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学的人文精神文丰而意博,理深而旨远。其中的"和"、"仁"、"义"、"礼"、"智""信"等可贵的人文因子,对于构建当代大学开放兼容、以人为本、崇德守朴、和谐有序、求真务实、诚信敬业的大学精神有着积极的启迪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现代大学精神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积极的生命意识、真善美的人生理想、社会整体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可以医治目前大学生群体所表现出来的生命意识、集体意识淡漠、利己主义、享乐主义严重等阻碍大学精神建设的一系列问题.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指导建设大学精神,一方面可以避免大学精神向消极、错误的方向发展,有助于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精神;另一方面可以继承、净化中国传统文化,赋予其以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论传统大学精神与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颖 《江苏高教》2006,(1):24-26
由于传统大学精神的衰微,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在构建过程中常常摇摆不定、顾此失彼。坚持大学自治,建立充分协调大学、政府和社会关系的现代大学管理体制;弘扬学术自由,建立合理协调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关系的现代大学管理机制;重建大学的批判精神,为现代大学制度的生长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时代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大学精神应该包含开放兼容、求真务实、以人为本、民主公正、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等等内容。它具有文化的创造性、功能的先进性、管理的民主性及社会教育性等特征。大学精神体现着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在这个时代的文化精神中居于引导和统领的地位。任何时代的文化精神,都离不开对文化传统的继承,这种历史继承性决定了必须对传统的文化理念、文化意识、文化心理等进行整合、梳理和吸收。我们对传统文化理念的追溯,不是为了复古,而是要古为今用,为构建现代大学精神奠定稳固的基石。  相似文献   

5.
从西方现代大学制度的发端到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肇始,我们都不难发现:当大学在中西方以独立的社会学术组织形态浮出历史水面时,它本源于学术活动的规律和逻辑是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授治校等大学精神的彰显.故此,西方现代大学制度的发端是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授治校的精神传统;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肇始则是潜心向学、追求学术的书院精神、中体西用的思想宗旨以及学术至上的大学理念.纵深的历史证实基于崇尚学术的精神传统是中西方现代大学制度肇始的思想根基与共同指向.  相似文献   

6.
我国已步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新阶段,这既是一个新的开始,又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代表着未来的“航向”。进入新时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不可小觑。一直以来,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紧密联系的,优秀传统文化如果能够与时代同行、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行,逐渐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它就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同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过程中,要兼顾传统文化的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果实现了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价值,那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能展现中国色彩,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开花结果。  相似文献   

7.
生命的回溯有很多方式,一把满是伤痕的弹弓,一本早已过时的日记本,一张小巧精致的糖纸,一颗斑斑驳驳的玻璃球,都会使人产生对童年的回忆,对过去一切的深深怀恋。对传统文化的回溯亦如此。处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代,人们为自己的历史责任加上一个砝码,从而重温历史文明。有人称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回溯为国人的文化寻根,是当代的道德重建。于是,读经教育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8.
现代派诗歌的精神品格突出表现为三个方面:对时代情绪的反映;对日常生活的关注;对诗歌艺术品格的坚守。处于社会转型背景下的九十年代诗歌,在这三个方面与现代派诗歌传统也是相契合的。一、对时代情绪的反映  相似文献   

9.
从各不相同的精神渊源和建制传统出发,虽然中西方大学今天已经形成了性格迥异的精神气质和极其不同的制度安排;但在全球化的时代大潮冲刷下,中国的大学教师亦应逐渐吸纳平等和自由等基本理念,力争成为大学生向学途中的耐心“引路人”,面临价值困境时的平等“对话者”,以及遭遇生活困难时的热情“援助者”。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德育具有内在的契合性,主要体现在功能上的契合、内容上的契合、载体上的契合等方面.在功能上,二者都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传承功能等;在内容上,二者都重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教育等;在载体上,名胜古迹、文化场馆、文化书籍、传统节日、大众传媒、艺术形式等是二者的共同载体.  相似文献   

11.
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离开了文化传统,现代设计便成了无本之木.中国现代设计教育中缺失传统文化,其原因在于:现代设计历史较短、我国传统文化自身的变革与否定、盲目西化的教育思想以及中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怎样在现代设计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从事现代设计教育的工作者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任何事物发展都会遇到与传统的关系,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也是如此。在汹涌的文化浪潮面前,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对待儒家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是中国文化讨论的热点,也是当前文化学术争论最多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办学宗旨、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办学个性的综合体现,反映一所大学的价值取向和发展取向。大学精神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在的,更是未来的。面对我国大学精神建设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坚持以和谐理念为核心,培育大学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自由民主的人文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和兼容并包的开放精神,坚持以人为本,走内涵发展的道路,打造和谐校园,不仅是高等教育自身改革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进步所赋予高校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4.
大学精神研究究竟有哪些问题域,这是当下众多讨论大学精神的人未能明确的问题。从大学精神的自身要素与外部的关键制约来看,大学精神问题研究可分为本体论域、环境论域、目的论域三大论域,又可具体分为大学价值论、士论、志论、道论、势论、术论、世论、制度论、至善论、幸福论等多个问题域,全面理清这些方面的关系才能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大学精神理论体系;对各方面都能系统明了,才能说是比较全面地理解了大学精神。对大学精神论域的探讨是为了推进这一研究向全面、系统、深入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传统文化、国民性及现代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国民性的影响很大,本文通过探讨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国民性,从中寻找现代教育的基石,即任何时候、任何人都不能完全背弃中国的传统文化,而应战在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基石上以人为本促成教育的现代化转型。  相似文献   

16.
试论大学的精神与性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是有自身独特精神气质和性格偏好的文化机构,人文、求真、服务是大学的宗旨与重要使命。自由、独立、首创是大学追求卓越的重要条件,开放、理性、革新是大学止于至善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7.
法治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城市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没有法治环境和法治精神,就无法消除人为的随意性,无法保证理性社会的产生,无形增大社会交易成本,市场主体对于投资也难以形成合理的预期。进而言之。在一个没有合理预期的社会,就不可能存在稳定持续的发展。本文从立法的民主、对法律的崇敬心理、自觉维护法律三个不同层次的要求着手,对现代法治精神的塑造提出建议和思考。  相似文献   

18.
我国大学正处于转型过程之中,在准确把握现代大学发展趋势、正确认识现代大学制度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探索大学科学发展观,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融入现代化建设的时代潮流,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的必然要求。一、现代大学发展趋势从国际范围来看,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工业社会逐步向信息社会转轨,现代大学也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把“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结合工作中的体会,在阐释民族精神及其内涵的基础上,分析当前民族精神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明确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思考和建议。一、民族精神及其内涵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稳固、持久而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品质,是一个民族所认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是…  相似文献   

20.
秉承书院优良传统 重塑中国大学精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的大学目前出现了人文精神滑坡和文化品位下降,功利主义思想愈演愈烈,官本位倾向严重,以及知识分子缺少公共义务和道德责任等大学精神问题。检视中国古代教育与学术中心的书院,其成就人才、传道济民的教育理想,心忧天下、忠勇报国的爱国精神,务实、求是的治学态度,开放办学、兼容并蓄的办学风格等,至今仍是弥足珍贵的精神瑰宝。结合书院精神重塑中国大学精神,需要我们重识书院传统与精神,需要大学的大师学者起模范作用,更需要让师生具有教学自由的学问之道,使大学拥有管理自主的办学真谛,最终使知识分子的良心节操撑起中国大学精神这片蓝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