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秋浴     
人需要有灵魂的“憩息日”:一切都不去做,“出一次家”,脱离一次“工作”的载体,远离城市.远离喧嚣,远离家庭,找一块相对干净的地方,对往日的岁月、行为、判断.做一个小结,做一次反省,对灵魂进行一次彻底的沐浴。将头脑里那些塞得透不过气来的人间琐事掏得空空荡荡,如同空房一样,于简单与清爽之中,做重新的设计。  相似文献   

2.
秋浴     
人需要有灵魂的憩息日:一切都不去做,出一次家,脱离一次工作的载体,远离城市,远离喧嚣,远离家庭,找一块相对干净的地方,对往日的岁月、行为、判断,做一个小结,做一次反省,对灵魂进行一次彻底的沐浴。将头脑里那些塞得透不过气来的人间琐事掏得空空荡荡,如同空房一样,于简单与清爽之中,做重新的设计。当日,故乡天下正是秋浓盖世的时节。兼秋凉与秋寒的交替袭来,  相似文献   

3.
老舍先生曾说:“人物的对话很重要,对话是人物性格的索引.”通过人物的语言,我们可以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在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钱学森》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人物语言,触摸并感知了钱学森伟大的灵魂. 一、语境中涵咏,触摸人物灵魂 “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些事.”这是文中第一次出现钱学森的语言.当时,他正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有着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师从鼎鼎有名的冯·卡门,前途无量.但是,他此时此刻说出这番话,更见其炽热的爱国心.因此,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在一次次对比中触摸人物灵魂.  相似文献   

4.
引言长期以来教师一直被冠以“蜡烛”、“灵魂工程师”等不同称号,近来,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对教师又提出了向“教育家”转变的口号。笔者在”蜡烛”与“灵魂工程师”的教育下长成,继而也成了“蜡烛”中的一根,“灵魂工程师”中的一员。曾几何时,我为“蜡烛”和“灵魂工程师”这两个称誉倍感自豪,对要做“教育家”神往已久。但回顾做教师的历程,反思其中感悟,渐感这些隐喻、口号令人困惑不安。在本文,笔者无意详究这些隐喻、口号的来龙去脉,只想从作为教师的我的体认出发,叙述教师的故事,解析在这些隐喻、口号冠名下我国教师(…  相似文献   

5.
病态文学的泛滥,畸形批评的涌现,是一些作家、艺术家远离现实、远离生活、远离民众而“失魂”的结果。究其根源,是缺乏忧患意识,丧失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对改革开放的火热生活缺乏热情,对以艰苦劳动创造新生活的人民大众缺乏感情。只有锲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锲入时代的本相和精神之中去,才能重铸和升华写作灵魂,真正显示写作本身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王永军 《师道》2011,(3):19-19
教师一度被赞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想必是最幸福的一群人,然而现实的状况如何呢?在一次基层调研座谈时,很多教师都面带疲态地谈到:“独生子女难管,做老师太累心”、“琐碎事情繁杂,班主任难当”、“考核评比太多,工作压力很大”……老师们纷纷议论着。  相似文献   

7.
有位著名诗人曾说,一个精妙的比喻就是一首诗。“精妙”必须远离人云亦云,需要个性,所以创新是“精妙”的灵魂。当代作家碧野《天山景物记》中就有这样的“精妙”之喻:“那长年积雪高插云霄的群峰像集体起舞时的维  相似文献   

8.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作为一名从教近七年的普通语文教师,站在世纪之初的起跑线上,我不由得走进内心深处.以“三省吾身”为主题,来对自己“愿做一个特立而不独行的语文教师,记住学生,并让学生,乃至学生家长记住”的灵魂作一次深刻地拷问。  相似文献   

9.
语文的灵魂是人文理念,人文理念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要义是生命意识。假如有一天语文远离了人文的内蕴——生命意识,那么语文将沦落为可怜可悲可叹的“婢女”。有谁愿意做“婢女”?于是乎,在语文沉湎于“皇帝的新装”的游行大典时,看客中发出了一个“天真的声音”:“朱自清重病在身,宁可饿死也不要美国人的‘救济粮’,很多人都说他有骨气,但是我却觉得这样做一点意义都没有。如果说不吃不喝,宁可饿死,可以换来别人一句‘有骨气’,就死得轻于鸿毛。‘生命第一’,是我们老说的一句话,为什么宁可饿死,也不吃眼前的粮食呢?”这是一位毫…  相似文献   

10.
《河北教育》2009,(5):11-11
为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网络文明教育,从源头上遏制中小学生进入社会营业性网吧,有效预防和减少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平山县在全县中小学开展“远离网吧、戒除网瘾”教育活动。此次活动的主要内容有:争做“网络文明使者”。各校每周安排一次“远离网吧、戒除网瘾”的网络道德专题教育课,教育青少年学生认识到进入社会营业性网吧对自身健康成长的危害性,使学生能够自觉远离网吧,争做“网络文明使者”;建设校园“绿色网络”.各校棉照“寺刍利擗害、  相似文献   

11.
雪漠的《野狐岭》是长篇“大漠”与“灵魂”两大叙写主题的一次碰撞与交融.小说以百年前两支著名驼队在野狐岭神秘失踪为叙事原点,由“我”持咒召请、倾听各家幽魂一一道来,意图揭开岁月尘封的神秘面纱,还原那段逝去已久的历史原本.整部小说给人以强烈的生命质感,作家试图通过对个体、物种以及历史的“超越”来实现对人的灵魂的一次“跨界”,把万物生灵与人类相提并论,共同礼遇,以期在芸芸众生间筑起一座“众生平等”的神性桥梁.  相似文献   

12.
一位哲学家曾做过这样的比喻: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这一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文化对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那么,将文化置于学校中,同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所学校发展的灵魂。良好、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能给师生创造一个有形而庄重的心理“磁场”,在无形中统摄全体师生的灵魂,彰显“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魅力。  相似文献   

13.
午夜无眠,手捧《野草》,听任北风敲打灵魂。那个“抉心自食”的人,在诱导我挣脱重重锁链,使我如同那远离极地冰川的死火,跃然欲焚。  相似文献   

14.
人们常称人民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光荣的称号,是值得教师们引以自豪的。但是做一个真正的“灵魂的工程师”并不是那么简单容易的,这也是一种异常艰巨的任务。究竟怎样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名副其实的“灵魂的工程师”呢?对于这样一个问题的回答是各式各样的。譬如有人说:“……灵  相似文献   

15.
老子日“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意思是做大事必须从小事情做起,天下的难事必定从容易的做起,从细节做起。教师的劳动就是一种以人格培育人格、以灵魂塑造灵魂的劳动。而一个教师的人格和灵魂并不只是表现在大是大非上,更多的是表现在平时的一言一行,表现在与学生相处的一点一滴中,这些细节可以说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庞大的工程,而教育活动都是由一个个的细节构成的。  相似文献   

16.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说法妇孺皆知,但真正敢于开拓的“工程师”却寥寥无几。很多教师做的是傀儡的工作:做校长的傀儡,做学生的傀儡,做书本的傀儡。真正的灵魂工程师是不能也不该做傀儡的,教师的名字不叫傀儡。  相似文献   

17.
各科教师,都不应只做一名传播知识的“教书匠”,而应当好“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优化学生的学业,还要完善其道德和精神;这个道理,已再一次被血与火的教训所证实。怎样完善其道德和精神呢?苏霍姆林斯基说: “情感是道德信念、原则性和精神力量的血肉”; “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体魂健美的强大源泉”。我们只有充分挖掘并强化教学中“情”与“美”的因  相似文献   

18.
李强 《山东教育》2003,(23):118-118
刚踏上北去的列车,心情像脱缰的野马。半月的学习时间,远离幼儿园,远离那些喧闹的孩子,何尝不是一次“解放”?我终于暂时摆脱了那些“捣蛋鬼”,他们再也不能像平时那样——  相似文献   

19.
名著阅读对学生的视界开拓、灵魂滋养、语文核心素养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现实的名著阅读教学中,依然存在缺乏整体观照意识、精神对话隔而不通、教学趋于功利而远离审美等问题。为此,化用老庄美学思想中的“天全”“会通”“质真”思想,不失为一种思维路径,即注意整体思想意蕴以及言语人格的体悟,成就阅读的“天全之美”;注重不同主体间的生命融合,渊深审美积累;注重质真若渝,关注文本篇性,为自我的言语表现蓄势蓄能。  相似文献   

20.
学习《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课,一个学生提问:艾青是反封建的,他为什么用描写贵族色彩的紫色来描写大堰河的灵魂? 对文中的“紫色”,备课时我曾深入钻研过,可对于艾青反封建的思想与大堰河“紫色的灵魂”的关系我却未做探究。我觉得这问题问得好,犹如一块巨石掷向学生思维的河流。于是,我请大家对这个问题各抒己见。 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 一学生说,紫色的灵魂是悲哀的灵魂,对大堰河的去世,艾青感到非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