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母亲     
正都说女儿和母亲是前世的仇人,这句话用在我和母亲身上是最贴切不过了!我和母亲的缘分一直不太好,从我记事以来到现在,我们母女俩就一直喋喋不休地争执。三十多年了,我感觉自己已经很疲倦,母亲也在一天天地苍老,可是我和她之间的争执却从没有停止过!母亲四十多岁才生我,我还有两个哥哥,他们都比我大十多岁。我很小的时候就常听母亲抱怨:生了两个儿子都很乖,唯独女儿太磨人。母亲说我小时候很爱哭,哭声大得快把天都喊破了,我整日整夜地哭,  相似文献   

2.
佛光里的牛     
在我的床头边,挂着我最珍爱的一件礼物--一个夜光挂饰,是母亲送的.它是母亲在鸡足山特意为我买的. 鸡足山在我的家乡.作为世界佛教的圣地之一,它有着魔术和磁石般的吸引力,尤其对它的信徒们. 母亲是信佛的,自然也神往鸡足山.虽然将年近半百,但是由于家境贫寒,母亲一直未能如愿以偿.  相似文献   

3.
重读母亲     
每天晚自习后,我总是快步地走在回家的路上。在那段最黑暗的路上,有一个人正急切地等待在那儿,从未间断过一天——那就是我的母亲。冷清的街道、昏暗的灯光使母亲的身体更显单薄。冬日寒风刺骨,母亲紧缩  相似文献   

4.
孤独的树     
在我十四岁那年,母亲在与父亲大吵一顿之后终于离家出走了.从此我就再也没有见过母亲了.母亲的出走是痛下决心的,是破釜沉舟地永不回头.在家里我们便注意起父亲来了.  相似文献   

5.
母亲     
为了纪念母亲,我想在这里写点什么。但偏偏不巧,我所知道的母亲并未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什么了不起的材料。母亲的名字叫千枝。迄今为止,千枝二字算得上是能引起我无限怀念的名字。因此,对我来说,那只是我母亲的名字,我觉得它决不应该是别的女人的名字。幸而除我母亲之外,我还不曾遇见过叫  相似文献   

6.
我父亲是个中国学者,母亲是比利时一个古老家族的后代。我认为自己是中国人,尽管有些中国人把我看作是“混血儿”。在学校里,同学们往往叫我“黄色的杂种”。我的家庭的的确确是个国际大家庭。据最近的统计,我父亲的中国家族有一百零二人;我丈夫的印度家族有四百多人。我没有统计我母亲的比利时家族,因为在1909年母亲嫁给我的中国父亲后,他们对母亲就不友好。当我在比利时上学时,他们认为我是一只从树林里出来的欧亚杂交的猫鼬。我的美国家里有一个十八岁的外孙女。  相似文献   

7.
忆慈母心伤五脏,抚遗物泪流双行。——题记一、母亲已去天堂对于母亲的离世,我是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母亲离我而去的这些日子,我真正明白了什么叫朝思暮想;什么叫钻心疼  相似文献   

8.
母亲三题     
陈修平 《大理文化》2017,(12):30-33
正母亲是一棵树端午节一过,母亲就坚持要返回乡下老家,语气非常坚决,没有商量的余地。"你们不开车送我回去,我就自己坐车回去!"母亲说得很坚决,"接我来城里时,跟你们说好了的,过完节我就回去,你们当时也答应得好好的,现在却要留我在这里。"我和哥哥、姐姐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相似文献   

9.
母亲做得一手好菜,其中最拿手的是鱼,她能用鱼做出几十种菜式,而且每一种都那么鲜美,那么令人回味. 做鱼使母亲认识了父亲. 那是在高中毕业会餐时,母亲做了一盘糖醋鱼参加了会餐.父亲那时和我一样,还是个毛孩子,而那一天他的座位刚好在母亲旁."真棒!我以后也要娶个会做鱼的老婆,这样才对得起我钓的鱼!"当父亲吃到这盘鱼时不禁赞道.而母亲则在一旁羞红了脸……  相似文献   

10.
朱莉,加油     
<正>当我在医院的病床上醒来,试着睁开眼睛时,却发现眼前一片黑暗。我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也许现在是晚上?我让母亲帮我打开灯——然而我的眼前依然一片黑暗。尽管我不愿意接受,但这却是一个无法更改的事实——我失明了。母亲告诉我,医生说我只是暂时失明。"也许一年后,也许明天早上醒来,你就可以看见窗外的阳光了。"母亲的声音里充满了期待。然而对于我来说,这并不是安慰,只是让我明白,恢复视力似乎是一种奢望。  相似文献   

11.
母亲的强悍     
母亲是在沙发上老去的。她一点点向一侧歪,神志像是被空气里的冷逼出了体外。茫然了大概两秒钟,不知要倒向哪个方向,然后,缓慢地倒在左边沙发的扶手上。没有人打扰她。这是她一天中最安详的时光。她的口水流成一根亮线,亮线成了水珠,滴在了枕住她的头的左手臂上。母亲昨天还好好的,今天就老了。这就是母亲给我的印象。这像是一场梦。这个图景,令我吃惊。它令我震动不小。母亲沉溺了大概十来分钟后,动了一下。橘色的沙发也扭动了一下,然后母亲再次进入深深的沉睡中。  相似文献   

12.
左贞观是著名的俄罗斯籍华裔作曲家,也是第一位荣获“俄罗斯功勋艺术家”的华裔艺术家。“我生在中国,长在中国,16岁到俄国定居。我接受的是中俄两个国家的文化和教育,这使我的生活很有意思。我的根在中国。”这便是左贞观在接受我采访的开场白。左贞观的父亲是中国人,母亲系中俄混血血统。其父母均曾在复旦大学教书。适值1958年反右时期,其父遭遇不公正待遇。1961年,母亲将其4个孩子统统带往前苏联学习生活。左贞观曾求学于新西伯利亚音乐学院大提琴专业和莫斯科音乐学院作曲系。大学毕业后,作为职业作曲家,他在前苏联对华广播的…  相似文献   

13.
<正>母亲75岁生日即将来临,一天晚上,我问她有什么特别想实现的生日愿望。"可以是个很大的愿望哦,哪怕需要我们三个共同出力完成也可以。"我鼓励道,话一出口,我又有点小犹豫,母亲万一有什么特别难以实现的愿望怎么办?要知道我和两个兄弟的日子并不宽裕,真要筹措一大笔钱帮母亲庆生,对我们来说可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是一想到母亲想象力有限,能有什么心愿呢?我又松了口气。  相似文献   

14.
姜月婵 《世界文化》2023,(12):37-41
<正>安妮·埃尔诺(Annie Eraux,1940—)是当代法国文坛最负盛名的女作家之一,也是法国历史上首位诺贝尔奖女性获奖者(202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我走不出我的黑夜》(Je ne suis pas sortiedemanuit)一书是埃尔诺在母亲生病期间写在“未注明日期的纸片”上的有关母亲日常言行的“日记”,书名取自母亲最后写给朋友的一句话——“我走不出我的黑夜”。埃尔诺在母亲去世10多年后决定原封不动地出版这些日记,希望借此告别曾经的悲伤、纠结和苦痛。  相似文献   

15.
母亲把一堆油炸面包片堆在盘子上,然后大口大口地吃起来。我向她指出,如果她不理睬健康顾问和营养专家的建议,她会早死的。一个儿子对自己的母亲说这样的话,似乎是太残忍了,不过我的母亲这时已经99岁了。 我的母亲活了几乎整整一个20世纪,但她却从来不考虑什么是“合理”的饮食。她也从未产生过某种食品会对她有害的焦虑。闻  相似文献   

16.
母亲的礼物     
我是在一个小镇上长大的,那儿的小学到家步行只需十分钟。也是一个刚刚过去的时代,那时的孩子们都可以回家吃午饭,有母亲老早就在家等候着。这对如今的孩子来说无疑是一种奢望,可我那时却并没当回事,以为做母亲的就是给孩子做三明治,看指画,检查家庭作业。我从没想过,母亲这位事业心很强的聪慧女人,在我出生前有着一份工作,而且后来又能回到职业生涯中去。可在我上小学那几年,  相似文献   

17.
正"一美分、两美分……一美元、两美元……一共5美元20美分!"我捧着从铁盒子里取出来的钱,兴奋地对母亲说。我完全没有想到,我居然攒了这么多钱。自从我的母亲带着我搬到索克社区,开始帮别人洗衣服赚取生活费后,我就一直想着做点什么,帮母亲减轻负担。后来,我发现捡拾饮料瓶和一些废旧的物品可以换钱,于是每天放学后,我都会在街上的垃圾桶里搜寻,每找到一个瓶子,我就会高兴地跳起来。是的,瓶子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好捡,常年混迹在垃圾桶周围的流浪汉早就翻过好几遍了。但是没关系,只要我坚持,总能找到一两个"漏网之鱼"。  相似文献   

18.
浓浓的“乡愁”——访台湾诗人余光中杜桥“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这首《乡...  相似文献   

19.
我在山野     
正1叫魂,是我小时候记忆最为深刻的一件事情。我不知道,那时我的魂是否真丢过,但有两次,母亲是请过巫师为我叫魂的,仪式不算隆重,但总是有些神神秘秘,令人心生敬畏。说实在的,母亲其实并不迷信。我小时候体弱多病,她会时常带我到大队里的张医生那儿看病打针。打针打怕了,一到大队门口,我就会穷尽所能乱折腾不肯进去,甚至用恶毒的话语骂张医生。可母亲不依不饶,任我哭闹也要把针打了。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她用大腿夹住我的两只小脚,一只手钳住我的双手,另一只手褪去我的裤子,张医生用手术钳在一个搪瓷口缸里夹一团酒精棉,趁机下手,在杀猪般的嚎叫中,针水迅  相似文献   

20.
再次接到父亲的电话时,母亲已经康复出院了,只是我的心里依然充满内疚。这些年母亲的关节炎病犯得一次比一次严重,而我为了自己的理想却一年比一年离她更遥远,或许我能回报母爱就只有对她那深切的想念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