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欧洲联合的基础和前提是法国与德国的和解。联邦德国的第一任总理康拉德·阿登纳紧紧抓住这一德国发展和欧洲联合的关键问题,结合当时法德的具体情况和国际局势的发展演变,适时地制订和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和策略,促进了法德的和解,为欧洲的联合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法国和冷战的爆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外交的主要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法国试图把莱茵地区从德国分离出去,并把鲁尔置于国际管辖之下。然而由于战争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以及美英的反对,法国未能做到这一点。在根据马歇尔计划接受美援后,法国便只得放弃严厉的对德政策。法国在1949年成为北约的一员,但在柏林危机时却拒绝和美英共同采取同样的有力的反苏措施。这意味着法国在进入冷战时是犹豫不定的。为此我们应该把冷战开始时法国所持的态度和美英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3.
二战初期,法国视德国为在欧洲大陆的主要对手和唯一潜在威胁,肢解德国成为法国上下的共识,法国对德国政策就是它的对外政策。从40年代末到50年代中期,法国逐渐软化其对德国的强硬政策,容忍德国在经济上、政治上以至在军事上重新崛起,基本上实现了法德和解。第四共和国政府对德跨出了由肢解到和解的关键一步,和解的基本实现,为后来法德的全面合作奠定了基础。50年代末,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将法德关系推向全面合作的新阶段。战后法国对德政策,大致经历了肢解——和解——合作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二战初期,法国视德国为在欧洲大陆的主要对手和唯一潜在威胁,肢解德国成为法国上下的共识,法国对德国政策就是它的对外政策.从40年代末到50年代中期,法国逐渐软化其对德国的强硬政策,容忍德国在经济上、政治上以至在军事上重新崛起,基本上实现了法德和解.第四共和国政府对德跨出了由肢解到和解的关键一步,和解的基本实现,为后来法德的全面合作奠定了基础.50年代末,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将法德关系推向全面合作的新阶段.战后法国对德政策,大致经历了肢解--和解--合作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德国在伊拉克问题上敢于挑战美国,公开反对美国对伊动武,是德国对美政策的重大转折,德美传统关系骤然降温;这有深刻的国际背景,是彼此国际战略利益和国家利益发生矛盾而导致的,施罗德个人所具有的民族主义和大国意识也起了作用;德美关系蒙上的阴影不会马上消除,今后一段时期,可能出现不冷不热或时疏时亲的局面,德国对美政策的独立自主性必将不断加强,这是顺应时代潮流不可逆转的。  相似文献   

6.
萨尔问题是在法国全面肢解德国的政策失败后凸显出来的,是二战后法德关系中的一个敏感问题,牵扯到法德和解的各个环节。法国在大的国际局势的变动下,不断改变自己对德政策的立场,直到最终放弃萨尔,实现与德和解。  相似文献   

7.
法国和德国作为欧洲大国,曾因争夺疆土和欧洲大陆霸权不断发生战争,积怨很深,给两国及欧洲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二战后,由于国际局势的变化和两国共同的政治经济利益的需要,法德两国实现了和解,并且在法德轴心的基础上促进了欧洲的联合.  相似文献   

8.
1948-1951年间美国在关贸总协定机制下的对德政策实现了两个主要战略目标:一是利用关贸总协定机制推动和加速德国的分裂,因此,美国在关贸总协定机制下的对德政策就成为其分裂德国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竭力将德国西部纳入美国主导下的关贸总协定机制,借以加强西方世界的政治经济联系以及美国领导下的冷战同盟体系。有鉴于此,美国在关贸总协定机制下的对德政策从一个侧面表明美国已经在一定意义上将1947年关贸总协定机制作为推行全球战略和冷战政策的有力工具之一。  相似文献   

9.
1932年2月至1934年6月,世界裁军会议在日内瓦召开。美国的胡佛政府和罗斯福政府先后参加。胡佛政府在裁军问题上的对德政策是从支持德国“权利平等”到有限支持德国重整军备。罗斯福上台后,改变胡佛政府在裁军问题上的对德政策,极力遏制德国的扩军野心,但约翰逊修正案使罗斯福的新政策胎死腹中。  相似文献   

10.
一战后美国的欧洲战略和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对德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确立的欧洲战略是:极力使欧洲保持和平与稳定,以利于美国对欧洲进行经济扩张。美国在20世纪20年代实行的以解决德国赔偿问题为核心的对德政策即服务于这一欧洲战略。  相似文献   

11.
法德两国一直被人们视为推动欧洲一体化的轴心。法德轴心的形成同美国的调节和促进分不开。美国从全球战略及自身利益出发,一开始就支持欧洲一体化的过程。调节法德矛盾,促进法德和解,重新武装德国,支持德国经济复兴等是美国支持欧洲早期一体化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邓兴国 《历史学习》2005,(11):40-41
过去的法德两国可谓世仇宿敌,今天的法德两国可是盟国友邦。让我们以法德关系史的考点为依托,运用材料解读的方式,扫描法德关系的历史轨迹,从法德两国化世仇为友邦的历史中,获取有益的启迪。材料一1871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的出现,改变了欧洲大陆上的外交格局。普鲁士军国主义统治下的德意志帝国成为对欧洲和平的一个威胁。德国把奴役性的《法兰克福和约》强加在法国头上。它夺取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既是由于那里有丰富的铁矿,又是出于战略上的筹划。占领了麦茨和斯特拉斯堡(麦茨和斯特拉斯堡:位于法德边界)以后,德国就有了一道极其强固的防御…  相似文献   

13.
德国战败后,由美苏英法组成的盟国对德管制委员会在各自占领区推行非军事化政策,在对德国军事工业企业设施进行大规模拆除中,苏联驻德管制机构对德国科学技术人员和德国科技的转移,采取了"自愿强制、为我所用"的做法。这种有选择性的人员和科学技术转移,特别是对火箭制造、飞机制造、原子武器制造及军事造船等技术的转移与利用,对苏联的经济恢复和军事实力的进一步加强,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西班牙内战时期,与德国、意大利积极援助佛兰哥叛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英国、法国对内战的所谓“不干涉”政策。由于当时法国缺乏独立的政策,英国对内战的政策的影响便显得尤为重要。基于各自对国际形势及本国根本利益的判断,英国的外交政策与佛兰哥的外交目标之间形成了结合点。美国的“不干涉”政策不仅与德、意的干涉政策一起直接促成了西班牙共和政府的垮台,而且也在相当程度上间接地对苏德谈判的成功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一、英国的势力均衡政策势力均衡政策是英国传统的、历时最久的外交政策。1.含义:势力均衡政策是指英国为维持霸主地位,凭借自己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使欧洲大国之间相互牵制和争夺,防止一国称霸欧洲的外交政策。2.实施:从拿破仑帝国崛起到“二战”结束,英国长期推行这一政策。先后经历了联合抗法(拿破仑战争时期组织反法同盟打败法国)→联合败俄(克里米亚战争中联合法国打败俄国)→联合抗德(19世纪末20世纪初联合法俄击败德国)→扶德抑法(“一战”后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从政治、经济方面对德国加以扶植)→纵德反苏(20世纪30年代纵容德国法西…  相似文献   

16.
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法国与德国之间有过多次战争。其中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中期,大规模的就有4次。它们分别是:拿破仑战争时期、1870的普法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每一次战争都可以用惨烈来形容。每一次战后法德的胜者都以一种报复的心态去惩罚对方,导致法德民族矛盾的积怨越来越深。正当人们认为法德矛盾无法化解,已成死结的时候。它们突然化敌为友了。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它们之间又是如何化解的呢?本文就此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17.
首先请看两个例子。 例一:(2008年高考全国卷Ⅰ第21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和德国(联邦德国)由敌视转为和解。下列各项中,表明法德和解的最早的历史事件是:  相似文献   

18.
1932年的世界裁军会议上,受孤立主义传统和当时美国国内反对<凡尔赛和约>同情德国情绪影响,以及对美国在欧洲经济利益的考虑,胡佛政府在裁军问题上的对德政策从支持德国"权力平等"要求转向有限支持德国重整军备.  相似文献   

19.
文章围绕新时代立德树人教育背景下,育人体系的建构模式以及主要的教学策略,逐步探索新时代立德树人育人体系的主要建设形式以及教育体系建构模式。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帮助广大教师了解立德树人教学理念与小学阶段课程教学之间的具体联系,逐步将立德树人教学理念融入小学阶段育人体系建设环节中,凸显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在立德树人育人体系建设环节中优化育人体系的整体结构。  相似文献   

20.
王国范 《红领巾》2005,(6):112-113
1935年,为了对付来自德国的挑战,英、法两国采取了不同的对德政策.由于对德政策的分歧,英、法在如何处理意大利对外侵略的问题上互不配合,有名无实的对意制裁又把意大利赶入了德国怀抱,使欧洲局势更加恶化,并最终把世界再次推入大战的深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