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何在,史学界分歧颇多。但在众多的论著中,均忽略了曹操因建立魏政权对其统一事业的影响这一因素。本文仅就这一问题作一浅陋分析,以就正于同志们。一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战乱不已。通过镇压农民起义起家的曹操,在地主阶级各阶层急剧分化组合的过程中,依靠中原豪强和一部分世族地主的支持,以封建政治家、军事家的胆略和气魄,十数年间,破袁术,擒吕布,降张绣,克袁绍,驱乌桓于塞外,迫幺孙康内附,不战而得荊州。在当时的诸股割据势力中,只有曹操具备统一的人力、物力基础。  相似文献   

2.
本课在教材中的体现基本上落实了初中历史课标中关于"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的要求,简单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前后因果明确,脉络清晰,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但是,两大历史事件跳跃性较大,教材对官渡之战的背景没有详细交待,  相似文献   

3.
素质教育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官渡之战和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魏、蜀、吴三国在发展经济方面施行的具体政策和措施. (二)能力培养目标 ①在教师的指导下,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等,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教材分析】本课为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封建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具有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内容主要包括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及三国鼎立形成三个部分,部分之间因果关系明确,脉络清晰,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而且教学主题鲜明。  相似文献   

5.
教材分析 本课是“政权分立”中的一个代表课,通过学习该课,使学生认识到和平发展是大势所趋、人  相似文献   

6.
素质教育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官渡之战和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魏、蜀、吴三国在发展经济方面施行的具体政策和措施。 (二)能力培养目标 ①在教师的指导下,引导学生  相似文献   

7.
教材分析 本课是"政权分立"中的一个代表课,通过学习该课,使学生认识到和平发展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的发展脉络.该课重点是三国鼎立的形成和两大战役,难点是对战争胜负因素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史学界关于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问题的讨论,主要集中在鼎立的时间、标志及原因三个方面.关于鼎立的时间与标志,不能以几次战役为依据,应看其三政权何时同时具有独立政权的实体而定.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不能单从一般政治、经济、军事、地理等方面去分析.应当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有关理论,从当时社会的特殊历史背景及魏、蜀、吴三国的深层内因去寻找答案.同时,要将鼎立的标志与鼎立的发展和巩固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9.
史学界关于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问题的讨论,主要集中在鼎立的时间,标志及原因三个方面,关于鼎立的时间与标志,不能以几次战役为依据,应看其三政权何时同时具有独立政权的实体而定,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不能单从一般政治,经济,军事,地理等方面去分析,应当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有关理论,从当时社会的特殊历史背景及魏、蜀、吴三国的深层内因去寻找答案,同时,要将鼎立的标志与鼎立的发展和巩固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10.
陈兵 《广西教育》2014,(25):73-73
正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满足学生作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精神需要。有效教育理念提倡教师抓住关键要素(知识、能力、方法、思维、品德等),根据学情和教学内容,个性化、多向度地呈现教学内容,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足够的学习主动权,通过教学互动完成教学目标。学生主体作用的凸显,与教师的教学设计密不可分。下面,笔者通过品评《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的三个不同教例,就教师优化教学设计以凸显学生主体作用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浅见。  相似文献   

11.
历史课堂上,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往往是经过长时间积淀的历史故事。历史故事既能强化教学主题。又能将学生引领到“乐学”的境界。讲述什么样的历史故事。怎样讲述历史故事。是我们在课前准备、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2.
说明:2014年4月18日,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主办的“教学新时空”网络研讨课在徐州市西苑中学举行。研讨课题是川教版义务教育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第14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研讨主题是历史教学中的“想象与叙述”。应广大网友的要求。现将专题研讨的内容作一实录整理,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专题研讨二 历史教学中的想象 【主持人:王莉】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有许多值得“细读”的瞬间,三国就是这样一个时期。正史记录、野史传说、小说演义、戏曲编排,给了我们太多想象的空间。历史需要想象,但历史不是演义。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刘老师为我们还原了一个被演绎笼罩的真实三国。这里我们先请陈老师给我们谈谈教育心理学上对想象是如何定义、分类的。  相似文献   

14.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学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设计思想意义:讨论课,意为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课堂教学。具体过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就教师或学生、提出或发现的问题(包括教师有准备的和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进行课内讨论。讨论课有益于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能较为充分地体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加强学生在师生以及相互交流中的主动理解的态度和大胆批评的精神,即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相似文献   

16.
本节教材的重点是曹操实行的屯田制、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难点是教材内容较多,头绪纷繁.教师应在备课时下些功夫,对讲授内容作恰当安排,以便在有限的课时内,讲得条理清楚,重点突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材首先概述了东汉末年全国陷于分裂割据、战乱不休、经济凋蔽的状况.这种分裂割据的局面,并不是黄巾大起义造成的.在  相似文献   

17.
我在进行《三国鼎立》的教学设计中,期望通过情境的创设充分再现历史,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破重点、化难点,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从而突破狭小的教室空间,让学生真正做到在快乐中感知历史,体验历史。  相似文献   

18.
教学分析 本课是在了解凝结的基础上,通过模拟实验探究雨的形成。这个活动具有很大的开放性,但同时雨又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之一,学生有一定的兴趣。我的设计力求在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操作实验的基础上,不仅了解雨的形成过程,使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得到锻炼,  相似文献   

19.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冀人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9课内容。本课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本单元所学知识、能力,尝试探究“雨是怎样形成的”。  相似文献   

20.
<正>一、设计思想由学习者特点决定,小学教师要让小学生了解雨的形成过程,单纯利用课堂讲授法或者演示练习法不能很顺利的完成,让学生们真正体验这一过程,也很难实现。所以把信息技术引入小学科学课堂,教师运用多媒体播放视频、演示课件,学生运用网络提供的资源,探索知识、丰富知识,与模拟雨的形成实验相结合,符合小学科学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灵活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