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审美印象批评是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园地中一道小巧而亮丽的风景。在本文中,笔者试图对这一批评话语的总体特质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对其核心概念如“灵魂探险”、“趣味”、“人性”等进行辨析,最后从批评文体的角度阐明现代审美印象批评以美文批评享誉现代文坛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学衡派”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判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唯科学主义思潮的批评,这既有其思想原因,也有特定的现实原因。“学衡派”的批评集中在对杜威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的批评,对其在中国文化界、教育界的影响的批评。  相似文献   

3.
新的《课程标准》突出强调:“在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在学好概念的基础上掌握数学的规律(包括法则、性质、公式、公理、定理、数学思想和方法)。”因此,开展数学思想方法教育应作为新课改中所必须把握的教学要求。  相似文献   

4.
批评是教育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方式,是很有必要的。批评作为一种评价的手段,反映了评价主体对评价客体的言行或思想的否定。常说批评是一服苦口的良药,仿佛批评时的态度除了“严肃”便是“严厉”,其实不尽然。一个讲求教育教学艺术的人是善于给“拉着长脸”的批评来点“美容术”的。  相似文献   

5.
本体论首先作为一个哲学名词,是十七世纪唯理论哲学为证明“存在本质”的终极真理而引人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后来泛指关于存在的本质及其特征的研究,1934年,”新批评”派的代表人物兰色姆在《诗歌:本体论札记》中,首先把“本体论”概念引入学批评.从而引起了学批评的革命性变革。兰色姆认为,学研究的对象只应当是诗的“本体即诗的存在的现实”.诗歌既有逻辑的构架.也有各部分的肌质,“如果一个批评家,在诗的肌质方面无话可说,那他就等于在以诗而论的诗方面无话可说”。  相似文献   

6.
姚云帆 《文教资料》2009,(10):12-14
本雅明早期文学批评思想的核心概念是“批评”。这一概念和德国歌德的“外观”有着密切联系,把握两者的联系,对理解本雅明文学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研究“批评”和来自于歌德的概念“外观”的关系,以《德国浪漫派中的艺术批评概念》为核心,透视本雅明早期文学批评的发展逻辑。  相似文献   

7.
王文茜 《学语文》2013,(3):76-76
在讨论金圣叹的批评文体之前,笔者认为有必要先对“文体”和“批评文体”的概念做简短陈述。首先,什么是“文体”?童庆炳先生将文体划分为“体裁”、“语体”、“风格”,认为文体是个大概念,并且是关于文学形式的大概念。我们再来看“批评文体”这个概念,蒋原伦先生曾提出,批评文体是体现在批评文本中的批评家的言说方式。知道了什么是“文体”和“批评文体”,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对金圣叹的批评文体做出分类。  相似文献   

8.
孔子的文学思想包括五个方面:其“关、善”说从功利主义的角度开启了中国古代以政治功利为目的的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传统,但它只片面地强调文学的外部作用,而忽略了文学内部规律的研究;其“文、质”说并非论述文学问题,从汉儒开始正式地将此概念引入文学批评,成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重要标准;在其“无邪”至“中”说的基础上派生出了“温柔敦厚”和“含蓄蕴藉”的审美追求;孔子的“兴、观、群、怨”诗教原则对文学理论的影响不仅在于这几个概念本身,而在于提示了“兴观群怨”这一行为物态化后的意义;孔子的诗论思想是汉儒诗教思想的发端,更是汉儒诗教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核心。  相似文献   

9.
新的《课程标准》突出强调:“在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在学好概念的基础上掌握数学的规律(包括法则、性质、公式、公理、定理、数学思想和方法).”因此,开展数学思想方法教育应作为新课改中所必须把握的教学要求.以下笔者就数学思想的教学过程中列举几例,仅供探讨.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教育科研和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数学思想方法的各种教育功能正日益展现出来,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问题已经引起了数学教育界的普遍重视。我国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指出:“(数学的)内容、思想和方法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习、研究与应用中都有重大的作用。”“在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在学好概念的基础上掌握数学的规律(包括法则、公式、定理、数学的思想与方法)”。这样,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就从现代教育思想的高度更加明确地提上了教学与教育科研的日程。为了促进数学教学改革,本文拟论述数学思想方  相似文献   

11.
一、追求升学率教育思想的表现和危害对追求升学率的教育思想,现在在概念上以及概念所反映的内容上有一种模糊的观念,其一表现为有人认为“片面追求升学率”是错误的,“追求升学率”则是应当肯定的,甚至认为现在应当解决的是如何追求升学率的问题。我认为“片面追求升学率”和“追求升学率”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把“追求升学率”作为教育的目的。反映在教学实践中,都是只向学生灌输升学考试必修课程知识,忽视非升学考试必修课程知识的学习。放松甚至放弃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相似文献   

12.
杜威教育目的观解读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威的教育目的观植根于其哲学思想和社会学思想,他在批判外在目的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的内在目的——“教育即生长”。虽然杜威的教育目的观受到许多教育理论研究者的批评与质疑,不过,在今天,这种教育理论依然有其自身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国民性”是比较教育研究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其内涵一直是学者争论的焦点。马林森在其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并阐述了以“情感”为内核的“国民性”思想,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比较教育的发展,对比较教育学科建设做出了贡献,也为今天开展比较教育研究提供了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巴赫金的“技术”思想出发,对其“复调理论”和“狂欢化理论”给予了定位,并对其表现出的“超技术(语言)”批评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在巴赫金的文论中贯穿着他对“技术”问题的思考,依次表现为他的“艺术中的技术”概念的提出,“超语言学”的理论经建构和他的“超技术(语言)”批评的实践,“复调”和“狂欢化”作为其中的代表充分体现了“超技术(语言)”批评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5.
对语文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怎样开设语文课程世纪之交,人们对语文教育加挞伐,甚至指证“误尽天下苍生语文”,大概并非否定学校设置语课程,而是批评学校语文教育的效果令人失望。其实这种批评值得商榷。研究一个对象,不但要研究它的结果,而且应当研究它的渊源,由果溯因。我们认为,我国学校语文教育的结果差强人意,首先需要反思学校语文课程的设置。先谈目的。我国现代语文课程的设置始于1904年1月(即癸卯学制),至今已近100年。当时的时代背景与社会氛围是“西学东渐”,是“经世济用”,是“变法维新,实业救国”。课程设置的初衷是让学生“能为中…  相似文献   

16.
批评是教育教学中难以避免的教育手段,但批评不是教育的结束,而是教育的开始为了达到教育的目的,批评学生之后还要注意“四防”。一防学生思想低沉,批评是一种否定,会刺激学生的。!灵。有的学生受批评后会产生消极情绪,从此萎靡不振。因此,教师在批评之后,应留心观察学生的表情和生活习惯有何变化,若发现问题,要赶快未取补救措施,如个别谈话,陈述利弊,疏通思想,求得信任,或抓住时机给予表扬,挽回“影响”,以振作其精神。二防学生疏远老师。学生受批评后,往往与教师有一个疏远期,就像一道伤口,让它自然愈合,就要较长的…  相似文献   

17.
民国时期,我国诸多有识之士积极引进并传播西方公民教育思想,蔡元培是代表人物之一.蔡元培身处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在深刻反思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借鉴吸收西方公民道德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五育并举”新教育方针.他主张公民道德教育为“五育”的核心,并对中国公民道德教育的目的、地位、内容及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初步形成较系统的公民道德教育思想.研究蔡元培的公民道德教育思想,对当今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仍具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8.
批评,是教师通过语言教育学生,影响学生行为的一种重要手段。是每位教师应当具备的一项基本功。因此,在教育工作中,如何巧妙地应用批评手段,以达到“通”情、“达”理、事半功倍的效果,是我们要深入研究的问题。一、批评教育的“四要”1.批评要“明确”批评针对性要强,批评对象要明确,批评内容要具体,批评目的要直露。避免那种老师愤愤然,学生昏昏然,漫无边际泛泛而谈的批评。结果,老师一阵“苦口婆心”,而学生左耳进、右耳出,没起到作用。2.批评要“及时”批评要及时,不可拖拖拉拉。对违纪行为要及时制止,防止“小洞不补,大洞难补”的情况…  相似文献   

19.
正确回答“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这一问题,科学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才能有效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而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实质性进展,也有赖于对“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的准确界定。因此,科学界定“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并形成共识就显得尤为迫切。思想政治教育发生论、本质论、价值论及主客体关系论等理论,是科学界定“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的学科基础。不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有利于对“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的界定更为科学、精准。  相似文献   

20.
“动机”是典型的心理学派术语,自从20世纪50年代末起,被引进二语习得研究领域并备受关注。随着语言学习和教育研究领域发生“社会文化转向”,“投资”这一经济学概念被引进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从社会文化的角度补充和发展了“动机”这一概念。两派论战多年,因此,有必要将心理学派盛行的“动机”概念与社会文化学派倡导的“投资”概念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两者存在的差异,并在此差异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思考,希望对二语习得社会心理研究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