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罗贯中选择三国中国力最弱、历时最短、疆域也最小的蜀汉集团来表达自己的理想和希望 ,是由他生活的时代及他的经历、个性决定的 ,这也是《三国演义》悲剧的实质和根源  相似文献   

2.
罗贯中选择三国中国力最弱、历时最短、疆域也最小的蜀汉集团来表达自己的理想和希望,是由他生活的时代及他的经历、个性决定的,这也是《三国演义》悲剧的实质和根源。  相似文献   

3.
《三国演义》是一部杰出的古代长篇小说,它描写的是以刘备、诸葛亮为核心的蜀汉集团为正义进步的统一大业而战斗到底终归毁灭的悲剧.尽管英雄们在强大的邪恶势力面前显得力不从心,但他们前仆后继,百折不回.勇往直前,直至倒下.他们死了,但他们的崇高精神长存人间,永远激励着后人为正义而战.整个作品充满了浓厚的悲剧色彩,具有一种强烈的震撼人心力量.而在这一大群可歌可泣的悲剧英雄中,诸葛亮无疑是最为感人最有代表性的人物.  相似文献   

4.
《三国演义》贯穿着作者"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表达了普通劳苦大众的理想和愿望。然而事与愿违,仁君、贤臣、忠义为本的蜀汉集团却被代表邪恶、霸道的曹魏集团所覆灭。蜀汉集团覆灭的悲剧根源在于:一、"忠义"高于一切,危害了国家利益;二、劳师远征,背弃"隆中对"战略;三、贤才匮乏,蜀中后继无人。  相似文献   

5.
汉中,因了诸葛亮而在《三国演义》里留下了重重的一笔,而汉中之东的安康却因了诸葛亮而在《三国演义》里几乎成为一片空白,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安康在三国时期亦是血火交融的战场,魏、蜀、吴三国都曾用兵于此。《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为什么要淡化安康的史料进而模糊安康呢?本文认为是因为安康的史料暴露了蜀汉在战略上.用人问题上的失误,不利于诸葛亮形象的塑造,罗贯中有意识地淡化处理了安康的史料。由此,我们更强烈更具体地感受到罗贯中驾驶史料的高超能力。  相似文献   

6.
《三国演义》表现了作者罗贯中对于历史主体——人的深切关注。本文借鉴西方悲剧美学中的某些观念,分析悲剧人物在实践忠义伦理、追求生命价值实现和与天命抗衡三个不同维度上所体现出的悲剧精神,从另一角度诠释《三国演义》的伟大之处。  相似文献   

7.
《三国演义》中蜀汉的败亡在很大程度上是政治与道德的矛盾冲突造成,具体而言,就是道德原则代替政治原则,蜀汉主要人物身上狭隘的“义”的道德观念严重影响到他们的政治行为,桃园结义事件已暗示出蜀汉最后命运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8.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赞扬川中名士张松能“一目十行”,“过目不忘”。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到宝、黛斗嘴时借林黛玉之口也说过:“你说你会过目成诵,难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他们对“一目十行”显然是肯定的。然而时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今天,我们的一些同志却对“一目十行”持否定态度,将其与囫囵吞枣划上了等号,极力加以反对。东晋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提出的读书方法“好读书不求甚解”,则几乎成了被抨击的“狂说”。一些语文课上指导学生读书也一味强调精读、  相似文献   

9.
以《三国志玉玺传》为文本依据,参照了陈寿《三国志》、裴松之《注》、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毛氏父子《三国演义》和元明清"三国戏",论析了刘备一生的爱情纠葛,强调了刘备妻妾的婚姻悲剧其实是由政治悲剧所造成。而《玉玺传》的作者又依据下层人民的善良愿望,给刘备妻妾的婚恋注入理想色彩,增添了浓重的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对罗贯中小说《三国演义》整体把握的前提下,结合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着重分析小说中人物诸葛亮的性格、行为、能力,探讨诸葛亮所谓的"智慧"给蜀汉集团带来的影响。提出诸葛亮"小智大愚"的观点,指出诸葛亮的智慧只是停留在微观的层面上,其人物本身并不具备站在宏观层面上审时度势的气魄和能力,他并没有那么"神"。  相似文献   

11.
《当代学生》2012,(24):58-59
《三国演义》,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小说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本期"微阅读"书目:《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英雄不问出处,良知不分贵贱。刘、关、张桃园结义之时,刘备不过以织席贩履为业,关羽张飞也只是市井间的贩夫走卒。然而,身份低微,却心系朝廷。在汉末的乱世中,这几个"匹夫"以匡扶汉室为己任,最终名垂千古。诸葛孔明躬耕隆中,不出茅庐,却胸怀天下。一介布衣终刘备托孤重臣、蜀汉顶梁之柱。而成就这些草根之英雄伟业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文学史上。清代戏剧家孔尚任被罢官的真正原因,近三百年来,始终是一桩“疑案”。目前通行的文学史著作和文史类工具书,关于孔尚任被罢官的说法,不外乎如下几种: 因《桃花扇》得祸说。新编《辞海》即持此说:“(孔尚任)经十余年时间,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写成传奇剧本《桃花扇》。当时与《长生殿》作者洪昇有‘南洪北孔’之称。不久即罢官回乡。”此说虽未免有点儿含糊其辞。但其因果关系是不难看出的。中华书局出版的吴晗主编“中国历史小丛书”之一《孔尚任和桃花扇》亦持此  相似文献   

13.
在史诗视域下观照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无论是从最适宜于史诗性作品成功创作的题材内容来看,还是就其宏大的史诗叙事,独具史诗性民族英雄特质的蜀汉英雄形象,以及极具史诗意味的美学风格看,都堪称一部中华英雄史诗,它是罗贯中留给后世的一份珍贵的史诗性文学瑰宝。  相似文献   

14.
略论姜维     
姜维既是三国时期的一个重要历史人物,也是《三国演义》中一个不可忽视的艺术形象。姜维的一生主要可分为归降蜀汉、北伐曹魏和假投降三个阶段。在姜维形象的塑造上,罗贯中对于归降蜀汉和假投降这两个片段的描写是成功之笔,原因在于前者使主次人物形象相得益彰,后者则有赖于历史事实本身的曲折奇妙,而对于北伐曹魏的描写就相形见绌了,这主要是由于受主题、篇幅和角色地位的限制而过分拘泥于史实的缘故。  相似文献   

15.
《桃花扇》是一部接近历史真实的爱情悲剧,侯李爱情所遭遇的政治变革凸显了强烈的时代和民族悲剧特色,面对国破家亡的历史命运,二人的悲欢离合显得微不足道,在孔尚任的笔下,政治悲剧要高于爱情悲剧,这体现了文本的理性光芒,并且成为教化后人在情感小我与民族大我之间抉择的教科书。  相似文献   

16.
清初剧作家孔尚任的《桃花扇》脱稿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六月之说,似已成定论。本人之所以对这个问题提出异议,是因为发现了孔尚任的有关自述前后存在着难以自圆其说的矛盾。康熙三十八年(己卯)三月,孔尚任作《桃花扇小引》(以下简称《小引》),其中说:  相似文献   

17.
评价学的标准是艺术的感染力与其感染人的程度。《三国演义》的大量情感描写表明,作有意以情感人,以多方面的情感因素渗透弥漫于全书,使这一部主要以故事取胜的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了诗意,成为耐人咀嚼的“有意味的形式”。作为历史小说,又从哥德《浮士德》、司汤达《红与黑》等成书情况看,《三国演义》是根据于前代资料而由罗贯中个人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出现表明:我国历史小说由“讲史”话本向章回说部的过渡,其实是民间创作向个人创作的转变;中国古代由个人创作长篇小说的历史从罗贯中《三国演义》开始。  相似文献   

18.
侯方域是《桃花扇》所塑造的男主人公形象。通过艺术典型侯方域来考察孔尚任对历史人物的改造,这些改造反映了孔尚任抨击权奸、谴责福王的政治思想和对复社文人褒中见贬的政治态度,并表达了他归隐的愿望,体现了《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19.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在《三国演义》里,作者罗贯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位被称为“古今贤相中第一奇人”的传奇人物——诸葛亮。小说对诸葛亮一生的描写可划分为两个部分,即前二十七年的静心学艺和后二十七年的建功立业。后一部分又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辅助刘备从无立锥之地到建立蜀汉政权;第二阶段是从刘备托孤到六出祁山,辅助后主兴复汉室.尽管诸葛亮在辅助后主期间六次北伐均遭失败,兴复汉室的理想化为泡影,蜀汉政权也在  相似文献   

20.
孔尚任的《桃花扇》是我国十七世纪末期出现的一部杰出的历史传奇。其题材以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中心、为线索,贯串了明朝崇祯末年及弘光王朝从动乱到覆亡的悲剧历史。《桃花扇》既有很强的思想性,更有高度的艺术性,以艺术的真实反映了历史的真实。作者孔尚任在《桃花扇·试一出·先声》中借老赞礼①之口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