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董颖 《中国传媒科技》2012,(22):106-107
近年来人物专访这种形式被广泛而大量地应用在各种形式的媒体之中,比如报纸、杂志、广播以及电视节目当中,更出现了很多人物类期刊.人物专访之所以受到这么多媒体的青睐,是因为人物专访写作能够十分直观地体现出记者和被采访的人物之间面对面的思想交锋,同时没有经过掩饰和处理的人物语言特色以及所处的微妙环境氛围都能给人物专访写作带来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4.
5.
韩絮 《新闻传播》2010,(6):78-78
人物专访记录的是记者与被访者面对面的对话过程,是新闻采访中最见功力的形态,它既强调新闻性、政治性,又强调它的可读性、可听性,所以给采访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因此,要求采访者能够根据不同的被访者.采用一定的技巧,使人物专访做到水到渠成。  相似文献   

6.
人物专访是新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针对人物专访中记者提问要把握的三大要素分析了人物采访提问的技巧,特别是对记者提问底线的观点表述,更是提出让记者站在被采访者的角度换位思考进行提问。  相似文献   

7.
人物专访这一报道体裁快捷、灵活,又有较大感染力,因而格外受人青睐。  相似文献   

8.
人物专访主要是围绕被访问者开展的访谈活动,会根据被访问者性格或者经历的不同,呈现出鲜明的特色,这也是人物专访的主要作用之一.因此在进行人物专访的过程中,需要掌握很多重要的技巧性信息,才能更好地完成人物专访的主要任务.因此本文通过简要介绍人物专访技巧运用的重要性,进而论述了在人物专访中如何运用技巧的相关分析.  相似文献   

9.
谢华 《传媒》2000,(1):22-23
人物新闻是新闻报道的重要课题.要写好人物新闻,就必须注重和掌握人物专访的方法.要写人物专访就要掌握充分的背景材料,选择适当的时机.  相似文献   

10.
邓涛  谭志红 《今传媒》2008,(5):45-46
柏生,本名陈柏生,笔名肖柏、柏子.她祖籍安徽安庆,1926年生于北京."万里云山如画,千秋笔墨惊天"(邓拓赠言),作为<人民日报>高级记者,柏生是新闻速写、专访写作的高手.  相似文献   

11.
邓涛  谭志红 《新闻三昧》2008,(10):56-56
柏生,本名陈柏生,笔名肖柏、柏子。她祖籍安徽安庆,1926年生于北京。“万里云山如画,千秋笔墨惊天”(邓拓赠言),作为《人民日报》高级记者,柏生是新闻速写、专访写作的高手。  相似文献   

12.
人物专访兼有人物访问记、人物特写和人物通讯的性质,是把三者融为一体的一种报道形式。其特点在一个“专”字,重点是一个“访”字,它既强调新闻性、政治性,又要强调其可读性、可听性,所以给采写都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成功的人物专访,常给人一种“近距离交流”的效果。那么,如何做好人物专访?  相似文献   

13.
李云 《河北广播》2009,(5):78-79
人物专访,是以记者同人物的谈话为主取得直接材料并穿插背景材料而成的一种特殊通讯。人物专访可以说是“眼睛的采访”、“耳朵的采访”、“口舌的采访”、“心灵的采访”,这看似简单的“看、听、问、感”大有学问,笔者依据自己肤浅的实践,试就人物专访的采访技巧提出以下看法,供同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人物专访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一种新闻体裁。它兼有人物访问记、人物特写和人物通讯的性质,是把三融为一体的一种报道形式。笔墨春秋20年,我采写了300篇人物专访和人物通讯特写。这些人物中,既有省会名流,又有在省会驻足的国内外新闻人物。如世界第一位深入南极腹地的女地质学家金庆民。我国名中电脑专家、“五笔字型”发明王永民教授,名电影艺术家孙道临等。  相似文献   

15.
文体新闻人物专访遭遇的困境 自古媒体与名人的关系,就是水和舟的关系,名人需要借媒体宣传自己,媒体也可以凭借名人吸引更多的眼球。名人耀眼的光环是通过媒体获得的,在传播和反馈的过程中,媒体这个中间人和“传声筒”的角色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16.
17.
【摘要】肯·梅茨勒在对采访过程步骤的划分中非常重视访谈中主持人对访谈进程的情感调控能力,并道出了问题组织与情感调控之间的密切关系。本文参照其中五个步骤——打破僵局、提第一个严肃问题、建立和谐的采访氛围、提问敏感问题、提问敏感问题之后的情感恢复,以《杨澜访谈录》2012年对刘晓庆的专访为例,具体分析其面对强势型访谈对象时所做的问题设计与安排。  相似文献   

18.
人物专访,是以记者同人物的谈话为主取得直接材料并穿插背景材料而成的一种特殊通讯。人物专访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采访者与被采访者面对面的交流增强了解读人物的贴近性,同时也赋予了采访者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与写作的灵活性。有人说人物专访是“眼睛的采访”、“耳朵的采访”、“口舌的采访”“心灵的采访”,因为采访要用口舌去问,眼睛去看,耳朵去听,心灵去感受。而这看似简单的“看、听、问、感”却是大有学问,笔者依据自己肤浅的采访经验,试就人物专访的采访技巧提出以下建议,供同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丁莉 《视听界》2000,(2):36-36
人物专访,顾名思义,是对某一人物或人物的某一方面进行专门的采访和介绍。它和一般意义上的人物通讯有较多的共同点,但它比起新闻来能更详细、更生动地报道新闻人物;写作上较通讯更为灵活、自由,因此近年来受到各类报刊的重视,同时也受到读者的欢迎。在长期的采编实践中,如何针对广播电视报的特点采写人物专访,我的体会是: 一、专访要“专”自1983年开始,江苏广播电视报开辟“本报专访”  相似文献   

20.
在人物专访中,经常要有人物外貌的描写,给人以具体的感受和深刻的印象,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思想风貌、性格特征。专访中人物的外貌描写与其它作品形式又有所区别,需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要简洁有力。人物专访和人物通讯毕竟不同于小说,它篇幅有限,一般不宜于工笔细描,而适于粗笔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