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的词语由于相互之间字音或字形近似,以及字音和字形都近似等原因,很容易把它们搞混淆。因此,必须要对其进行仔细辨析,才能有效地避免失误。“王”与“皇”辨析“王”与“皇”有相同之处,都是指古代的帝王。例如:“故百王之法不同”《苟子·王田》;“余语汝三星五帝治天下”《庄子·天运》。但这两个词语也有不同之处,那就是“皇”只能指帝王,而“王”除了措帝王之外,还可以指诸侯王、郡王、亲王等。例如:“时秦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史记·屈原列传))。“皇帝”一词就是由“皇”发展而来的,从秦始皇开始使用,以后的历代…  相似文献   

2.
《楚辞·离骚》:“麾蛟龙使梁津兮,诏西皇使涉予。”王注:“西皇,少(?)也。”洪补:“少(?)以金德王,白精之君,故曰西皇。”朱注、蒋注皆采之。王夫之《通释》:“西皇,魄之灵也”。“西海,西之极,魄之藏也。”悉以后世道教诡谬之说比傅。王闿运《楚辞释》至谓:“穷石、洧盘皆在西极,以喻秦也。”“流沙,弱水所入,今西藏地也。西皇,其地君长。”荒谬已极。前此之李光地《离骚经解》意实近此,竟以为屈子曾有投敌之念,“所过山川,悉表西路,然父母之邦可去,而仇雠之国不可依”;朱骏声《离骚补注》  相似文献   

3.
一、中国四大名楼1.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登鹳雀楼》)2.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唐·崔颢《黄鹤楼》)3.岳阳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宋·范仲淹《岳阳楼记》)4.滕王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  相似文献   

4.
给“监考”改名的最初思考来自对“监”字意义的不满。什么是“监”?《说文解字》注解“监”为“临下也”,《古代汉语词典》注解“监”为“从上视下”。显然,“监”这个词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带有明显的居高临下的意味,如“监观四方,求民之莫”(《诗经·大雅·皇矣》)。  相似文献   

5.
“补语”和“状语后置”的位置都在谓语后面,因而容易混淆。如:①战于长勺。(《曹刿论战》)②沛公欲王关中。(史记·项羽本纪》)③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史记·陈涉世家》)①句中介词结构“于长勺”补充说明“战”的地点,作补语。②句中“王”后面省了介词“于”,“王”活用作动词“称王”,“关中”作“王”的补语,补充说明称王的范围。③句中介词结构“以尉首”补充  相似文献   

6.
[二四]耍赖,放肆,恣意妄为。元·高文秀《遇上皇》杂剧《赏花-'时》:“则为你一貌非俗离故乡,二四的司公能主张,则他三个人狠心肠,做夫妻四年向上,五十次告官房。”《董西厢》诸宫调《满江红》:“红娘闻语,吸地笑道:‘一言赖语,都是二四。’”[二五]指阴阳与五行(即金木水火土)。清·曾国藩《居敬箴》:“天地  相似文献   

7.
三、催攒皇木的时间发生在嘉靖37年之前 关于采办皇木之事,据《明史》记载,武宗时有一次;神宗时有一次;世宗时则有三次。 《明史·世宗》载: 嘉靖20年5月戊子,“采木湖广,四川。”嘉靖22年3月庚戌,“遣使采木湖广。” 《明实录·世宗实录》(7617页)载:  相似文献   

8.
有人提出: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七单元将《鸿门宴》“竖子不足与谋”句的补充宾语“之”注释为代项庄不妥,而应代项王,云云。问题提得好,但解决得不好,故此再加辨析。 从根本上说,将“与谋”解释为“与之谋”便似是而非。“与”在这里并非介词,其  相似文献   

9.
《楚辞·九歌·国殇》“凌余阵兮躐余行,主骖殪兮右刃伤”二句,今《楚辞章句》、《楚辞补注》各本王逸注云:“言敌家来,侵凌我屯阵,践躐我行伍也。”此注“敌家”一词,钱钟书先生《管锥编》第2册谓乃汉、唐古语,今语则分言“敌方”、“冤家”,并引《三国志·蜀书·法正传》“敌家则数道并进”(‘则’字各本无,钱先生误衍)一语为证。今案:《楚辞》王注“敌家”本作“敌众”。《国殇》前云  相似文献   

10.
<正>《教育学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教育学辨析》一书(下文简称《辨析》)是怎么来的,时间跨度有多长?对于一位著作颇丰、跨度较大的学者而言,弄清《辨析》成书的原委始末,或可帮助我们走进(近)陈桂生的精神世界。《辨析》果真只有“辨析”这一条“明线”吗?是否尚有其他“暗线”?陈桂生教育学辨析的旨趣究竟何在?以下略谈笔者阅读《辨析》的感受。  相似文献   

11.
《屈贾列传》中的长沙王陶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贾谊曾先为长沙王太傅,后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为文帝少子刘揖①,而长沙王的姓名《史》《汉》贾谊传中均无注。《资治通鉴·汉纪·文帝纪四年》胡三省注长沙王“吴差也”。由此知长沙王非刘氏宗族。《史记·汉兴以来...  相似文献   

12.
鲍照《芜城赋》:“制磁石以御冲,糊赪壤以飞文。”前一句《文选》李善注:“《三辅黄图》曰:阿房宫以磁石为门,怀刃者止之。《广雅》曰:冲,突也。”李周翰注又作了补充:“磁石吸铁,故以为门,有怀刃者则吸之,使不得过,故云御冲。”现今各种选本都从李善注而来,一般把“冲”解作“袭击”。对这样的解释,我想提出不同意见。《诗经·大雅·皇矣》:“以尔钩援,与尔临冲,以伐崇墉。”毛传:“冲,冲车也。”《左传·定公  相似文献   

13.
《十通索引》,一九三八年商务印书馆编辑、出版,是查检“十通”的重要工具。所谓“十通”,是指十部有“通”字的政书,即,《通典》(唐代杜佑编)、《续通典》(清代嵇璜等编)、《皇(清)朝通典》(清代嵇璜等编)、《通志》(南宋郑樵编)、《续通志》(清代嵇璜等编》、《皇(清)朝通志》(清代嵇璜等编)、《文献通考》(元代马端临编)、《续文献通考》(清代乾隆敕撰)、《皇(清)朝文献通考》(清朝乾隆敕撰)、《皇(清)朝续文献通考》(刘锦藻编)。通典、通志、文献通考三大系统各自连贯,汇集了自传说中的尧、舜、禹至清代末年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各项制度的沿革,是研究古代典章制度的必读参考书。由于“十通”卷帙浩繁,查检颇为困难。为方便使用,商务印书馆在影印“十通”时,特编印《十通索  相似文献   

14.
<正>“辨”,之释,《说文》:判也;《广韵》:别也;《易·乾卦》:问以辨之;《礼·学记》:离经辨志,注辨谓考问其所定也;《周礼·天官》:弊群吏之治,六曰廉辨,注辨谓辨然于事分明,无有疑问也。《现代汉语词典》中“思辨”词条注释中有“思考辨析”之义项。所谓思辨,顾名思义就是思考和辨析,以分析推理判断所获取的信息为基础,对事物和问题进行推敲评判,最后形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5.
执教《先秦诸子选读》一书时,学生对课后的“相关链接”“知识卡片”及其他资料中出现的“譬喻”“比喻”“讽喻”和“设喻”等概念分辨不清。笔者不揣浅陋,试结合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以下简称《发凡》)、王希杰先生的《汉语修辞学》(以下简称《修辞学》)以及汉语词典等工具书,对以上概念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16.
“察”与“查”这两个字,在意思和用法上有相近之处,误用和混用现象不少,在此略作辨析。“察”,意思是仔细看。如《易·系辞上》:“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引申为明辨、详审,如《孟子·梁惠王》:“明足以察秋毫之末。”又引申为考察、调查,《论语·卫灵公》:“众恶之,必察焉;众善之,必察  相似文献   

17.
一“兵要”一词最早见著于史籍的是《左传》,闵公二年“偏躬无慝,兵要远灾。”在《三国志·魏·王粲传附陈琳》中亦有:“今将军总皇威,握兵要,龙骧虎步,高下在心。”这里“兵要”一词是指兵权而言。《荀子·议兵》:“王曰:‘请问兵要?’  相似文献   

18.
“言”与“语”都有“说话”的意思,一般认为是同义词。从现代汉语的习惯来看这两个词,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因此也很少有人来辨析它们。其实,这两个词在用作动词时有着完全不同的词义特点,在先秦的古代文献里区别是比较明显的。古代的注释书和训诂专书很早就注意到它们的区别,辨析得最清楚也最确切的是郑玄的《礼记·杂记注》和毛亨的《诗经·大雅·公刘传》。《礼记·杂记》:“三年之丧,言而不语,对而不问。”郑注:“言,言己事也,为人说为语。”孔颖达疏:“谓大夫、士言而后事行者,故得言已事,不得为人语说也。”——这就是说,主  相似文献   

19.
在古汉语中,“所”的用法有:(1)名词,表处所。如《左·僖28年》:“公朝于王所。”(晋侯到王的住处去朝拜。)(2)作连词,只用于誓辞中。如《左·宣17年》:“所不此报,无能涉河!”(如果不报这仇,不能再过黄河!)(3)作数词,表约数。如《史记·留侯世家》:“父去  相似文献   

20.
王忆贫,黄石理工学院高级工艺美术师,曾先后出版《钢笔字帖》、《刊头艺术》、《世纪风书画家作品集·王忆贫作品》、《当代书画家作品小辑·王忆贫陆文华》,国家邮政局出版、发行明信片《王忆贫国画作品“蕉下双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