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张宁 《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5,19(4):38-39
张承志是中国当代文坛极具个性魅力的作家,既引人注目又倍受争议.他的作品始终围绕着西北大陆的上空,充盈着强烈的生命意识,张显着浓郁的生命激情.从内蒙古草原到新疆再到黄土高原,他坚守着生命的孤独.但是,他坚守生命的方式太过惊世骇俗,与现实格格不入,发生碰撞,造成了他“荷戟独彷徨”的孤独处境. 相似文献
3.
4.
5.
6.
于浴贤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24(3):51-57
李贽,晚明时期的启蒙思想家。他追求个性自由和真性情,反对理学对思想的禁锢和对人性的扼杀,猛烈抨击封建礼教和理学的虚伪;他直面现实,批判历史,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然而,他的“异端”思想及行为与现实格格不入,因此世人或以为狂,或以为可杀,对他百般诋毁、驱逐和迫害。李贽狷狂孤傲,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一位勇敢的斗士,一位伟大的孤独者。 相似文献
7.
陈染是新时期小说创作中对孤独给予真诚关注的少数女性作家之一。这主要源于她的生活经验,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她对人生的看法和对生命的体验。陈染的个性化写作,突出表现在抛弃宏大叙事,转而关注女性主体构建上。她的作品传递着对人类孤独存在的独特体悟,蕴含着深刻的存在主义的哲思。 相似文献
8.
王峭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45-46
萧红的笔写活了许多人物,其中有些人物的命运与遣际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他们是飘零在这社会中的孤独者.他们不被周遣认同,甚至不被自身所认同。萧红笔下的“孤独者”形象是对当时社会的虚伪的封建礼教和愚昧庸众的辛辣讽刺与揭露。 相似文献
9.
<伤逝>叙写了子君和涓生这一对知识分子的爱情悲剧.对造成他们悲剧的原因,历来多认为是社会因素.文章试图从另外一个方面揭示二人的爱情悲剧,即:这是一对孤独者的悲歌. 相似文献
10.
11.
毛林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8(1):90-91
乌苏娜是一个孤独者,同时也是悲歌者,而造成她这样一种命运的原因就在于她个人性格中强烈的超越性:不愿安于现状,不愿与现实生活妥协。我们从乌苏娜的语言和行动中不难看出她的勤劳、睿智、能干和执着。她的一生虽也有过迷惘和无助,可毕竟都坚强地一路走过。只是她的这种超越性是个人主义的,并没有扎扎实实的现实基础,这就注定了她的终身孤独,而当这样一个孤独者由于其性格的超越性仍不断奋斗、不断前进的时候,这样一个过程无疑就是一首呜咽的悲歌。乌苏娜没有逃脱掉这样的命运,于是便成了超越中的孤独者和孤独中的悲歌者。 相似文献
12.
13.
杨映红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2(1):23-25
杜甫晚年漂泊西南,孤独意识特别强烈,其后期诗作中的这一主题是深刻而真实的,诗人悲歌自己政治的失意,亲朋的离弃,漂泊的无奈,以及贫病的痛苦. 相似文献
14.
杨储华 《小雪花(小学生成长指南)》2010,(11):28-28
绝望、自戕、复仇,这几个词奏响了一曲启蒙知识分子的人生悲歌,也连缀出孤独者魏连殳的命运轨迹——绝望中痛苦的挣扎,自我堕落般的别样复仇。不得不说,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形象个个鲜活丰满、真实感人,读来令人拍案称绝。 相似文献
15.
赵莹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4):103
鲁迅小说《孤独者》塑造了一个具有反抗精神的觉醒者形象。他激进、孤独、坚韧地与社会抗争,最终却以失败而告终。小说通过这个人物形象控诉了反动势力的猖狂,也表现了作者对反抗者的同情。 相似文献
16.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5):29-31
宫泽贤治是日本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诗人与儿童文学巨匠。他一生只活了三十七年,是一位死后才成名的悲剧性作家。孤独自卑的贤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着"只有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获得幸福,才能有个人的真正幸福"的信念。回顾贤治短暂的一生,宗教信仰、文学创作、农业实践构成了他人生的三大支柱。而孤独的宗教信仰、踽踽独行的农业实践以及不被世人认可的文学作品等人生体验,充分表现了他的孤独性。 相似文献
17.
18.
19.
杨映红 《川北教育学院学报》2002,12(1):23-25,33
杜甫晚年漂泊西南,孤独意识特别强烈,其后期诗作中的这一主题是深刻而真实的,诗人悲歌自己政治的失意,亲朋的离弃,漂泊的无奈,以及贫病的痛苦。 相似文献
20.
陈进东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3,19(1):20-24
在鲁迅塑造的一系列人物形象中,孤独形象群未曾引起学研究的广泛关注,这无疑是一大缺失。孤独形象值得挖掘,因为他们有其化价值。从孤独类型及其化价值两个层面进行关注,可以充分揭示孤独的形象世界。 相似文献