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中化学课本第207页至208页将酸性氧化物定义为“凡能跟碱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做酸性氧化物”。将碱性氧化物定义为“凡能跟酸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做碱性氧化物”。根据上述定义,无法判定ZnO和Al_2O_3的类属(因为根据国家  相似文献   

2.
大家知道,碱性氧化物能跟可溶性酸起反应生成盐和水(如:CuO 2HCl=CuCl_2 H_2O),酸性氧化物能跟可溶性碱起反应生成盐(含氧酸盐)和水(如:SO_3 2KOH=K_2SO_4 H_2O)。那么,碱性氧化物或酸性氧化物能否跟盐反应呢?可能有不少同学认为:金属能跟可溶性盐(盐中金属活动性弱于所用金属)起反应,一般生成另一种盐和另一种金属,那么,氧化物也应该能跟可溶性盐起反应,生成另一种盐和另一种氧化物,于是,在作业或试卷上就出现了这样一类错误的化学方程式:  相似文献   

3.
张熙 《化学教学》2013,(1):60-62
高中化学教材中,乙醇脱水制乙烯的实验通常选择浓硫酸、酸性或两性氧化物作催化剂,本文在等温固定床反应装置中探索了氧化镁、氧化钙、氧化铁等常见碱性氧化物和氧化铝为催化剂时的乙醇脱水情况,通过气相色谱对反应产物进行了定性、定量在线检测,并通过氨气程序升温脱附考察了催化剂的表面酸性,结合文献初步解析了碱性氧化物不能高效催化乙醇脱水制乙烯的机理。  相似文献   

4.
李忠同志写的《初中化学教材课后习题的不妥之处》一文,发表在《教学与管理》的2003年第11期中,笔者仔细阅读,受益非浅,但文中有些观点不敢苟同。问题一:教材第14页习题3的第一小题中“铝+氧气→氧化铝”铝在常温下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氧化膜后,反应不再继续进行,而在700℃以上才能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铝,建立加上“加热”条件。笔者认为李忠同志只考虑了“铝和空气中的氧气加热生成氧化铝”,没有考虑到“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铝。”因此建议加上“加热或点燃”条件为好。问题二:李忠文中建议将教材第68页习题8的题目改为“根据金属元素…  相似文献   

5.
初中化学第190页讲到氢氧化钠跟非金属氧化物反应时,没有安排实验,为了增强学生对氢氧化钠跟酸性氧化物反应的感性知识,有的老师作了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的喷泉实验,我在教学这一节时补充了氢氧化钠跟二氧化硫反应的一个小实验,具体操作如下:  相似文献   

6.
《酸碱盐》一章是初中化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同学们在学习时应特别注意字里行间中的限定词、如“全部”、“一般”、“某些”等等。一、概念中的限定词初中化学里的概念,既注意了科学性,又兼顾了阶段性,注意概念中的限定词往往是理解概念的关键。例如,本章中酸和碱的概念都强调了“全部”二字,显然使概念的涵义明确而又肯定,若忽视了“全部”二字,则有可能把NaHSO4看作酸,把Cu。(OH)。C已看成了碱。又圭回,在叙述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的类属时.出现了“大多数”的字样,这里为什么不用“都”宇?因为有些非金属氧化物…  相似文献   

7.
“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 ,可以从它的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或跟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程度以及氢化物的稳定性来判断。如果元素的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强 ,或者它跟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容易且稳定 ,这种元素的非金属性就强 ,反之则弱。”这是 1 997年在山西、广西和天津三个地区启用的《全日制普通高中化学 (试验本 )第一册》第五章研讨元素周期律时所指出的内容。笔者认为“上述”有两处不妥 ,一是氧化物应为最高价氧化物 ;二是不能完全根据元素氢化物的稳定性强弱去判断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本文仅讨论后者。“试验本”相应的一些辅…  相似文献   

8.
全日制十年制初中化学《课本》141页《钠跟水起反应》置换出氢气和生成氢氧化钠的实验,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演示实验。教材中的实验方法是用刺小孔的铝箔将钠块包起来,用镊子夹着放在装水的烧杯里,铝箔上罩一倒放的漏斗(水中),漏斗颈上套一只试管收集氢气。对这样的做法我们感到有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天津市初中化学基本要求(试行)中指出:“在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中,一定要使学生在化学用语,酸、碱、盐、氧化物等各类物质的通性及其相互反应的一般规律,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这三方面打下扎实的基础。”在《初中化学总复习》(市教育教学研究室编写)第一章复习要求中也明确指出:“熟练掌  相似文献   

10.
江苏苏州芦墟中学沈昌华钱进指出初中化学课本第五章第八节氧化物中第二道练习题:如果某一种氧化物不溶于水,怎样确定它是哪一类氧化物? 学生往往不能正确解答,要正确回答必须先弄清题意。这道题的意思是要初中学生回答这种不溶性的氧化物是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还是两性氧化物,这三者的区别在于它们与酸碱反应情况的不同。因此,题目属于鉴别题。回答时我们可以按照实验操作步骤,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然后写出结论,这样不会出现逻辑上的混乱。  相似文献   

11.
Na2O、Na2O2的性质——与H2O、CO2反应往往采取对比的方法学习,增补“Na2O、Na2O2与CO2反应”的实验,可增强实验的直观性、学习的趣味性,便于知识的掌握与巩固,弥补了中学教材(试验修订本*必修)中未安排“酸性氧化物与碱性氧化物反应”实验的不足,并可以作为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素材。  相似文献   

12.
浅议酸、碱、盐、氧化物的教学郝殿兰初中课本的第五章教材比较系统地介绍了酸、碱、盐、氧化物的定义、命名、通性和相互反应的初步规律,学生掌握了这些知识就能在以后学习元素和化合物时用一般规律去指导个别的学习,做到以简驭繁,因此该章的教材在整个初中化学课程中...  相似文献   

13.
1.电离、电解是同一概念吗?为什么?答:电离与电解不是同一概念,区别如下:2.酸、碱溶液与指示剂起反应,究竟是谁变色?答;酸溶液或碱溶液与指示剂起反应时,变色的是指示剂,而不是酸、碱溶液。如酸溶液使紫色石蕊变红,碱溶液使紫色石蕊变蓝,使无色酚酞变红。3.“金属氧化物就是碱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就是酸性氧化物”的说法对吗?为什么?答:这种说法不对。金属氧化物多为碱性氧化物,但不都是碱性氧化物,其中一些金属氧化物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被叫做两性氧化物,如Al2O3、ZnO等。非金属氧化物绝大…  相似文献   

14.
氧化物知识也是初中化学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对于酸性氧化物和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许多学生不易掌握,教师讲课也感到枯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因陋就简,设计了如图所示的演示实验,  相似文献   

15.
对于化学中存在的问题,有的可以用“一定”来说明,有的则应该用“不一定”来说明。欧正确使用“一定”与“不一定”,需要对有关问题做全面、客观、准确地分析。以下列举部分初中化学中的“不一定”,供学习参考。1.原子核不一定都由质子和中子构成。2.分子的质量不一定比原子的质量大。3.含氧物质不一定是氧化物。4.氧化物不一定是氧化剂。5.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6.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7.含碳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有机物。8.能电离产生H+的物质不一定是酸。9.洁净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10.由同种元素组…  相似文献   

16.
通用教材初中化学全一册第84—85页有这样两段话:“往饱和溶液里再加入少量溶质,溶质不能再继续溶解,这说明了已溶解的溶质已经达到了溶解的最大值。”“在一定温度下,在溶解过程中还没有达到溶解平衡状态,溶质还可以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这两段话大有商榷的必要。教材从溶解平衡的观点论述饱和溶液的概念,触及了问题的实质。世是,这两  相似文献   

17.
一、考试范围根据国家教委1987年元月颁布的《全日制中学化学教学大纲》和现行通用初中化学课本的要求,初中毕业化学考试的知识范围有以下内容。 1.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1)物质的组成和分类。包括分子、原子、离子、原子团;元素、元素符号、元素的存在形态;混和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氧化物(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酸、碱、盐(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2)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包括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催化剂、催化作用;化合价、分子式;分解反应、化合反应、置换反应、复  相似文献   

18.
对初中化学教材里若干问题的商榷湖北省鄂州市教研室杨国安(436000)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教科书《化学》(全一册)是一本难得的好教材。它不仅在内容上贴近生活,富有启发性,而且图文并茂,可读性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但是,在对教材的学习过程中,也发现了...  相似文献   

19.
《普通逻辑》(修订本)是由国家教委组织北京师大等11所高等院校的同志集体编写,供高等学校文科使用的逻辑学教材。这部教材努力贯彻改革的精神,进一步把传统逻辑同现代逻辑的知识联系起来,无论在体系还是内容上都比原版本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从精益求精的要求来看,也还存在着许多值得重视的问题,现提出来与编者商榷。一、关于选言判断的定义问题一个正确的定义必须是相应相称的。违反了这条规则就出现“定义过宽”或“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普通逻辑》修订本第9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5月版,以下简称《修订本》)。但《修订本》给选言判断下的定义却违反了这条规则。选言判断包括相容选言判断和不相容选言判断两种,前者断定选言肢中至少有一个为真,后者断定选言肢中只能有一个  相似文献   

20.
初中化学教材第五章讲到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应时,以CO_2与NaOH及SO_3与Ca(OH)_2溶液反应为例。前一个反应的发生,学生肉眼看不出,而后一个反应中用到的SO_3,一般实验室没有,不能作此实验。为增强教学效果,我补充了“CO_2通入Ca(OH)_2溶液”的实验。并告诉学生从沉淀的生成判断它们之间已发生了反应。前一例,改按如下装置操作,就可以使学生直观地看到CO_2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现象非常清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