿挫,韵味无穷;有些内容熟读而成诵,有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容则需诵读感知。它符合阅读的认知规律——充分自主、多元感受(口、眼、耳、脑、手并用)、逐渐领悟、不断内化。  相似文献   

15.
读法初探     
宋代学者朱熹在《朱子童蒙须知》中指出:“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删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说自晓其义也。”他十分强调“读”的重要性,认为熟读是达到深入理解课文的必由之路。只要诵读到十分精熟,定能达到“自晓其义”的目的。其实,熟练地诵读,也是学习书面语言的良好途径。把文章中的语句熟读成诵,“久远不忘”,以后自己提起笔来,就有了达意的基本词汇和语句。但目前语文教学的一种倾向是学生读得少,因此,必须重视“读”的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在进行校本教材诵读教学活动时,从"诵""感""背""默"四个字上做了有效的尝试。首先让学生自读,让学生自由读,从整体上感知古诗文。诵是感的基础,感是诵的升华。  相似文献   

17.
阅读和识字是低中年级语文教学的重头戏。阅读又以朗读、默读和背诵为主要形式。教师在朗读和背诵方面指导得法,学生就会喜欢上语文课。诵读法是一种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眼观口诵心惟,熟读精思成诵,达到全面深入理解文本的读书方法。“诵”能增强阅读的刺激量,“读”能加深阅读的理解力。作为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诵读不只是简单的“读”,还侧重以声传情的朗读和深入细致的理解。“诵”“读”结合,相得益彰。诵读法运用得好,低中年级的阅读教学任务就能顺利完成。因为,诵读法有利于积累语言材料和言语技能,有利于体验和理解文本材料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8.
“诵读”是我国古代阅读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和主要手段。它在神州大地沿用了近三千年。它是古人教学汉语文实践经验的结晶,是汉语文教学规律的反映。古代诵读教学一般由教师的教读、领诵、讲贯,和学生的探读(预读)、学读、熟读几个部分组成,而以学生自读贯穿始终。古人关于诵读教学的许多做法与思考,如实践观、整体观、读思、读习、读行结合及“自得”自求的训练方法,都符合教育科学原理,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朗读?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朗”——①光线充足,②明亮;读——看着文字念出声音;朗读——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由此可见,读,是一种具有传统意义的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一、眼见口即诵,耳识潜自闻“眼见口即诵,耳识潜自闻”出自宋代郑侠《教子孙读书》一诗,主张眼睛看到即在口中诵读,倾听并理解自己的诵读声。诵,是一种能表现语气语调、韵律节奏的读法。汉语十分讲究声音的韵律美感,例如卢纶《塞下曲》中的“林暗草惊风”,实际是“风惊草”,调换顺序正是为了和“将军夜引弓”形成押韵。再如《黄山奇松》一文中:“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分句间言语形式不同,分句内则相同,既突出黄山松的千姿百态,又朗朗上口,闻声见形。贾岛的“一吟双泪流”,杜甫的“新诗改罢自长吟”,苏轼的“三分诗,七分
  读”,都是推崇诵读的佳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