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一个小说创作学习班上,有位年轻的业余作者一连讲了几个构思,结果都被与会者否定。原因是:他所要写的,别人已经写过了。这位年轻作者长叹一声:“唉,总是撞车!”“撞车”,究竟是什么原因?许多青年朋友提出这一问题。似乎难以讲明白。一位与会的作家忽然想起了写情书。热恋中的人,只要有点文化,总免不了要写“情书”.所谓“情书”,就是有情人之间表示爱情的信。世界上的“情书”究竟有多少,谁都没有统计过,恐怕也难以统计。但它肯定要比人们所创作的小说作品要多得多.“情书”多如牛毛,却“风格”各异、长短不一。或直率,或迂婉,或质朴,或华美,或理智,或冲动,或情  相似文献   

2.
2002年是汪静之(1902—1996)诞辰100周年。是年,由他的73岁的儿子汪飞白教授整理、编辑出版了他在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写给他的6位恋人中的一位即符竹因的情书集《汪静之情书:漪漪讯》。该书2002年5月份已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它约有150封情书,  相似文献   

3.
卡夫卡视写作为“巨大的幸福”,却并不把当作家作为他追求的目的。因此,对于他,什么样的体裁是不大在乎的,只要能宣泄他那“庞大的内心世界”。无怪乎在《卡夫卡全集》中又出现一个奇观:社交圈子并不大的卡夫卡,其书信之多几达五分之二,其中给两位情人的情书又占一半以上。这里选译的自然只能是凤毛麟角。就人数论只有三人:他的终身至友 M·勃罗德和他先后相爱过的两位情人。三人中,收信最多的是第一个情人菲莉斯·鲍威尔,达527封之多,德文版共八百多页。但以感情投入之热烈、真挚看,当推他晚年致密伦娜·耶申斯卡的18万字情书,它们是卡夫卡爱情的最后绝唱,具有很高的文学、文献价值。故这里的选择以这部分书简为重点。卡夫卡书简除了感情投入这一主要特点外,一个次要特点是落款简略,一般都不写地点,署名常用一个缩写字母。尤其是致密伦娜的信,因属“偷情”性质,一般都不写日期和地名,也很少署名。  相似文献   

4.
戴蔚安 《新闻世界》2009,(9):161-162
其实每个人都在用“日子”这只笔写着自己情书,大师岩井俊二通过银幕向我们展示了祭奠逝去岁月中不可磨灭的痕迹的“情书”……  相似文献   

5.
1984年10月,我们因参加江苏省第二届瞿秋白学术讨论会而聚会在北方的小城市—徐州。在一次会间休息的闲聊中,不知是谁起的头,我们从瞿秋白和杨之华的爱情生活,谈到鲁迅和许广平从师生变成夫妇,继而又扯到郁达夫和王映霞……忽然,谁冒了一句:“我们何不编一本中国现代作家情书集呢?”虽则我们三人,一个是教师,一个是编辑,一个是编剧,平均年龄已三十五岁了,而这时却象小孩子一样兴奋起来:“对对对,一个星期编好,这肯定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至于书前的序嘛,请贾先生给我们写吧。”坐在一旁的贾植芳先生笑着还没来得及回答,贾师母就开了腔:“都老头子了,还情书呀情书的。”一席话,说得大家都哈  相似文献   

6.
许广平同志说过:鲁迅“勇于学习,好学不倦”,“因之他的脑子就是万有文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欣慰的纪念》)而这些知识的得来,是同他一生与图书馆结下不解之缘密切相关的。一九○九年,鲁迅回国后,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校与绍兴府中学堂教书。为了辑录《会嵇郡故书杂集》和《古小说钩沉》,就埋头披览古说,遍寻野史笔记,曾多次前往浙江图书馆和府中学堂图书馆借阅古籍,即所谓“翻类书,荟集古逸书”云云。鲁迅在图书馆里研读很认真,常常是边读书边记  相似文献   

7.
《大观周刊》2010,(34):12-13
在爱情的良药里,有一剂是最古老也最管用的,那就是情书。 “你有多久没写过情书了?”这问题问出来多半会被人讥笑,但你可知道,表达爱情的“情书”,可不只是旧时那种信件格式才算数,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一封情书可以让你用多种方式呈献给爱人。嫌手书太麻烦,博客日志够方便了吧?简单的一笔,记下关于某目的细节,加上两张照片,可以说是更朴实更幸福的情书。  相似文献   

8.
目录学是一门博览群书,必须具有真知灼见的学问。鲁迅先生在他一万多册的藏书中,就有不少是属目录学的书,这是他写作之余“随便翻翻”的书。有一次,他很坦率地说:“现在有一些老实人,和我闲谈之后,常说我书是看得很多的,略谈一下,我也的确好象书看得很多,殊不知就为了常常随手翻翻的缘故。却并沒有本本细看。还有一种很容易到手的秘本,是《四库书目提要》,倘还怕繁,那么“《简明目录》也可以,这可要细看,他能做成你好象看过许多书”。(《且介亭杂文,随便翻翻》)鲁迅  相似文献   

9.
感悟·生活     
金色酒吧 —名男子喝得醉醺醺地回家,刚到家门口就被太太发现,相当不悦,以为又和什么野女人去鬼混了。“你整夜死到什么地方去了?”她质问道。 “在新开的那家很棒的沙龙。”他说,“金色沙龙,什么都是金色的。” “撒谎!哪有这种地方!” 男人说:“当然有,金色的门,金色的地板,连尿壶都是金色的。” 女人当然不相信他的鬼话,第二天拿了电话本,找到叫金色沙龙的地方,她打电话到金色沙龙去查证老公的话:“这里是金色沙龙吗?”  相似文献   

10.
“连字带空白一起读”。这是我国大学者金克木晚年的读书方法。他说:“读书也可以说是听古人、外国人、见不到面或见面听不到他讲课的人的话”。因之“听话也可以说是一种读书”。金克木这种读书方法,实际上是把书放在社会大环境下去读,读书和读社会上的大和事物结合起来。这种连字带空白一起读的方法,使许多大学者有着警世骇俗的发现。例如大文豪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写了两个字‘吃人’”!从“空白”处和“字缝”中看出问题的本质,这才是把读书和读人、读物结合起来,发现前人没…  相似文献   

11.
有位曾在国际上获奖的发明家,他的成果推广以后,为国家创造了几百万元的财富。他所在单位分配他两间住房,作为奖励。一家大报在报道中,说是给了他“重奖’。不少读者对这个“重”字不禁议论开了:“别说是在国际上获奖的发明家,为国家创造了那么多财富;就是普通居民,无所建树,分两间住房,也算不上什么‘重奖’。”  相似文献   

12.
情书     
某年舂晚,冯巩有一个小品:在成为大款之后,他巧遇当年同桌的女生,回忆起学生时代曾给这位女生写过情书,女生很快就给他回了封信,他喜滋滋地打开,只见上面只写着—个字:“呸!”  相似文献   

13.
现场·声音     
曾向一位智者讨教他对好新闻照片的见解,他提到了相当有意思的两个词:现场、声音。“现场”这个词,人们都熟悉和理解,但真正地要让照片传达强烈的“现场感”,决非易事;而把“声音”这个词用在照片上,确实让人耳目一新。我们不妨用“现场”和“声音”这两个词,去“检阅”一张精彩的新闻图片。  相似文献   

14.
有位曾在国际上获奖的发明家,他的成果推广以后,为国家创造了几百万元的财富。他所在单位分配他两间住房,作为奖励。一家大报在报道中,说是给了他“重奖”。不少读者对这个“重”字不禁议论开了: “别说是在国际上获奖的发明家,为国家创造了那么多财富;就是普通居民,无所建树,分两间住房,也算不上什么‘重奖’。”“在他本单位,也许算‘重奖’,但在发行全国的报纸上称‘重奖’,就欠妥了……”显然,这条消息的宣传效果被上述评论冲淡了。要是“奖”字前面不加“重”字,就不会有上面那些议论了。在我们家乡,人们把对事物的本来面貌说到十分以上,称“超说”;说到十分,称“满说”;说个八九分,称“欠说”。从人们承受心理来看,对“超说”是反感的,对“满说”是有保留的,对“欠说”是容易接受的。上述报道中的“重”字,就有“超说”之嫌。而在我们的许多报道中,“超说”远未绝迹,“满说”普遍存在,“欠说”却遭冷落。例如,在“努力”前加“非常”,“优秀”前加“特别”,“科学”前加“十分”……几乎到处可见,好象不加副词或形容词,就  相似文献   

15.
先解题——本文副题中的“两结合”,指的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两者相结合。七年前,一个出版过自己杂文集的某杂文刊物编辑,在某地参加高等学校的自学考试中,发生了这么一件事——考题:杂文的定义答案:杂文是文艺性的评论批分:0 这位杂文编辑兼杂文作者的答案,为什么得了“0”分呢?因为,阅卷的标准答案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综合。”他的答案与“标准答案”不一样,所以就吃了个“大鸭蛋”。  相似文献   

16.
老婆时常揪着我的耳朵问:“余阿毛,你这辈子给多少人写过情书?”我总是满脸委屈地说:“不就是给你写过一点嘛。”她总是露出不屑和不信的表情。她这样是有理由的。我给多少人写过情书,我自己也记不清了。假如把它们都收集起来,我相信可出一本厚厚的书。遗憾的是,它们恐怕早就被人撕碎扔在风中了。但有一封情书,是我亲手撕碎的。  相似文献   

17.
公开的情书在老山前线某炮兵连的每周“新闻发布会”上,炊事班战士王民正在宣读对象寄来的情书,当读到……  相似文献   

18.
话得由那车三儿与破烂王说起。车三儿这几年才算有人叫他真名陈万忠,因为他毕竟由旧社会地道的“京混子”——天桥“顽主”成为80年代催生出来的“全国个体劳模”。而那昆明的“破烂王”王长寿相较而言则资历略浅,但共同的特点是这“破烂王”同样拥有一些令人眩目的桂冠,诸如昆明市劳模、昆明市“青年十佳”,云南省“青年新长征突击手”之类头衔。考究起来,头衔的相同可能是肤浅皮毛的东西,而这二位共同的特色就在于:他们都是那脚不着地的大气球,吹起来的大气球,或者不如说——吹起来的  相似文献   

19.
他的小传已载入英国《世界名人录1989—1990年》。曹正文说,他的名字上了《世界名人录》,而且与卓有成就的前辈同坐,尚需加倍努力。文坛前辈的激励一次,他给我打比方说,中国大科学家竺可桢,已是84岁高龄了,而且疾病缠身。这天,猛然间,他听到外孙女婿的声音,便迫不及待地叫他进来。外孙女婿是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因为竺老感到自己缺乏“基本粒子”这门新的科学知识,已有五次向晚辈求教“补课”了。现在,他自然不能放过这个求学的机会。老伴对他说:“你连坐都支持不住,还问这些干什  相似文献   

20.
“我采访过的人,许多都成了挚友。他们和我有话说。作家要有与高智能人物相似的观察人生的理论,才能互相撞击”。这是以“怪味”著称文坛、连续四年获全国报告文学奖的作家祖慰,介绍他采写报告文学的经验。祖慰曾在散文《观上观》中,通俗地讲述了自己的这一“撞击”理论。我觉得,了解并释述这一观点,有利于培养记者、通讯员的思辨能力,提高新闻稿件的命中率。《观上观》讲的是他自己在不同年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