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歌德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听了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教学《一夜的工作》后,着实令人感动。学生之所以把课文读得人情入境,感人肺腑,泪涕涟涟,是因为王老师会让学生用“两只眼睛”读课文,用“一只眼睛”阅读文本,知道文章字面要表达的内容,用“另一只眼睛”读文本,就是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用心真切地感受文本,引导学生用心灵与文本进行对话,读懂文本“背后”的意思。涵养深厚的王崧舟老师在这节课上,让学生用“两只眼睛”读课文,给我们做出了极好的典范。姑且择其部分简析。  相似文献   

2.
歌德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听了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教学《一夜的工作》后,着实令人感动。学生之所以把课文读得入情入境,感人肺腑,泪涕涟涟,是因为王老师会让学生用“两只眼睛”读课文,用“一只眼睛”阅读文本,知道文章字面要表达的内容,用“另一只眼睛”读文本,就是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用心真切地感受文本,引导学生用心灵与文本进行对话,读懂文本“背后”的意思。涵养深厚的王崧舟老师在这节课上,让学生用“两只眼睛”读课文,给我们做出了极好的典范。姑且择其部分简析。例如…  相似文献   

3.
歌德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听了著名教师王老师教学《一夜的工作》(九义教材第十一册)后,着实令人感动。学生之所以把课文读得入情入境,感人肺腑,是因为王老师会让学生用“两只眼睛”读课文,用“一只眼睛”阅读文本,  相似文献   

4.
师:刚才我们一起读的儿歌里面的眼、耳、鼻、舌、手,它们是我们的感官。同学们可知道,我们观察事物的时候,为什么要用两只眼睛?你猜猜可能是什么原因?生:用一只眼看不清楚,用两只眼的话,看得清楚。生:用一只眼睛看方位不正确,用两只眼睛看的话,方位就正确了。师:那到底两只眼睛有什么好处,我们做个小实验来看一看,好吗?(一边说明一边演示,学生也一边尝试)首先,请大家用自己的一只手做一个空心的小眼罩,然后把自己的一只眼睛遮起来,头保持不动,看看你的周围。我们再换一只眼睛,再试一次。最后,我们睁开两只眼睛,头仍然保持不动,看一看周围。…  相似文献   

5.
正歌德说:"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看,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同样,在"阅读"那些名师的课堂教学时。也要用两只眼看,一只眼用来欣赏课堂的精彩和教者的风采,另一只眼去透视精彩和风采的背后:他们怎样备课的呢?一.读——"找回世界上最美的声音"名师们的精彩课堂上,都有  相似文献   

6.
让学生自主了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小英 《江西教育》2004,(12):38-38
最近,笔者听了一堂语文阅读课,上的是《一夜的工作》(人教版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一课,执教教师是这样安排教学的: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即“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然后让学生动手从课文中涌出能反映周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的句子;最后全班交流讨论。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把时间让给了学生,学生的活动量很大,又是自读,又是自找自画,还有自由讨论,你能说这不是自主学习吗?可我们仔细一分析,就会发现,学生的活动都是接受老师的“指令”,并非真正的“自主”,说白了,学生还是听命于老师,处于被动的角色。这样的学习活动能说主动参与吗?他们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有多少?  相似文献   

7.
歌德曾经说过:“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这句话为我们指明了读书的理想境界:读出文本的精髓,读出属于自己的思辨,渎出属于自己的感悟。对于教师来说,教会学生读书是第一步,  相似文献   

8.
歌德在谈到阅读的时候说过一句经典的话:“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文字的背后隐藏着什么呢?隐藏了很多很多的东西,甚至隐藏了作者最真实的想法。或者还隐藏着连作者自己也没有意识到的东西。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就要探寻文字背后的意义,赋予它新的生命和活力。  相似文献   

9.
一、自读课题,感受“爱国情”1.讲述: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让我们深情地读一读课题。(生读课题)2.从题目中,你感受到了什么?3.师板书生谈的感受,指出“爱国”。(生再一次读课题)设计意图“: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又是文本的文眼,教学初,教师抓住这一有效资源进行开发、利用,让学生两次读题目,感受题目中的情,为学生更好地走入文本而铺垫了良好的情感基调,更好地实现披文入情。二、自读课文,感知“爱国情”1.让生默读课文,标出文中能够表现肖邦爱国之情的句子。2.组织交流,让生说自己所标出的句子。设计意图:在学生的情感被…  相似文献   

10.
动物都长有两只眼睛,从来就没有长一只眼睛的动物。为什么都非得长两只眼睛呢? 先让我们来做个简单的实验,取出两支削好的铅笔,蒙上你的一只眼睛,设法将两只铅笔头对准(与人体平行方向)。不蒙  相似文献   

11.
《荔枝》语言朴实,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无限思念之情。本文的重点是表现母亲对儿孙的爱,引导学生具体感受这融于“小事”之中的深深母爱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为突破这一重难点,可做以下设计:一、强化初读,走近文本以赛读的形式调动学生熟读文本,达成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课文写了母亲的哪几件事,读读并体会从这几件事中你能感受到什么?这样让学生初步感知母亲的爱。二、品读感悟,走进文本1.读进文本,读中感悟。引导学生仔细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在有感受的地方写下自己的体会。再进一步提出默读…  相似文献   

12.
<正>统编语文教材四下课文《小英雄雨来》选自管桦的同名中篇小说,小说塑造了一位水性高超、机灵活泼、英勇顽强的抗日小英雄形象。小说一经发表即受到读者的高度喜爱,选入语文教材后,小英雄雨来的形象便深深地扎根在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心中,成为他们的偶像,激发起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小英雄雨来的形象为什么能深入人心?小说的魅力到底在哪里?歌德说过:"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那么我们就用"另一只眼睛"看  相似文献   

13.
独到的“眼睛论”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在谈及企业与机遇的问题时,提出了独到的“眼睛论”、让人耳目一新。他幽默地把企业分为三大类:一类是一只眼睛的企业,观念上处于计划经济时期,眼睛只盯着政府;一类是两只眼睛的企业,一只眼睛盯用户,一只眼睛盯员工,以满足双方...  相似文献   

14.
“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背面的话。”(哥德语) 一、培养数学思维的现实意义 什么是“纸背面的话”?是人的思维,我们要思要想,要多思多想。人们常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好数学可以让一个人面对问题时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它是一个人能力的真实体现。当前的课程改革要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价值的体现在哪里?就是要让我们的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能把他们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 思维虽然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数学来源于生活,我  相似文献   

15.
有幸聆听了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的《一夜的工作》,他精湛的教学技术、丰厚的文化底蕴,以及课堂上表现出的敏锐的思维能力,让我们深深折服. 片段一 师:仔细、认真地读课文,读完后,想一想,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总理的这一夜,你会用哪个词?书上的、自己想的都可以. 生:我用“劳苦”这个词来概括,我认为总理的这一夜是劳苦的一夜. 生:我想用“简朴”来概括总理的这一夜. 师:总理吃的食物非常简单,你认为他很简朴. 生:我用“伟大”这个词来概括总理的这一夜.  相似文献   

16.
我们经常对学生说,读书要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字面,另一只眼睛看到文字背后。可我们在解读教材的时候,往往也会陷入到“一只眼睛”的瓶颈,只是单纯地围绕着一些常识性的知识做一些机械性的练习,读读书、写写字、答答题,要么针对某一个问题发散一下,除此以外好像再也看不出什么东西、使不出新的招式来了。  相似文献   

17.
安武林 《小朋友》2004,(1):2004
有一天早晨,小兔子皮尔拿起了镜子,想看看自己收拾好了没有。但是,他突然发现自己的两只眼睛不一样了:左眼绿,右眼红。妈呀!皮尔惊叫一声,扔掉了镜子。多么可怕啊!皮尔捂着左眼上学去了。在路上,他碰见了好朋友莱莱。莱莱问:“皮尔,你的眼睛怎么了?”皮尔说:“一粒沙子吹进了眼睛里,疼。”上课的时候,老师发现皮尔一直捂着左眼睛。老师奇怪地问:“皮尔,你怎么了?”皮尔说:“我害眼病!”老师说:“哦,那你就坐第一排吧,一只眼睛看不清黑板的。”在家里的时候,爸爸发现皮尔老捂着一只眼睛,爸爸问:“皮尔,你的眼睛害病了吗?”皮尔说:“哦,不,我…  相似文献   

18.
德国著名作家歌德曾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有思想的教师,不单教教材,更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凭借教材举一反三。我们的语文书是可借鉴、可运用的文本。教师用心  相似文献   

19.
笑话与谜语     
我用一只眼睛看“电影票多少钱一张?”“10戈比,孩子。”“我只带了5戈比。放我进去吧,我用一只眼睛看好了。”  相似文献   

20.
一、看图激趣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挂图。(1)你在图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想告诉大家吗?(2同学们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犤设计意图犦让学生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美好,激发学习兴趣。二、初读感知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倾听,注意听清字的发音。2.学生自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3.同学互读互查。同桌可每人读一遍课文,互相交流评价读课文情况。看“朋”、“生”、“娘”等重点字是否发音准确,课文是否读通读顺。4.小组讨论:你读懂了什么?犤设计意图犦用优美的音乐,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初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