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开放式技能与封闭式技能运动员的视觉注意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开放式技能与封闭式技能运动员在分心刺激新异程度(颜色变化)条件下的眼动特征。开放式技能与封闭式技能运动员相比,在反应时和正确率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注视时间短。注视次数更少,大幅度眼跳和很少回视。得出结论:开放式技能、封闭式技能运动员和普通大学生具有不同的信息加工效率。开放式技能运动员的信息加工效率更高,在注意特征和搜索策略上更具有整体性特征。  相似文献   

2.
羽毛球运动员专项知觉运动技能训练的绩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选取18名羽毛球专业运动员和16名大学生为被试,以专项情境比赛片段为素材和更能反映羽毛球专项知觉特征的脚反应时为评价指标,对羽毛球专项情境中知觉运动技能训练的绩效问题进行了实验性研究。结果显示:1)与低水平运动员相比,高水平者的知觉判断快速而准确;2)专项知觉训练可以提高羽毛球运动员的判断准确率,尤其是对于水平较高的专业运动员;3)专项知觉训练没有提高运动员的情境决策速度,说明基于专项情境的知觉技能训练对羽毛球运动员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判断的准确性上而不是反应速度;4)专项知觉训练使运动员在进行情境决策时出现了明显的速度-准确率权衡现象。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业余竞走运动员的运动成绩进行详细统计、定量分析,运用人因工程学理论,根据该运动员自身特点,为其制定适合大学生体育训练的训练计划,研究表明:人因工程学中对作业过程人的生理和心理阈限以及合适的作业环境理论可应用于高校竞走项目训练中,结合运动员的实际训练环境,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通过教练员对运动员的教导,在高校这个大环境下,实现运动员取得最佳成绩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青年足球运动员知觉能力、内在动机和知觉控制能力的相互关系研究,填补了该研究在体育领域的部分空白。本研究采用了专项运动测量表,测试样本来自124名年龄为12~14岁的英国男性足球运动员,测试时间在训练前1小时,该测试方法内在一致性相关较高(α值范围是0.60~0.90)。双变量相互关系的研究显示,在足球运动员知觉能力、内在动机和知觉控制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分级多次回归分析显示,最能预测足球知觉能力的分别是足球经验年限、内在动机和对成功的知觉控制度。  相似文献   

5.
选取16名羽毛球专业运动员和10名大学生初学者为被试,以类似羽毛球专项情境中场上不同位置的动作应答为任务,对评价运动员专项知觉运动技能水平的手反应时和脚反应时的恰当性进行了实证性研究。结果显示:1)羽毛球练习者的手脚反应时之间存在显著性相关,但相关系数较非专项情境低;2)专业羽毛球运动员的手脚反应时没有相关性,且相关性远低于初学者和其它非运动群体。3)与手反应时相比,脚反应时能更有效的评价运动员的知觉技能水平,是评价运动员知觉速度的适宜指标;4)羽毛球运动员手反应时要明显快于脚反应时,且表现出水平差异,在进行知觉运动技能评价时应注意练习者的性别与水平差异问题。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317名大学生运动员赛前焦虑及其影响因素的测验分析,探讨了运动员的竞赛焦虑水平、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主要影响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1)大学生运动员的竞赛焦虑水平的总体水平偏高,心理健康状况较一般大学生要好.(2)不同性别以及城乡运动员之问存在显著的竞赛焦虑强度和心理健康水平差异;(3)运动能力知觉和期望水平是运动员心理健康和竞赛焦虑强度的有效预测因子;(4)大学生运动员的人格特征总体趋于外向而稳定.稳定性维度评判运动员竞赛焦虑强度的有效指标.(5)运动员的心境状态是竞赛焦虑强度的有效显示器.  相似文献   

7.
运动员与普通大学生在多目标追踪任务中的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多目标追踪范式(Multiple-Object Tracking,MOT)考察运动员和普通大学生在视觉注意追踪任务中的表现,实验主要探讨分心物数量、目标颜色变化和目标运动形式变化对运动员和普通大学生在视觉注意追踪任务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运动员还是普通大学生,分心物数量对注意追踪的影响显著;运动员的注意追踪成绩存在性别差异;目标颜色变化的效应显著;三因素交互作用不显著。本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运动员比普通大学生在多目标视觉注意追踪任务中存在明显的反应速度优势,而且要比普通大学生的反应速度快90~200 ms。2)运动员在多目标追踪任务中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运动员在相同任务中的注意追踪表现显著好于女运动员。3)运动员在注意追踪任务上的反应时优势和性别差异对运动员选拔和运动训练有重要的启示,并可以作为运动员选拔和运动训练的心理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不同位置篮球运动员及优秀投手感知觉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心理实验测量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61名不同位置篮球运动员的12项感知觉指标进行了比较研究;同时探讨了优秀投手的感知觉特征。结果表明:不同位置篮球运动员的12项感知觉指标中,前锋比后卫的节奏感要强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前锋、后卫均比中锋有较精确的深度视觉,且达到显著性差异(P〈0.05);后卫较之中锋有更强的稳定性,且达到显著性差异(P〈0.05)。优秀投手与投篮水平有关的感知觉能力并非全部高度发展,存在相互补偿的作用。优秀投手中存在不同感知觉特征的两类群体,一类群体表现为皮肤两点辨别阈占优势,具有高度发达的触觉知觉;另一类为触觉能力相对较弱。提示:不同位置篮球运动员在训练时有必要加强较弱感知觉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以我国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运动员为实验对象,通过实验设计有计划地对速度知觉、深度知觉、本体感觉、综合性知觉、平衡知觉进行专项知觉能力提高训练,对比分析实验前后不同性别运动员运动知觉能力的发展特点。研究表明:通过运动知觉能力训练,男运动员本体感觉和平衡知觉提高显著,女运动员本体感觉和速度知觉提高显著,实验前男运动员深度知觉和速度知觉好于女运动员,实验后男运动员本体感觉提高幅度大于女运动员。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验对比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周期性与非周期性项目运动员运动知觉能力进行比较分析,初步得出以下结论:(1)非周期性项目运动员的深度知觉、空间记忆知觉、方位知觉能力要强于周期性项目运动员,而周期性项目运动员在速度知觉能力方面要强于非周期性项目运动员。(2)周期性项目与非周期性项目男运动员的深度知觉、空间记忆知觉、方位知觉、速度知觉能力要明显强于周期性项目与非周期性项目女运动员。(3)非周期性项目男运动员与周期性项目男运动员知觉能力实验结果同结论(1)。(4)非周期性项目女运动员与周期性项目女运动员在深度知觉、方位知觉能力方面前者强于后者,后者的速度知觉强于前者,而空间记忆知觉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幼儿园园长课程领导历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园长是幼儿园本位课程发展成功与否的关键人物 ,园长在领导本位课程发展时 ,必须考量并尊重幼儿园原有的文化脉络 ,透过有计划地进行各种活动或策略 ,有效地发展本位课程  相似文献   

12.
地球不是一个严格的惯性参照系,由于地球的自转,以它为参照系的物体将受到惯性离心力的作用。当物体运动时,一般还将受到科里奥利力的作用。因此将影响其力学状态。  相似文献   

13.
楚辞之所以能够长久流传,除本身优秀和政治环境这两个原因之外,还因为上层建筑具有历史继承性、人生本身具有双重欲求性、知识分子具有人文追求性.  相似文献   

14.
烹饪被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烹饪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式面点近年来得到了人们的青睐和喜欢,各种面食小吃店如雨后春笋遍布大街小巷,成为人们饮食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但由于产品原因,存在几家欢喜几家愁的局面。因此,中式面点发展要走创新之路才能长足发展,立于不败之地。本文从制作面点的皮坯、馅心两个方面入手,探析面点创新的路径,供同行或面点爱好者借鉴。  相似文献   

15.
教育与教育研究是与人类社会共始终的特殊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研究就是教育对人的生命意义的体悟,是教育(研究)的应有意蕴。在当今教育研究范式变革的特殊历史时期,我们应该重新审视“新”出现的教育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6.
网络对青少年同一性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普及的网络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带来的影响成为我国教育界备受关注的课题。从同一性形成的角度分析网络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满足学生归属需要、建立维护网络人际正常交往的法规等对策。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目前教材和文献中关于电容定义的两点分歧,所得结论对电容有关内容的教学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分析中使用的是导体系的部分电容理论,分析过程表明该理论是分析电容有关问题的一个有力而简捷的工具。  相似文献   

18.
人为的报刊分等,身份歧视,约稿限制,地域歧视,研究局限,经济因素等原因,使得偏远地区地方高校教师发表论文困难。需要从改变学术评价,争取各级科研项目,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办好本校学报等多面进行改进,努力提高稿件的采用率。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论述了我国关于房屋租赁合同中的登记备案制度的内涵及实质 ,并阐述了该制度对房屋租赁合同效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盗窃罪既未遂界定标准新探--从犯罪目的切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盗窃罪既未遂、未遂的标准,理论界各执一词,导致在司法实践中相同的情节却因为执法者认识不同而有差别悬殊的处理结果。尽管理论界允许“百家争鸣”,但司法界的当务之急却是制定科学、统一的标准,结束司法混乱,维护法律的公正与尊严。本文试从我国刑法理论对于盗窃罪既未遂、未遂标准之争议入手,通过对有些学者提出的观点分析,提出自己关于盗窃罪既遂的界定标准的思考,为统一标准之建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