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教师生命意义的追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生命意义指"教师"这一特定社会角色存在的目的和价值,以及教师在教育生涯中的自我确证感和自我实现感,它具有目的性、主体性、精神性和超越性等特征.目前,我国教师的生命意义在强烈的职业倦怠、被动的生存状态和异化的师生关系中被逐渐消解了.教师应该在学习、创造以及与学生的对话中不断追寻自身的生命意义,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2.
大学教学生命意义的审视与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纷繁复杂的教学改革、莫衷一是的教学研究不太关注教学自身,而教学自身便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教学的本体。教师和学生作为具有生命意义的个体,其生命意义的彰显与自我认同关乎教学质量。教学作为师生生命历程的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生命意蕴。然而当前非生命化教学中的诸种弊端,如唯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取向,使原本具有丰富生命意蕴的大学教学丢失了师生的生命意义。在审视大学教学生命意义失落根源的基础上,试图建构一种生命化教学观。探究一些概念和观念。以期发挥价值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3.
追寻生命的意义——弗兰克尔意义疗法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弗兰克尔提出的意义疗法是一种针对人们生命的无意义感和心灵空虚进行治疗的一种方法,它肯定了生命中的意义与价值,引导来访者寻找和发现生命的意义,对现代人的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意义疗法理论以意志的自由、意义意志以及生命意义三个相互关联的假设为前提,弗兰克尔指出创造和工作、体验意义的价值以及对不可避免的苦难所采取的态度是获得生命的意义三个途径。意义分析法、矛盾意向和非反思法是意义疗法常用的治疗技术。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女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和手机依赖的关系,采用生命意义感量表和手机依赖量表对782名女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发现:寻求意义感与手机依赖、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心境改变存在非常显著负相关(r=-0.494~-0.319)。拥有生命意义感与手机依赖、戒断症状、突显行为存在非常显著负相关(r=-0.796~-0.21 7)生命意义感与手机依赖及各维度存在非常显著负相关(r=-0.51 9~-0.21 2)。寻求意义感、拥有生命意义感能正向影响女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寻求意义感对女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影响作用大于拥有生命意义感。  相似文献   

5.
关怀生命意义感的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命意义感就是对生命意义的感受,是个体对生活的目的、方向和态度的看法,是一种高层次的心理感受。作为关怀人类幸福的事业,教育必须关怀人的生命意义,让学生感到生命是有意义的,形成一种意义感。教育应该让学生有人的尊严感,培育学生积极的生命情感和生命责任感,增加学生的生活愉快感,指导学生积极直面缺憾感。  相似文献   

6.
大学教师的意义世界、精神底蕴、心灵契约的完满、充盈与健康,是教师自身蓬勃发展的重要基础。大学教师的意义世界是作为教师的"人"的意义世界和作为人的"教师"的意义世界的统谐。前者展现为"心灵秩序"、"审美情趣"与"超越精神",后者展现为"文化分享"、"精神商谈"、"情感沟通"。但近些年,部分大学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意义系统的迷失,呈现精神颓废、教育平庸、焦虑生存的状态。这就需要大学教师通过寻找精神支点、建构诗意生存、建立意义共同体来解蔽意义世界。  相似文献   

7.
纷繁复杂的教学改革、莫衷一是的教学研究不太关注教学自身,而教学自身便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教学的本体。且教师和学生作为具有生命意义的个体,其生命意义的彰显与自我认同关乎教学质量。教学作为师生生命历程的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生命意蕴。然而当前非生命化教学中的诸种弊端如唯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取向,使原本具有丰富生命意蕴的大学教学丢失了师生的生命意义。本文在反思生命意义失落根源的基础上,试图倡导一种生命化教学现,传递一些概念和观念,以期带来价值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以960名高中生为研究对象,探讨高中生生命意义感和未来取向之间的相关关系,旨在探索在促进高中生未来取向发展上生命意义感所发挥的作用。研究发现,高中生对未来教育和职业的探索热情显著高于对未来家庭的探索;男生在未来家庭规划和家庭情感态度上均显著高于女生。偏相关分析得出,生命意义感两维度与未来取向各维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寻求生命意义与拥有生命意义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回归分析发现,寻求生命意义和拥有生命意义对未来规划和情感态度均具有显著的预测力。中介效应检验得出,拥有生命意义在寻求生命意义和未来取向之间起部分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9.
追问大学教学的生命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纷繁复杂的教学改革、莫衷一是的教学研究不太关注教学自身,而教学自身便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教学的本体.且教师和学生作为具有生命意义的个体,其生命意义的彰显与自我认同关乎教学质量.教学作为师生生命历程的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生命意蕴.然而当前非生命化教学中的诸种弊端如唯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取向,使原本具有丰富生命意蕴的大学教学丢失了师生的生命意义.本文在反思生命意义失落根源的基础上,试图倡导一种生命化教学观,传递一些概念和观念,以期带来价值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以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研究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与学习投入的关系,为提升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和提高大学生学习投入的方法提供依据。本研究采用王鑫强和游雅媛等人编制的生命意义感量表中文修订版和彭绍玲编制的学习投入量表进行调查,共收集到296份有效问卷,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和学习投入水平中等。通过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在是否为学生干部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学习投入在年级和是否为学生干部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后发现生命意义感与学习投入有显著正相关关系,生命意义感能显著正向预测学习投入。  相似文献   

11.
江荷 《河南教育》2022,(11):24-26
大学生作为推动未来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主力军,能否拥有较高的生命意义感和生命质量,不仅事关其个体发展,也影响其家庭的和谐以及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要重视生命教育,提升学生生命意义感。面对这一时代要求,高校辅导员要充分认识到自身的重要作用,找准角色定位,积极构建“学生—教师—学校—家庭”四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努力提升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不懈奋斗。  相似文献   

12.
了解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现状,为高校开展生命意义感教育工作提供研究基础。本研究随机抽取168名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使用"生命意义量表"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调查对象总体上生命意义和目标不确定;调查对象的生活目标、生命价值显著高于理论值,且差异显著(P<0.05);大一学生生命意义感高于大二学生,差异显著;没有或较少有人际关系困扰的大学生,其生命意义感、生活态度、生命价值、生活自主水平均显著高于有一定程度甚至更严重人际困扰的大学生。  相似文献   

13.
审美影响人的生命状态和人生价值,于人的意义非同一般。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审美情趣流俗低下,教师要发掘利用语文教学中的美育资源,给予学生"美的发现""美的享受""美的创造",充分发挥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大学教师发展的人本诉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教师发展是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人学是大学教师发展需要依据的哲学基础与基本前提,为我们理解作为"人"的大学教师及其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性的视角。通过人本反思发现大学教师发展具有功利化和工具化倾向,人本关怀下的大学教师发展观变革应以大学教师的主体需要、生命体验、人文关怀和自我超越为核心内容,应在职业生命、自我关怀、自觉发展和实现主体价值等方面促进大学教师发展,彰显大学教师发展以人为出发点和以人为目的的人学理念。因此,对当代大学教师发展的人本诉求进行探讨,具有极强的现实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呼和浩特市五所高校的大学生为取样群,随机抽取1941名有效被试,利用生命意义感量表(MLQ)及应付方式问卷作为研究工具,考察生命意义感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寻求意义感与退缩、幻想、自责呈显著正相关,与求助、解决问题呈显著负相关,与合理化基本无相关关系.而生命意义感与与退缩、幻想、自责、合理化呈显著负相关,与求助、解决问题呈显著正相关;(2)生命意义感与寻求意义感对退避、幻想、求助、解决问题均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其中生命意义感对这几种应对方式的解释贡献率远大于寻求意义感的解释贡献率;生命意义感与寻求意义感对自责也具有显著预测作用,两者的解释贡献率相差不大;对于合理化这种应对方式只有生命意义感对其有显著预测作用,但解释贡献率并不高.  相似文献   

16.
生命人不是一种简单的生命体,其除具备一般意义上的生命特征外,还有自身独特的思想和追求,是集自由、自主、个性以及创新于一身的类生命体.教育,即是让鲜活的生命放歌,让教育者与学习者能从课本知识以及“权力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教育活动中体味生命的意义,将自己的思想情感与知识自觉地融合,在个人头脑中构建新的观念.教育应关注人的存在问题,树立“生命意识“,建构生命型教师和学生,以教师的生命意识唤起学生的生命价值感,以学生自身生命意义的实现促进教师自我生命意识的生成,使他们应具备的自由自主、个性和创新等特征得以发扬和体现.  相似文献   

17.
桂西北地区高校学生生命意义感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生命意义感量表( PIL)对桂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三所普通高校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86.26%的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不明确;男生的生命意义感显著高于女生;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生命意义感不存在显著差异;农村学生生命意义感显著高于城镇学生;单亲家庭学生和非单亲家庭学生生命意义感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民族学生的生命意义感不存在显著差异;大四学生生命意义感显著低于其他各年级学生;不同专业学生的生命意义感差异非常显著,艺术类学生和体育类学生生命意义感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18.
生命意义感是指个体认为自己生命有意义,能够清晰地意识到生活的目标和使命,并且愿意不断增强对生命含义、目标和使命的认识和理解,其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尝试优化认知方式,激活内在动力;立足实际活动,生发积极情感;借助优秀文化,内化积极品质,由此夯实生命情感教育,培育学生的生命意义感,促使其产生爱惜与敬畏生命的情感。  相似文献   

19.
意义感的丧失是当代人面临的严重的思想病症之一,其实质是人们缺乏价值感导致的一种精神层面的存在空虚,而非情绪疾病或心理困扰。现代科技的负面影响以及多元文化价值观的流行、日趋激烈的生存竞争环境、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关系的失衡与疏离、自我实现度的低级化等是导致当代人意义感丧失的主要因素。"无意义"之思想病症并非不可疗愈。治疗"无意义"之思想病症有多种精神资源与突破进路。其中,儒家文化是难得的精神资源,而劳动作为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方式,既是劳动者发现和获得生命意义的实践路径,也是值得我们深入发掘的"无意义"之思想病症的治疗路径。  相似文献   

20.
人是寻求意义的主体,教学作为育人事业,有责任引导学生迈向意义世界,获得精神上的充盈,生命活力的激发,自我素质的超越以及人的主体性发挥的自由创造感。本文将教学置于人与世界的角度,认为教学作为意义世界,具有文化性、生成性、关系性和情境性特征。基于教学意义失落的现状,从思维方式的转向、文化教学和回归生活世界等方面提出几点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