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现代社会评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时,通常是从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人们的言行举止、文明习惯所体现的公民素质与精神面貌入手的。从国家和民族的角度讲,礼仪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社会风貌、道德水准、文明程度、文化特色、公民素质的重要标志。从公民个体的角度说,礼仪是一个人思想觉悟、道德修养、精神面貌和文化教养的综合反映。在我国教育史上,历代的当政者以及思想家、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对青少年的礼仪教育。荀子就曾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孔子也曾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他强调“:不学礼,无以立。…  相似文献   

2.
应把礼仪教育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础工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礼仪”一词,在我国很早就被作为典章制度和道德教化手段来使用了。我国历史上的很长一段时间,礼仪一直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以“礼”治国是古代中国的一大特征,而且由于礼制的推行,形成了中国古代以“礼”为核心的独特社会文明。中国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礼”成为中华文化的标志之一,也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脉里留下了“礼”的文化基因,成为对中华民族精神道德素质起着极其重要作用的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一道德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  相似文献   

3.
一、传承传统文化,开启"儒学校园"之门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明演化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被称作“礼仪之邦”、“文明的摇篮”……由此可见,古人尤其注重学“礼”和行“礼”,并把这一传统延续了下来。文明礼仪,在一定意义上,标志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反映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就个人而言,谦让有礼,落落大方,表明这个人是文明的,有教养的。反之,蛮横无礼,粗野鄙俗,只能说明一个人的愚昧落后,缺少教养。  相似文献   

5.
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遗产中的宝贵财富。作为传承民族文化生命的重要载体,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长期的文化心理积淀。中国的传统节日把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作为主要诉求;印度节日则具有浓厚的宗教特色,是人与神的同乐狂欢。  相似文献   

6.
礼仪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崇尚礼仪,号称“礼仪之邦”。孔夫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学礼开始。可见,礼仪教育对培养文明有礼、道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让孩子从小养成学礼仪、讲礼仪、用礼仪的好习惯,在农村幼儿园显得尤为迫切。  相似文献   

7.
刘文 《湖南教育》2006,(4):26-27
现代社会评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时,通常是从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人们的言行举止、文明习惯所体现的公民素质与精神面貌人手的。从国家和民族的角度讲,礼仪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社会风貌、道德水准、文明程度、文化特色、公民素质的重要标志。从公民个体的角度说,礼仪是一个人思想觉悟、道德修养、精神面貌和文化教养的综合反映。在我国教育史上,历代的当政者以及思想家、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对青少年的礼仪教育。苟子就曾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孔子也曾说:“道之以德.  相似文献   

8.
儒家礼文化主要是对五帝时代的社会礼文化的继承,儒家的礼乐文明使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步入了伦理社会。儒家礼文化的特点是“仁”、基础是“中庸之道”、主要内涵是“礼”和“乐”。宽容他人、尊重他人,为他人考虑,是儒家礼文化的基本规范和标准,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的和谐是儒家礼文化的最高追求。  相似文献   

9.
精神还乡的引魂之幡——20世纪中国神话学回眸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神话是一个民族最早的精神家园,回眸20世纪中国神话学的历程,发现中国文化精英们不仅对中国神话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做了全面细致的钩沉、搜集、整理与研究工作,而且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神话始终是一股有着深层影响的有力潜流,神话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最初庇荫之地,很自然地成为作家们的思想武库与灵感源泉  相似文献   

10.
礼仪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标准。礼仪素质是一个人思想品德、文化修养、心理素质等内在因素的外在表现,是人格结构的综合展示。礼仪教育是学校德育不容忽视的一项基础工作,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必须重视对学生的礼仪教育。一、“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礼仪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基础上,在人类的相互交往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是指一个国家和民族为了维系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交往而约定俗成的最基础的行为规范模式,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道德风貌、文明程度的反映。礼的本意是指敬神,引申为尊敬;…  相似文献   

11.
《史记》中的礼仪思想在部分本纪、世家、列传中都有体现,在八书中的《礼书》《乐书》中更多一些。其中《礼书》对礼学思想做了系统阐述。文章重点分析了《礼书》中司马迁关于礼仪的产生、礼仪的内容、礼仪的特点和礼仪的功能,对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建立礼仪文化自信、提升民族礼仪形象、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韩愈素以儒学传人自居。他的执着的儒学精神集中体现在他对传统的儒家礼乐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无论他居朝还是在野,主敬明德,以孝悌为本,严守礼仪,以礼治国是他一以贯之的礼治思想。刺潮八月,礼治精神尤显。不但劝帝封禅、置办乡校体现出其治国以礼、整饬朝纲之本怀,其祭神、祭鳄都彰显出寓儒家礼乐精神于民俗文化之中,借以敦亲睦俗之目的。他是真正的儒家礼乐文化的呵护者。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礼乐文化发展到周代,达到了鼎盛。周续殷礼,祭祀在礼乐文化中有重要地位。祭祀活动不断发展,逐渐程式化、秩序化,成为一种象征。周代的礼乐文化具有象征性。这在周代的乐舞艺术和青铜艺术上体现得特别明显。  相似文献   

14.
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现象,是当代高校德育工作中大学生礼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文探讨了民族文化特点与当代大学生礼仪教育之间的关系,强调在大学生礼仪教育中渗透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并阐述了处理民族文化与当代大学生礼仪教育关系的方法。在礼仪教育中渗透民族文化,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礼仪素养,还是弘扬民族文化礼仪、重建礼仪之邦、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Today the etiquette is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It becomes the reflection and manifesta-tion of one country’s politics,economy,culture in people’s social contact.Every nation has its own etiquette standard,which cre-ated with the spirit of the nation.In this essay will focus on the cultural difference in Chinese business etiquette and search for its root.  相似文献   

16.
周公制礼作乐和孔子从周隆礼,使礼成为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传统理念。礼之所以能常青于中华民族,关键在于礼之践行不息。在礼之践行方面,船山提出了"本仁行礼而施之无不顺"的思想,"本仁行礼"表明在仁与礼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即仁礼互实与互为体用。船山礼之践行思想是基于仁礼关系而展开的,实现了对传统的仁礼关系——仁内礼外的仁礼关系的价值开新,也凸显出船山礼学思想的实学特质。  相似文献   

17.
“中”、“和”的字形字义主要源于古老的礼乐传统,是华夏民族生存智慧与人文理性的凝练与展现,并构成了礼乐的价值内核。“中”强调的是经权相济的经验智慧,为礼乐实践的根本依据;“和”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和谐理想,乃礼乐生活的价值旨归。礼乐之“中和”精神的形成有着本体论和方法论两个层面的意义,不仅体现出了华夏民族对于真、善、美的理解与推崇,更是构成了中国传统礼乐文化的核心精神,乃其得以绵延发展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传统文化中规则意识出发,研究传统文化中“合规则性”的表现、发展。认为规矩意识来自中国传统文化对规范的认可、服从和崇拜,在中华民族发展的过程中,人们普遍接受社会通行的价值观及规则,“合规则性”是国人自然品性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人从生存到审美的合规则意识都为在职业教育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有机整合提供了基础,职业教育必须从传统文化的营养中培育以“合规则性”为核心的现代工匠精神。  相似文献   

19.
清代地方官学是各地标志性的官方建筑之一,儒家政治原则中教化思想的物化象征,是举行释奠、乡饮酒礼等礼仪的重要场所.清政府对各种礼的规定具体而详尽,图通过在地方官学中举行各种礼仪行礼乐教化之实,各地并无足够的财力依制举行,致制度上规定的礼仪无法在实践中确实执行.  相似文献   

20.
李滢  郭海峰  王军 《铜仁学院学报》2011,13(4):100-102,108
荀子是战国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其以“礼”为核心的教育思想不仅推动了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深入发展,而且对后世的教育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提出的“隆礼重法”、“化性起伪”、“贵师重傅”等教育理念对当前我国高校礼仪教育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