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元范畴,它是万物的本体、生命的本源。艺术不能离开"气",艺术家要表现"气",艺术也要展现"气",最终与天地之"气"相化合而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形成于当代的播音主持艺术创作可以从我国古代"气"论中吸收养分,一方面,"气"是作为"此在"的播音主持创作主体存在的根源,是播音主持有声创作的物理前提;另一方面,"气"还是播音员、主持人人格美、个性美的内核。  相似文献   

2.
艺术主体所养之“气”包括生理之气,心理之气,道德品质、精神人格之气,还包括艺术家创作前的精神状态。艺术主体所养之“气”的不同,转化为作品会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从某种意义上讲,“养气”就是人对自我本能、自我生命的体察,从而以自我生命去体合宇宙生气流行的大生命节奏。从文艺创作和批评的角度看,艺术家“养气”就是一种积极的审美活动,他在力求把握和艺术地表现生命之美。  相似文献   

3.
圆美是中国古典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和艺术史上重要的美学范畴。诗文能否周转无穷,流转如弹丸,成为艺术家追求创作形式与技法的重要目标。道与圆在哲学上紧密相联系,由气韵而入圆美,提升了艺术、人生的精神力量,气以一贯,韵以曲柔,二者相互补充,构成了中国古典艺术独特的思维形式。由气至圆、由空到色、由存在到永恒,其导源于以道为本体的宇宙生成论。  相似文献   

4.
此书是司马迁"仗气"之作.作者忧思悲愤郁积于内,愀怆之气舒泄于外,一种深蓄的奇伟磊落之气穿透痛苦人生,不仅显示了人生的悲剧性体验,而且表现了强烈的生命力和生命的价值.这"气",富有多层次的文化内涵,一是与"神"相通,反映了作者因负重而忍辱、因正气而不向命运屈服的精神状态;再是作为一种情感状态,表现了作者勇猛果决、犷放雄健的人格力量和生命气质;三是与"想象力"合辙,通古达今,慷慨任气,长歌骋情,跌宕不群,极具艺术个性.  相似文献   

5.
"白"本身是纯洁而明确的,同时它还是最好的调和色,能更好地衬托、突出其它色彩的特性."留白":即在整幅画中留下空白,给人以想象的余地,也就是常说的"此处无声胜有声".留白中所表达的形体是一种"空灵"美,不管是东方或是西方,不管是造型艺术还是音乐、人生等都会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和思索.留白是一种高超的艺术表现语言、一种艺术修养的展示,古老的中国画就可以完美地为之诠释,将这一艺术手法称为"计白当黑";另外,还有书法中的"飞白",雕塑中的"残缺",生活中的"距离产生美"等也恰当地留下"空白",可以达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和无尽的艺术美感.  相似文献   

6.
"白"本身是纯洁而明确的,同时它还是最好的调和色,能更好地衬托、突出其它色彩的特性."留白":即在整幅画中留下空白,给人以想象的余地,也就是常说的"此处无声胜有声".留白中所表达的形体是一种"空灵"美,不管是东方或是西方,不管是造型艺术还是音乐、人生等都会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和思索.留白是一种高超的艺术表现语言、一种艺术修养的展示,古老的中国画就可以完美地为之诠释,将这一艺术手法称为"计白当黑";另外,还有书法中的"飞白",雕塑中的"残缺",生活中的"距离产生美"等也恰当地留下"空白",可以达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和无尽的艺术美感.  相似文献   

7.
气韵之气系指艺文之气.它是作为宇宙本体之气的分体,是人性之气与物之气在艺术创造领域中的交流、融合与凝聚,通贯于艺术创造的主体建构、创作过程、艺术作品与艺术的接受批评.气韵说的根本要求是一切艺术品应当与生命同构.在艺术品中,艺文之气应当流行顺畅如风,凝结强健似骨,虽阳刚与阴柔百态,但皆能显其生动之势,遒劲之力.而气之运化,和谐而有节律,因变化莫测而神,臻余味无穷而妙.气依韵而运化,韵本气而神妙."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乃艺术之至境,亦即"气韵生动"的极致.  相似文献   

8.
一、中西方绘画观念的渊源和基础 西方绘画主要受希腊艺术影响.希腊民族是艺术与哲学的民族,他们在艺术上的最初表现是建筑与雕刻.柏拉图所称的宇宙本体的"理念",是一种合乎数学形体的理想图形.毕达哥拉斯也认为,宇宙的基本结构在数量的比例中蕴涵着音乐式的和谐,希腊建筑即象征了严整的宇宙观.  相似文献   

9.
先秦哲学家、美学家老子提出了“道”、“气”、“象”的概念。他认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是“道”、“气”。“象”即物的形象,如果脱离“道”和“气”,那么“象”就是毫无意义的东西。沿着这个思路,魏晋南北朝的宗炳提出“澄怀味象”的命题。他的意思是,既要看到事物的具体形象,又要看到具体形象所显示的宇宙的无限生机,才是美。唐代刘禹锡明确指出:“境生于象外。”(《董氏武陵集记》)此处“象”指具体的物象,而“境”指大自然或人生的整幅图景,它们更能体现宇宙的本体和生命。至此著名的意境说诞生了。人们苦苦追求的物象背后的东西是什么?是宇宙的本体和生命。宇宙的本体和生命是什么?是运动的物质和人的认识能力及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10.
如果以更开阔的视野来讨论古琴美学,则"情"、"禁"是两个重要的美学范畴。从古琴音乐发展史看来,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强调非美之美、合乎伦理道德的理性之"禁",与以道家思想为内核的、展现内在生命精神的感性之"情",互补相涵,赋予古琴艺术以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范。  相似文献   

11.
"生"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对"生"的本原的探讨可导出生之要义———"独化"、"创生"、"生动"。而对中国古典美学"虚静"命题的同步思辨能挖掘出其丰富的内蕴。由此得之,"生"之要义是宇宙万物本体"生"与中国古典美学"虚静"观二者相互通达的内质。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大旨谈情",情贯穿全书,大致经历了"因空见色,有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的过程,大可概括为"空情"。关于"空情",首先在于"虚幻",其次在于至情,深受前代关于情爱思潮的影响,至情归于虚幻,也就意味着对一切情的否定,也意味着作者在经历大起大落后的大彻大悟,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3.
我们的祖先对宇宙创生、含容万物的规律,先是由有象而元象,再来是由无象而有象,不断地加以往复探讨,虽各有所见,但总结起来,则可用“多”、“二”、“一(0)”的螺旋结构予以概括。这种结构,不但可适用于科学,也一样适用于哲学、文学与美学;如果将它对应于西方所谓的“真”、“善”、“美”来看,则“一(0)”为“真”、“二”的规律作用与过程为“善”、“多”为“美”。本文即着眼于此,以诗歌为例,探讨“真、善、美”与“多”、“二”、“一(0)”的螺旋结构的对应情形,以见两者一而二、二而一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凡是用来恰如其分地表现、传达或寄托艺术家主体内在生命并富于创造的形式即为"有意味的形式".克莱夫·贝尔在其<艺术论>中造成自身理论逻辑矛盾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分清何谓"形似",何谓"写实".  相似文献   

15.
论"阴阳两仪"思想范式的美学意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东方文化和美学观念中,“阴阳两仪”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理论范畴和文化命题。它所反映的不仅仅是一种东方式、中国式的宇宙观念和人生哲学,而且也反映了一种东方式、中国式的美学思想范式。其美学意涵主要有四:一是“耦两”美观念,即强调在相反相对的两种矛盾因素之间思考美、创造美;二是“中和”美意识,即讲究在两两相对的矛盾因素之间实现均衡持中、不偏不倚的和谐之美。其核心范畴是“中”。三是“刚柔”美理想,既讲究阳刚与阴柔这两种审美理想之间的相成相济,又有偏重阴柔之美的趋向。四是“虚实”美境界,在阴与虚、阳与实的对应中,既强调虚与实之间的互用相生,又讲究以虚为体、以实为用,从而推动“意境”美学理论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6.
中西美学的三个主题是美、艺术和美感。在美的方面,中国古代的美是实用的美善和伦理道德的美善两个层次的,他们最终被定型为儒家的政治伦理模式和道家的自然宇宙论模式;古希腊的美是人体之美的观看对象,并将其提升到对上帝或彼岸的爱的追求。在艺术方面,中国古代的"艺"的地位一直不高,"乐通伦理"和"文以载道"成为中国艺术精神的主流;西方艺术精神的主流则是认识论意义上的模仿论。在美感方面,中国儒家归之于合乎礼教的"众乐",道家则归于与大自然相通的"至乐"和后来的妙悟、兴趣;西方则一方面有非理性的"诗的迷狂",另一方面有理性的"认识的快感"。在所有这些方面,中西美学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相似文献   

17.
从诗学审美的角度阐述了曹丕《典论·论文》经由魏晋玄学到陆机《文赋》的美学转变过程及其意义。着重强调了从“诗赋欲丽”到“诗缘情而绮靡”的美学嬗变对于先秦以来所形成的儒家诗学审美观的巨大冲击 ,揭示了它在人的自觉过程中所具有的本体论的审美意义 ,指出了对于艺术形式美的重视和欣赏是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艺术自身的发展要求、时代变化的影响和特别是哲学美学思潮发展的综合作用的结果。这种艺术审美理想的发展和转变对后世的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艺术兴学”是桂林师专的优良传统,也是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与方法。高师儿童文学课程在“艺术兴学”理念的指导下,利用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文学与其他艺术的相互交融渗透中,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在课内向课外的拓展中,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忘”在中国古代既是一个哲学范畴,也是一个美学范畴.由哲学意蕴向美学意蕴的转化,标示着“忘”的美学价值生成.本文从老庄哲学中有关“忘”论述的个案入手,试从“坐忘”的体道方式、“澄怀”的审美观照和“无我”的审美至境三个阶段勾勒出“忘”的美学价值生成过程,并在论述过程中从艺术创作和艺术化人生构建二个方面谈其重要生成价值.  相似文献   

20.
孔颖达恢复汉人以象数解易的传统,以"元气"①释易之太极。天(阳气)地(阴气)交感,产生了万事万物、人伦社会,二者共同构成了生生不息的大化流行。感应之道遍布于宇宙万物的各个层面。心物彼此感受对方的节奏和生命。人心感万物所生的念虑之情在自然而然的本性的指引下成为审美之情,生生之宇宙由此而成为人情化、审美化的宇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