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走进太岳山     
古老的三晋大地上,有这样一座山脉,它叠峰连云,劈地摩天,山上那繁茂的林木中还隐现着亭、台、楼、阁,自然之美与人类的智慧相映相融,让人称奇,叫人神往。它就是太岳山。  相似文献   

2.
鸟是大自然的精灵,是人类的朋友,被誉为蓝天的使者、森林的卫士。鸟类羽毛色彩斑斓,美轮美奂,是大自然巧夺天工的造化,展示着自然之美、生态之美、和谐之美,是众多摄影爱好者的“心头好”。夏天到了,正是“拍鸟”的好季节,不妨一起走进鸟类的神奇世界吧,去享受视觉与色彩冲击的饕餮盛宴。  相似文献   

3.
孤独人生的境遇,可分为苦境、乐境、圣境三个层次。大师的孤独是超越一己之乐境而关注众生之苦境的圣者的孤独,思想的深邃与信仰的坚定,构成孤独之美的人格内涵;特立独行的强大人格,造就孤独之美的外在形象。  相似文献   

4.
邓妮 《职业圈》2014,(32):108-108
企业文化能够通过室内设计来反映,室内设计本身体现出企业文化。留白是一种以虚待实的室内设计美学境界,也逐渐成为一种文化,是一个企业一种独特的艺术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法,整体展现的是企业的文化之美。  相似文献   

5.
盛唐是我国封建社会一个全面发展的历史时期,经济高度繁荣,社会精神面貌开阔奔放,漫游与隐逸之风盛行,加之陶谢山水田园的启迪和禅宗观物方式之影响,盛唐山水诗以不可阻挡之势成为唐代文学中的奇葩.文章将从诗的"诗情"、"诗境"以及"中和"之美的角度探讨王、孟诗风差异.  相似文献   

6.
文献分析表明,孟子所谓充实之谓美意味着美就是生命完满实现其整体特性时的存在状态。孟子的这种生命美学观是在孔子全幅开辟了生命世界并强调文质相辅相成的基础之上,通过接受子思诚则形的本体论原则与稷下先生将生命充盈与美联系起来的思想,对先秦和、全之谓美的观念的进一步发展。它强调了美是生命本身自足时的存在状态而不是一种外在文饰,论证了美善统一原则,并更细致地区分了美的层次、突出了美的非现成性。这种主张从根本上表明先秦儒家既强调善也崇尚美。在中西美学视域融合下其美学意蕴与意义值得进一步阐明。  相似文献   

7.
论蔡楚生电影的中和之美——以《一江春水向东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江春水向东流》作为蔡楚生电影艺术的巅峰,是其中和之美艺术思维的集中体现。它将一般的伦理批判引向更加深刻的社会批判,温情中有警示,谴责中有理解;将现实主义与民族风格有机结合,既体现时代精神又兼顾传统文化,严肃而不失活泼,既雅又俗,对此后中国电影民族化改造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茶道即人道——中国茶道思想分析陈香白一《周易系辞》由卦象的变化总结出“立象以尽意”的思想,强调了规范之美。人体本身就是“规范”之美的典型:其结构之稳定,让观者一眼便可辨清人或动物。人体规范之美即生命美,它是天生自然的,契合了天道自然。人体的这种“存在...  相似文献   

9.
德国汉学家卫礼贤运用比较的方法对中国与西方的戏曲、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文化习俗做了深入的考察,揭示中国文化重天人合一、戏曲和音乐艺术等蕴含和谐之美的艺术精神与民族审美特征;西方文化重天人相分及其戏曲和音乐重视听愉悦与刺激效果的写实之美,不仅具有重要的艺术、文献学、民俗学等学科价值,而且开了德国学者研究与传播中国戏曲音乐等艺术“中学西传”的先河。本文从艺术学和中西艺术史的跨文化视域出发,运用比较研究和文献解读等方法对卫礼贤《中国心灵》中记载的中国戏曲、音乐、舞蹈等艺术文化进行考释,阐发卫礼贤传播与研究中国艺术的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2006年,我与媒体有缘。这年,我大多在乌鲁木齐的野马中心办事处度过,回到野马中心的机会渐渐变少。岁末的一天早晨,边整理着工作材料,边看着窗外的飞雪,心里又不由自主地想到那些荒原里的野马。这时,接到了办事处主任来的电话:新华社等全国主流媒体,将要采访我,统一在《劳动者之歌》栏目中将我的事迹报道给全国人民。一时间,我百感交集。那在荒原上付与野马的10年青春韶华闪电般从眼前掠过。  相似文献   

11.
应国勇 《职业圈》2007,(9S):115-115,127
自然界任何事物所存在着自己独特的美。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物质世界最一般规律的学科,自然有它美的功能。我们在学习物理时去不断地发现、欣赏它的美,那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文章从八个方面来简单地讨论物理学的美。  相似文献   

12.
牟宗三先生尝言:"荀子之学,历来无善解。"自汉以降,"无善解"的现象一直绵延至今。当下学术界大多将荀子人性学说概括为"性恶论",就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无善解"案例。本文从"礼"切入荀子思想内在逻辑结构,继而论证"礼"之道德精神是"仁"。对仁存在正当性的证明,实际上已触及荀子思想另一重大理论问题:荀子思想体系中是否存在道德形上学?荀子从道德形上学高度为仁存在正当性进行论证,这是荀子仁学所达到的理论新高度,同时也是学术界自汉以来一直忽略与低估的学术问题。在本根论层面,仁是"天德"。作为"客观精神"的仁具有绝对性、普遍性特点,因而是人之"命";荀子"人性"概念蕴涵三层义项:人之欲、感官功能与属性、"人之所以为人"的自然德性。在人性论层面,荀子一再声明人"有性质美","性伤"才有可能导致人性趋向恶。"人之性恶"与"未发"意义上的欲没有直接关系,恶不是"本始材朴"自然材质固有的本质属性,恶只与后天"已发"意义上的发生学有涉。荀子人性论立足于"人之所以为人"基础上立论,仁是"心之所发",所以应"诚心守仁","致诚"就是让内在于人性之仁"是其所是"地彰明。因此,将荀子人性学说界定为"性恶论"、"人性恶",不能不说是一深度的误读与误解。  相似文献   

13.
说"圆照"     
本文讨论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篇中"圆照"一词的文学批评学内涵,辨析作为文学批评的重要术语"圆照"与佛教哲学中的"圆照"概念的联系与区别,并认为应进一步重视对刘勰提出的"圆照"、"圆照之象"及中国传统文艺创作与批评理论中重"圆"思想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新闻美学是20世纪80年代初在国内兴起的一门新闻边缘学科,而对新闻语言的审美分析有助于完善该学科的理论框架.当代西方美学家托马斯门罗把艺术的审美形式分为表层和深层两个层次.新闻语言属于表层,新闻作品的语言美主要体现在:简洁美、准确美、形象美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金丽萍 《职业圈》2007,(4X):66-67
中国古典家具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积淀,按照审美层次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来分析古典家具的审美,对古典家具进行整体把握,联系背景,认识古典家具。  相似文献   

16.
李忠 《文化交流》2012,(10):1-M0002
8月18日,"大美不言——祝大年画展"在杭州西湖边的浙江美术馆开幕. 已故的祝大年先生是浙江诸暨人,上世纪30年代先后在国立杭州艺专、国立北平艺专学习,曾留学日本.在60多年的艺术活动中,他在装潢、壁画、工笔重彩、特艺、雕塑等领域都取得杰出的成就:《森林之歌》是中国壁画艺术的里程碑,工笔重彩直追古人,钢笔画独树一帜.吴冠中先生对他推崇备至,称"中国有个祝大年",艳花高树,独一无二.  相似文献   

17.
杨晓青 《职业圈》2007,4(7S):81-182,200
美是教育实践的一种深度,没有这种深度,艺术实践将是贫乏和肤浅的;追求艺术实践美的取向是艺术教师始终怀有寻找精神家园的永恒冲动。了解艺术教育实践美的标准和外显特征,使我们认识到艺术教育实践的美是“真”、是“善”、是思维方式、是精神追求、是一种“情感智慧”。  相似文献   

18.
沐羚 《生态文化》2007,(6):F0004-F0004
《森林之歌》大型纪录片经过4年的艰苦努力,于12月1日至11日在央视一套与观众见面了。《森林之歌》由中央电视台、国家林业局、财政部联合摄制,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记录森林版图的自然类纪录片,填补了我国生态纪录片领域的空白。该片阐述了森林与人类文明、中华文明的关系,生动展现了人、动物、森林和谐共生的世界,唱响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9.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如果能通过对“美”的报道,引发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关注,让我们的对外传播达到最佳的效果,应该是一件乐事。  相似文献   

20.
诗是以美的形式愉悦人的精神,以爱的形式感染人的灵魂。李岩作为林业企业的工会主席,在大力推进企业化的同时,以其火辣辣的情感和妙语巧思,编织成一首首诗的七彩画卷。这一首首诗又带有浓郁的森林气息,也不乏大森林的浩荡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