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杨绛 《出版参考》2005,(26):41-42
许多人说,钱钟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他本人却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所以他读的书很多,也不易遗忘.  相似文献   

2.
近日读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才知道钱钟书夫妇自1974年5月后一直栖身于“学部七号楼西尽头的办公室”:“……我到学部向文学所的小战士求得一间办公室,又请老侯为我保驾,回家取了东西.把那间办公室布置停当。1974年的5月22日,我们告别了师大的老年、中年、幼年的许多朋友.迁入学部七号楼西尽头的办公室。”  相似文献   

3.
钱钟书的翻译美学观,特别是其"化境"思想深植于中国翻译美学实践之中,进一步深化了中国传统翻译美学的思想,对中西方语言文化的交流与互译有着理论及实践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静琴 《大观周刊》2012,(16):259-260
在做中学才是真学,在做中教才是真教,把求知、教学、做事和技能相结合是职业教育最大的特征。我将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的教育方法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应用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一做,通过运用形象思维帮助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通过挖掘课本中的“做”的知识,培养学生“学”的兴趣。  相似文献   

5.
钱钟书认为"化境"是文学翻译的最高境界,就是在翻译过程中,既不能因为语言差异而出现牵强的内容,又能完整保存原作的韵味。他的"化境"翻译思想融合中西文化之精髓,对中西方文学中的互解、互译有着重要的价值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编辑学报》2011,23(4):376
1首字是zao的动宾词组,全用“做”做准备/做广告/做生意/做贡献/做事情/做手术/做检查/做父母/做文章/做实验/做朋友/做斗争/做游戏/做动作/做试验/做报告/做研究/做调查/做处理/做运动/做努力/做调整/做后盾/做表率/做模  相似文献   

7.
听说过倚老卖老,也听说过倚小卖小,没有听说过“倚中卖中”。 倚老卖老的资本是“老”,即年龄、经验、功劳、资历等。倚小卖小卖的是“小”,即年龄兼无知、无畏、反叛等等。既然“老”和“小”是可以倚卖的,那么中年人也应该可以卖“中”,何以就没有人说“倚中卖中”呢?  相似文献   

8.
如何判别“作贡献”与“做贡献”哪个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任 《编辑学报》2008,20(3):234
问如何判别“作贡献”与“做贡献”哪个对?答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说明一些情况。“作”和“做”都是动词,读音也相同,可是用起来却十分棘手。用它们来组词还比较好办,比如“作法”与“做法”,“作人”与“做人”,“作主”与“做主”,“作为”与“做为”,等等,对不对,哪个对?拿不准时翻翻字典,一般就能够解决;但“作贡献”与“做贡献”,  相似文献   

9.
《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对“十四五”时期主题出版工作设定了宏伟目标和宏观路径,出版单位应深刻领会规划基本精神,从切实做好顶层设计、不断强化项目落实、高度重视作者质量、加强编辑人才培养、重点突破整体优化、放眼国际练好内功、有效激励合理回报等方面做强做优新时代主题出版。  相似文献   

10.
"作”与"做”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玲  陈燕 《编辑学报》2001,13(4):243-243
"作”与"做”这2个字的使用频率相当高.在口语中,由于"作”与"做”发音相同,而无须区别使用,但在书面语言中,要想正确使用"作”与"做”就比较困难了,往往出现两字混用和错用现象.这给我们编辑加工、校对文稿带来诸多不便.那么,如何正确区分和使用这2个字,从而避免写作和出版物中的错用呢?  相似文献   

11.
“作”字读ZUOE时与“做”字同音,是两个很容易混淆的字。使用时可依据以下几条:  相似文献   

12.
一 编辑与校对如何区分"作"与"做"?这也许是绞尽脑汁想要提高图书编校质量的编辑们最感到头痛的问题之一.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社会上对这两个字的区分完全没有统一的标准.比如说,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校对研究委员会1998年制订的<图书编校质量差错认定细则>(以下称<细则>)第二条规定:"语言文字正误的判别,以<现代汉语词典>(1996年修订第三版,以下称<现汉>)、<新华字典>(1998年修订本)等常用工具书为参考依据."然而,在"作"与"做"的使用上,<细则>却与<现汉>很不相同:<细则>"在图书中不论使用首选字和参选字都应看作是正确的"(第十五条)和"把量符号当作纯数使用"(第四十五条)中的"看作"当作",在<现汉>都被列为词条,但写成"看做"当做".  相似文献   

13.
新闻记者如何在当前形势下完成好"走基层、转文风、改作风"的新闻实践活动,是目前摆在新闻工作者面前最直接和实在的问题。"俯身接地气,抬头谋发展",作为城市交通台的记者如何在这"俯身、抬头"间更好地为听众服务,助力城市交通广播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14.
2005年,全球传媒娱乐业最大的一件事,就是跨国传媒集团纷纷向新媒体的主动转型,他们从“想”新媒体。“说”新媒体的阶段,进入了实实在在“做”新媒体的阶段。[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阳光照在你脸上,温暖留在我们心头。”新闻有力量,也有温度。在对客观事实的报道,唤起社会关注的目光时;在剥开层层“阴暗”,坦露真实,引发批判的声讨时,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好新闻应该是有温度的,这种温度来自于你是否具有人文关怀的素养和你的作品是否被一种人性的光辉所照耀?而这通常也被认为是新闻的伦理。  相似文献   

16.
书越多越好     
家里没有多少书,而又能做出大学问的人,最让人佩服,比如钱钟书。据到过他家里的人说,好像书并不多。此类学者,一是童子功好,记忆力惊人,书中的知识早就化成血肉了;二是环境好,中科院的文学所资料室,藏书丰富,借阅方便。在一般人眼中,凡多少能做一点研究的人,家里总是书很多,当然这个“多”,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准。  相似文献   

17.
韩剧唯美纯粹的爱情在众多"精神类药物"中"药效"尤为强劲,让观众尤其是女性观众在韩剧编织的梦境中沉醉。本文以韩剧的爱情进化论为第一切口,再从拒绝性爱的纯粹爱情、韩剧"男神"、编剧中心制、制作要求方面,探析韩剧成功之道。  相似文献   

18.
广播记者如何践行"走转改",创新报道形式和方法,做活、做优"三农"报道?笔者认为,一方面在内容上要符合中央不断出台的惠农政策,要有时代内涵;另一方面,记者在采访中要接地气、转作风,善于寻找"三农"之变;同时写作上要改文风,认真研究广播语言,用好农民语言,使听众愿意听、喜欢听。  相似文献   

19.
魏邦良 《出版参考》2006,(26):33-34
近日读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才知道钱钟书夫妇自1974年5月后一直栖身于"学部七号楼西尽头的办公室":"……我到学部向文学所的小战士求得一间办公室,又请老侯为我保驾,回家取了东西,把那间办公室布置停当.1974年的5月22日,我们告别了师大的老年、中年、幼年的许多朋友,迁入学部七号楼西尽头的办公室."  相似文献   

20.
出版集团上市热潮在最近几年内会不断升温,这是中国出版产业不断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出版集团改善治理结构,提高管理水平,迅速做强做大的重要途径。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