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民主与法治如鸟之两翼,不可分割。民主以人民利益为首要,法治以公平正义为理念,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坚持依法治国的目的和归宿。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民主新探索,是对我国民主制度本质内涵的最新概括,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必须立足于法治中国建设。首先从内涵、特征和优势方面阐释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丰富蕴涵,在此基础上从理论层面论述法治中国是夯实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坚实保障,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法治中国的价值导向,最后从实践层面思考如何以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念为指导,深入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使得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法治保障更坚固、更有效和更具法律约束力,让全过程人民民主在中国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和黑格尔作为人类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在探索人类社会实现民主法治的问题上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为人类社会实行法治提供了理论渊源。由于黑格尔站在唯心主义的立场上提出其理论,因此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对其进行了批判,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自己系统的民主法治理论,而这一理论对今天中国社会的民主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众所周知,民主的本质是主权在民,在中国就是人民当家做主。而民主并非天然就是合理的,其实现既依赖公民素养的提升,又依赖制度的完善,并以强力予以规范和约束,即政治法治化。如果缺失其中任一方面,就谈不上真正的民主。因此,政治法治化是民主政治的发展趋势,更是中国当代民主政治发展的理性选择。一、以法治规制民主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法治是人类理性的产物,是现代民主国家治理的普遍方式。将法治确立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相比民主,法治有着更长的历史。  相似文献   

4.
民主是人类的共同价值,法治是民主的根本保障。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和基本特征。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应当是民主法治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想的民主法治形态就是宪政。社会主义宪政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与目标追求。  相似文献   

5.
民主、法治与党的领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结构框架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之问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民主与党的领导、党的领导与法治、民主与法治之问是内在统一的。同时,它们的统一又不是自动实现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政治学意义,就是对党的执政基础即政治合法性作出了时代诉求。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创新。而发展法治下的民主政治或者建设民主的法治国家,是在中国实现民主与法治有机结合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人类治理社会的实践智慧表现为政治文明,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进程中形成的优秀成果,是在特定的经济关系和利益基础上,保障公民权利得到平等实现的政治形式。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和核心,是政治合法性的真正基石。民主是法治的前提,法治是民主的保障。建设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7.
政治文明是人类政治发展过程中的不变追求,它可以带来国家的兴旺、民族的繁荣和人类的和平。法治是政治文明的本质体现和根本保障。现代法治不仅展示了政治文明发展的价值追求,更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优选途径。我们必须吸收和借鉴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有益经验,以政治民主为核心,以政治法治为外围框架,结合中国的政治现实,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进程。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现代民主法治思想的先行者,他的三民主义及五权宪政理论吸取了17、18世纪“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民主法治思想,并从考试、监督权方面做出了重大改进,不仅对中国民主革命进程影响深远,而且也是中国人权法治观念的一次伟大启蒙。  相似文献   

9.
政治发展是政治学理论的重要内容,其本质是人类政治生活体系在结构和功能上日趋完善的一个历史过程,它包括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在现代突显为政治改革。中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以民主法治为目标,以人为本为原则。通过完善中国基本政治制度、积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用党内民主来带动人民民主、积极主动吸取人类政治文明成果等基本途径,以立足国情、稳中求变、变中求稳的“渐进式”发展战略,最终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法律、制度保障,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政治、社会基础。中国是个传统的政治国家,因此中国法治的建设应当首先从政治性标志入手,也就是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明采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11.
民主法治思想虽然是历史的、具体的和意识形态的,但是它保障人们权利和规制国家权力的基本价值在社会演进中一直未变,这是它的灵魂和核心.民主法治思想成为现代国家权力合法性的观念共识是人类政治智慧发展的结晶.民主法治思想也是我国权力合法性的主流观念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原则.我们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借鉴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法治理论,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国传统人治政治向现代民主法治政治的转型.  相似文献   

12.
<正>统编《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民主与法治",包括第三课"追求民主价值"和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意在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建设民主中国。现就本单元教学提出一些不成熟的建议。一、立足民主法治主题,培育民主法治素养本单元以民主和法治为主题,要培育的核心素养主要是民主法治素养。所谓民主素养,是指公民对民主的内在涵养,即公民应具备的民主知识、民主意识、  相似文献   

13.
民主的产生有其习惯传统,民主的发展需要法治保障.对于既缺乏民主传统又缺乏法治传统的中国而言,法治建设应作为民主发展的第一步并为我国今后的民主建设铺路搭桥.托克维尔对美国民主的考察表明,美国民主生长于深厚的社会民主习惯土壤之中,而其得以维护和发展的重要原因则在于,美国有着健全的国家法律制度来保障和推进民主.如此,民主与法治之辩证关系,在美国民主实践过程中得以生动地展现.借鉴于此,推进中国民主进程的关键在于法治建设,而建设法治必须首要解决的问题即是明确法治的内涵.基于中国的现实国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需要涵括以下三个维度:法治之高度、法治之力度、法治之厚度.  相似文献   

14.
法治文化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成果与结晶。法治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是建立在相应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基础之上的。在当代中国,市场经济的形成、民主政治的发展与完善以及现代市民社会的逐步形成与成长。为法治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法治文化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成果与结晶。法治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是建立在相应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基础之上的。在当代中国,市场经济的形成、民主政治的发展与完善以及现代市民社会的逐步形成与成长,为法治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石红 《陕西教育》2009,(1):124-125,106
大学生民主法治观念的养成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基础,而民主和法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支柱.大学生民主法治教育应立足中国民主法治现状,以提高大学生的民主法治观念为根本目标.以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历史进程为出发点,明确民主法治与社会主义、与坚持党的领导的关系、加深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实践的正确认识,培育民主精神、规则意识,确立法律至上观念.  相似文献   

17.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2023年高考命题政治与法治方面的情境关注点和考查切入点。民主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历史的、具体的、发展的,要科学认识和评判。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历经百年奋斗取得的重大成果,是人类民主新形态,具有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必须遵循重要原则,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中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相似文献   

18.
民主与法治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目标与基本内容。厘清民主与法治的关系,有助于人们对二者有更全面的认识,也有助于摆正民主与法治在政治文明建设中的定位。对于当前中国政治文明建设而言,民主与法治缺一不可,应同时推进,而且民主更为根本和迫切。发展民主是解决当前社会矛盾的关键,落实选举法、落实选举民主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9.
民主与法治之间具有依存性、契合性,并且在公共领域一开一合,互相融合。民主不是简单的多数,应是法治之下维护个体权力、防止"多数人"暴政的民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原则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路径方面,需贯彻以人为本的政治理念,推进人民当家作主的民生政治建设,在平稳安定的秩序中有序渐进地推进民主,并以一种看得见的方式,即主要是选举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应关注民生,对民主、法治一体同等看待,同时要关注公民选举权,培育公民责任,有秩序有步骤地适时扩大直选范围,建构公共领域,推动和发展协商型民主政治。  相似文献   

20.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